随着阿里集团「1+6+N」的分拆,菜鸟作为六大业务集团之一,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先单拆上市的排头兵之一。5月18日,在阿里财报会议上,菜鸟正式官宣上市计划。
同时,菜鸟董事长蔡崇信也是阿里集团的董事长。从人事任命一项,外界也嗅出集团对菜鸟的重视和期望。
物流,是电商存在的重要依托。就像京东物流之于京东,极兔之于拼多多,马云在很早之前也察觉到了物流对于淘宝天猫的意义。
作为阿里核心电商的支持业务,过去十年,菜鸟也历经蜕变,由轻到重,从国内到海外。一个关键分界线是,自营快递业务的上线。这意味着,菜鸟在寻求自主独立的硬件基础。
资本市场给予积极反馈。6月28日,菜鸟速递上线的消息传来,顺丰股价大跌8%,京东物流也随之下滑。
这是市场的一种情绪期待,回归理性,菜鸟自身还有待基础设施的完善。
比如,仓配体量的升级,配送团队的规模提升,更多B端客户的扩展,包括自身财务状况的改善。2023财年,虽然较上一年亏损14.65亿元已经收窄为亏损3.91 亿元,依然没有盈利。
菜鸟通往独立上市道路,跨过的第一关卡是推出自营快递服务。
6月28日,一年一度菜鸟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集团CEO万霖宣布「菜鸟速递」的自营计划,目前已经获得「快递牌照」。
这意味着,菜鸟告别过去十年的商业模式,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不再只作为轻资产化的平台,背后协作「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而是深度参与整个物流体系的运作。
要知道,自2013年菜鸟成立,马云明确两个要求:第一是24小时之内送货可达;第二是菜鸟的人数不能超过5000人。时任菜鸟网络COO、菜鸟实际操盘者童文红说:「这两个框牢了,你就知道菜鸟要做什么,它注定菜鸟不能做快递。」
菜鸟集团新任董事长蔡崇信也坦诚,菜鸟曾经非常纠结要不要做自营,「我们到底是一个技术平台还是一家自营的物流公司」。最终,菜鸟放弃了这样的纠结。
根据万霖介绍,菜鸟速递主攻「高质量快递市场」,主打好用不贵的半日达、当次日达、送货上门和夜间揽收等更高品质的快递服务。这个市场定位可对标的公司,无疑是顺丰和京东物流。
过去一年,菜鸟走向台前直接服务用户的动作,如鼓点般密集。
2022年7月,「以多种方式送货上门」被列为菜鸟年度最重要的事项之一。虽然这不容易,但万霖坚持这么做。
因为半年内每个体验过菜鸟驿站送货上门服务的用户,比自提用户增加了一单复购,这给了万霖信心。
一个月后,菜鸟将自有品牌「丹鸟」正式改名为「菜鸟直送」,同时对消费者做出「送得更快,送货上门」的承诺。2019年,「丹鸟」作为菜鸟落地配品牌诞生,主要服务于天猫超市等阿里内部自营业务,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之后,菜鸟持续加码,先从阿里内部业务寻找试验田。
2022年10月,天猫和菜鸟联合宣布,未来三年,衣柜、床、洗衣机等大件电器家装商品,将实现100%「一次上门、免费送装」。
逐渐地,直营动作开始外溢。Tech星球报道,北京区域的申通快递员刘江发现,从今年年初开始,菜鸟裹裹订单更多比例地分配给丹鸟快递。而且菜鸟开始将淘宝退货件的承运业务,相继从其他快递服务商手中收回。
新莓daybreak了解到,送货上门补贴已经成为很多驿站重要的收入来源。
据小林(化名)分享,开通优先上门,每一件会有0.1(元)的补贴,加上配送费,综合的站点指数补贴(包括上门服务指数)、入库费等,一个上门件下来1.7(元),比较可观。也有网友晒出自己单日送货上门收入,有800多元。
而且今年3月,菜鸟宣布追投30亿元补贴菜鸟驿站站点,继续强化送货上门服务。
一个细节是,当月月底,天猫超市在杭州正式启动半日达配送服务,并计划到今年年底,将这一服务覆盖全国20个城市,其中人口数量千万级别以上的城市覆盖率达到100%。
甚至菜鸟为表送货上门的决心,几乎一夜之间拆除了无数小区的菜鸟快递柜。
成立之初,马云曾给菜鸟制定团队规模不能超过5000人的红线。十年之后,菜鸟速递共计有5.3万名快递员。虽然这个数字距离京东物流37万员工,顺丰16万人的规模相去甚远,但仅从团队规模也能看出菜鸟在由轻变重。
另一个表现是,菜鸟当初入局的切入点仓储,多是第三方仓储物流加盟而来,如今开始自建仓储、中转体系,新建了多处菜鸟物流园区。
菜鸟最初是一家典型的轻公司。
马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用一个平台将所有的数据调动起来,将极大提高仓库的周转率,更快的消灭库存,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电子面单就是菜鸟深度整合传统物流的有效尝试。菜鸟裹裹则为用户提供寄快递、查快递、取快递服务,成为一款物流包裹管理神器。
菜鸟最初的解决方案是,以资本连接的方式,与快递公司进行一定的关系绑定。
目前,阿里巴巴持有圆通11.02%的股份,是第二大股东,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另外持股9.1%;持有中通8.8%的股份,是第二大股东;持有韵达1.99%的股份,是第五大股东。
此外,在仓储、干线运输、落地配、快递末端基础设施等多个环节,阿里前前后后投资了20多家物流公司。
相比于直营,轻资产管理模式的缺陷是,不能直接介入与消费者连接更近的末端配送,无法保证服务质量。
