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31日,终于回归线下的ChinaJoy 2023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不仅吸引了广大二次元爱好者,还有不少互联网大厂的影子,比如腾讯、网易、美团、哔哩哔哩等等。
而在同月快看世界举办的第二届KKWORLD,虽然承载了超百个人气漫画IP,但不管是在影响力还是参展企业的“分量”上,较ChinaJoy明显落了下风。
祸不单行,就在这届KKWORLD上,快看创始人&CEO陈安妮表示,现在行业正在经历互联网漫画诞生以来最艰难的时刻,多个漫画平台相继关停、休刊,其中不乏《知音漫客》这种连载了17年,一度冲进了全球top3期刊排行榜的头部平台。
凛冬将至,漫画平台们急需找到新的“热源”取暖。
“水逆”漫企,艰难穿行2023
处于“水逆期”的漫企们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自救。
一方面,部分企业试图让漫画的生命周期更长久。这其实很好理解,以较为成熟的日漫、美漫市场为例,单是2022年,12个源于漫画、年龄7~84岁的IP,包括蝙蝠侠、龙珠、复仇者联盟、哆啦A梦等,带来的平均总收入便超过167亿美元。
反观快看,虽然用户数量超过3.4亿,拥有超过12万注册创作者,覆盖1.3万部漫画作品,但快看平台上Top10作品的平均商业化收入刚超过2000万,距离全球的头部IP仍有不小的距离。
因此,快看试图通过影视化、图书、动画、周边衍生、漫剧、广告等多元化开发手段,延长生命力、放大影响力。
另一方面,庞大的海外市场也吸引了诸多漫企出海“掘金”。快看2018年就在探索国漫出海,2021年,发布了“哥伦布计划”,加速漫画出海业务,截止目前,快看在海外发行授权作品达到了504部,从收入结构上来看,2022年,快看出海漫画分成收入占比超过总收入的65%。
有这样敏锐的观察力,将海外市场视作新增长极的不止快看一家。2018年1月,腾讯也在东南亚低调上线一款漫画应用《WeComics》,当时App Annie 榜单显示,《WeComics》曾在菲律宾图书类创下排行飙升 300 名的成绩;哔哩哔哩漫画海外版Bilibili Comics于2021年4月上线;字节跳动也在日本上线Fizzo Toon......
不可否认,这些动作给平台和行业都带来了一定的增长,但却并没有完全驱散“寒意”。
首先,漫企的承压能力正在降低。
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国漫备受资本的青睐,但在“寒冬”之下,资本也开始退潮。
就拿快看来说,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其一共经历了六轮融资,此前几乎一年一轮,2021年的2.4亿美元融资还刷新了当时的行业融资记录。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也已经整整两年没有“新钱”的进入了,更不用说其他平台了。
(图源:天眼查)
其次,行业内的爆款也越来越少。
在快看,《怦然心动》、《蝉女》、《步天歌》、《快把我哥带走》等爆款,则是数年前的,最近两年快看出圈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少。
这背后不仅是这两年由网文改编来的作品占据了过多的平台空间,还因为读者对于漫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早年只要内容稍微有趣、画风稍微独特就能大爆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最后,用户的注意力也在持续被分散。
行业内就有快看、腾讯动漫、哔哩哔哩漫画等玩家在抢夺用户;在行业外部,《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看短视频的时间超过110分钟,短视频App的人均使用时长已超过即时通讯,成了名副其实的“杀时间”应用,漫画受众的注意力被分散,而这也让漫画爆款的出现变得更加困难。
没有好的原创作品,影视化和出海都只是“空谈”,还会进一步导致用户流失和资本退潮,导致平台陷入低质的恶性循环。
AIGC能否为快看带来“新生”?
在意识到当务之急是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推动精品漫画内容更高效的孵化之后,快看率先盯上了AIGC。
今年4月末,对外宣布正式成立AIGC事业部,并在此次发布会上发布正在打造以多模态大模型为基座的AIGC能力平台。
在多个行业都开始关注生成式AI的市场环境下,快看有这样的动作并不奇怪,毕竟,AIGC确实可以赋能漫画创作,让部分受限于画工、美术能力的想象力将得到释放。
再者,快看本就拥有一定的“AI基因”。2019年,快看就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分别达成战略合作,公布了“神笔马良”工程。通过AI帮助创作者完成自动上色、风格迁移、线稿优化等辅助创作工具的研发,并将AI能力大规模应用于快看APP的页漫智能转条漫、漫画智能自动阅读、智能弹幕等场景,提升用户阅读体验上。
诚然,AIGC确实能带来创作效率上的提升,但「琥珀消研社」并不认为“AIGC+漫画”,就能给快看带来新生:
第一,快看虽然对漫画产业以及行业各生产环节具备深度理解,并积累了大量行业和用户行为数据,但腾讯动漫、哔哩哔哩漫画也具备同一优势。
可快看在AIGC和大模型的技术和算力积累上,却不如互联网大厂,就以腾讯动漫为例,其背后的腾讯已经通过外部投资的方式,持续扩大自身在AI大模型方面的影响力,先后投资了深言科技、MiniMax、光年之外三家国内AI大模型初创企业,与之相比,快看显然还处于“AIGC+漫画”的初级阶段,在技术和应用上还需要继续下探。
第二,“AIGC+漫画”还容易带来版权方面的风险。
这是因为AI技术想要发展和提升必须有体量极度庞大的数据库进行模型训练,这个过程中数据库会不可避免的包含很多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比如著名的AI绘图工具Stable Diffusion,它的模型训练数据源是包含了上亿图像的LAION-5B数据库,其中就有不少版权作品。
对非商业用途来说,这一问题或许无伤大雅,但是在漫画创作这一明显存在商业化的环境下,如果版权归属模糊,对平台和创作者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风险。
第三,“AIGC+漫画”还容易激起创作者的逆反心理。
去年年底,国外艺术作品平台ArtStation上的画师们就发起过联合抵制 AI作品的活动,集体在官网打出“NO TO AI GENERATED IMAGES”的标语。
在国内,虽然有一些声音认为AIGC只不过是作为工具身份的存在,可以帮助创作者提升创作效率,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画师陷入了AIGC带来的“失业焦虑”中,并认为AI作品的出现打破了行业平衡。
如何解决创作者的顾虑,应对AIGC技术对产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也是当下快看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在快看遇到的问题,是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供给不足导致社区的核心竞争力下降,但以现在AIGC的技术水平,似乎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阅文集团CEO侯晓楠曾表示,AIGC带来了新的创作模式,就像从手动驾驶升级到辅助驾驶对人的解放,但AIGC不会取代作家,它是创作的金手指,而主角永远是作家。
代入到漫画行业,AIGC可以提高产能,让漫画的创作过程变得更简单,以征途团队为例,随着AI模型的应用,美术人员的效力就提升了5~10倍。
但这种优势只停留在生产相对初级内容的情况下,可现在的快看并不缺乏平庸的A级作品,如果再加入过多的由AIGC创作的初级作品,最开始还能凭借AIGC的噱头吸引一些读者,但从长期来看,很有可能会导致内容质量走下坡路的趋势继续加深。
总而言之,借助AIGC的发展与完善,在当前日益丰富的泛娱乐方式中,以快看为代表的漫画平台的竞争力,确实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如果是想要让漫画行业走向正向循环的良好生态,或许快看们还需要更务实一些。(琥珀消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