万霖在菜鸟开放周分享,菜鸟成立之初,快递业日均包裹量大概2千多万,九年之后快递业日均包裹量达到了3亿件左右,而末端从业者的数量却未发生大的变化,依然在100万-200万人左右。
菜鸟由轻到重的背后,与电商行业的走向紧密相关。毕竟,物流行业的发达,就是因为电商兴起。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快递物流行业市场创新与标杆企业运营模式研究报告》,消费者提出对于快递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服务态度排在首位。
「原来快递送到家,还会提前预约时间,现在直接放驿站,发个短信,给个号码了事,明明付的快递的钱,享受到了物流的服务。」「讨厌的不是去驿站拿件,是自助找件!」「驿站服务人员骂骂咧咧」等等,网络充斥着用户的抱怨和期待。
这些万霖是知道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他说,早期菜鸟驿站不送货上门的模式,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也就是说,菜鸟间接借助快递公司的力量,已经不能更好地助力阿里核心商业淘系的发展,甚至可能成为阻力。未来将加速在仓配基础设施和配送团队建设的布局。
随着菜鸟战略思路变化,加重自营布局,与被投公司的关系接下来也会有所变化。
6月6月,申通快递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上海德峨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拟将25%的股份转让给菜鸟供应链。这次内部转让完成后,菜鸟将成为申通快递第一大股东,获得更多话语权。而更早时候(2021年2月),阿里副总裁菜鸟总经理王文彬出任申通快递总经理,负责主持申通快递全面工作。
菜鸟推出自营快递后,也特意声明,与通达系业务在市场上没有交集。
菜鸟集团副总裁、国内配送事业部总经理孙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直营网络核心在于末端的服务质量更高,通达系快递的末端网点是加盟的,网点的法人主体和总部会存在一些博弈,导致在末端管控上相对偏弱。」
与此同时,菜鸟从轻到重,补课自营能力,也是为了具备服务B端的能力。
万霖说,伊利在天猫上的部分旗舰店去年开始试用菜鸟速递服务,物流问题投诉下降30%,大促物流成本下降30%,退货率也少了一倍,且老客户复购占比提升了10%。
左手是送货上门,服务好C端用户;右手则是抓住B端的需求,这是菜鸟独立之路的左右手,也是胜负手。
因服务电商而成立,之后寻求独立,菜鸟与阿里,如同京东物流与京东。
2021年5月28日,京东物流正式于港交所上市。通过一体化供应链服务B端用户,这是京东物流给自己开出的,摆脱京东零售依赖症的最佳解药。
所谓一体化供应链,即为客户提供仓储、运输、配送等全面的物流服务,提升客户供应链预测能力和应对能力,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2022年,京东物流营收达1374亿元。其中外部客户收入达891亿元,同比增长50.8%,占比近7成。
与此同时,2022年京东物流外部一体化供应链客户近8万家,收入774亿元,这部分客户平均收入达36.5万元,占比56.3%。
供应链解决方案同样是菜鸟未来重要的增量收入来源。
最近半年,达能、联合利华、雀巢中国、昆仑好客、英氏、十月稻田、无限极(中国)、凯儿得乐等头部品牌均传出与菜鸟供应链达成合作签约的消息。
5月18日,阿里巴巴披露2023财年报告,财报显示,菜鸟收入主要来自其国内及国际一站式物流服务及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后收入为556.81亿元,同比增长21%。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为71.8%,但未单独披露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收入占比。
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化市场是菜鸟探索的另一条路径。
在2019年及2022年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万霖都重点提到了全球化的发展目标。2023年Q1的阿里财报显示,菜鸟营收中有72%来自外部客户,主要源自菜鸟在跨境物流上的开拓。
在跨境物流上,菜鸟同样由「轻」变「重」。首公里揽收、干线运输、目的国提货与清关与末端配送等A-B 4段,菜鸟在B段和D段加大投入,其中D段是菜鸟曾避免投入的一环。
但目前看来,菜鸟的全球化布局还是主要围绕阿里的跨境电商业务,包括速卖通、Lazada、Trendyol、Daraz、Miravia等。其中,速卖通是菜鸟在海外的最大客户。
长期来看,菜鸟要想独立发展,仍然需要寻求阿里电商布局以外的增长。菜鸟首先需要学会多条腿走路,「走自己的路」。
5月18日,万霖在内部信中说,「十年内菜鸟将会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数智物流集团,一家受人尊重的好公司。对此,我相信并充满期待。」
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