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出现下滑,今年一季度同比减少13%,降至2.7亿部。据 Canalys 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差距相当显著。
全球疫情和疲软的全球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情绪,以至于购买需求被延迟满足,据调查,2022年智能手机的更换周期达42个月,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它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40个月以上。
从品牌来看,苹果因iPhone14销量不及预期,2022年第四季度出货出现2022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三星、苹果、小米、vivo、OPPO全年出货量分别同比降4.2%、4%、19.8%、22.7%、22.7%,国产安卓手机的降幅均接近20%。华为手机同期的出货仅2800部,受5G制裁影响严重,其市占率已从2019年的17.5%下滑至2%。
而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遭遇“寒冬”,并未在这个夏天得到改善。2023年第二季度,市场依然衰退,手机市场难见出货量显著反转。下游市场的低迷,对于上游供应链传导也是非常迅速,千亿芯片龙头韦尔股份近期的半年报公布,营收及净利润双降,今年二季度甚至出现净亏损。
韦尔股份的产品结构最近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公司的图像传感器业务从智能手机市场获得的收入比例正在逐渐下降。在2022年上半年,这一收入达到了31.94亿元,而在2023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下滑至27.27亿元。这种变化不仅展示了韦尔股份的产品结构调整,也反映了消费电子的低迷。
相较于智能手机,PC、平板市场需求更令人担忧。根据IDC的《全球个人计算设备季度追踪》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达到了5690万台,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在前五名的品牌中,每个品牌的出货量下滑幅度都超过了24%,尤其是排名第四的苹果,下滑幅度最大,达到了惊人的40.5%。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换机周期的延长、需求的疲弱,以及去年基数较高,这些问题对苹果的影响最为严重。
手机厂商发力,下半年或迎来曙光
作为具有周期属性的行业,消费电子目前着实处于一个周期的底部,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整个行业仍然处于一个底部位置。
随着我们步入2023年的下半年,一些新的、激动人心的设备即将亮相。而目前来看,新技术能为消费电子带来新机遇主要集中在折叠屏和5G技术方面。
截至2023年5月,我国5G基站总数已达284.4万个,县城以上行政覆盖率达100%。在5G虚拟专网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3月,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总量超1.6万个,覆盖工业、港口、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
以5G新通话、裸眼3D为例的沉浸交互体验持续取得突破,同时移动网络从过去服务于人,发展为服务于物,并沿着服务于生产持续精进,进一步提升5G网络的能力,成为产业应用破局的关键。
但从用户感知的层面来看,对能充分展示5G能力的应用而言,现有的5G网络能力仍然不够。特别是面向VR、AI、工业制造、车联网等应用领域,需要进一步提升5G能力去支持大上行、大带宽、高可靠、低时延、广覆盖、大连接、低成本、高可靠的网络需求。
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必然会给手机厂商带来新的增长机会,随之伴随着消费电子整个产业链的增长。今年上半年,AI模型的带动,也使得部分消费电子股票有所提振。
另一方面,折叠屏有望成为全年的最大亮点。根据CINNO,2022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中,15000元以上产品销量占比从2021年的62%降至21%;10000-14999元销量占比由2021年的20%降至10%;5000-9999元产品销量占比则从2021年18%大幅提升至69%,占据主导地位。
2022年四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单季出货量超110万台,全年出货近330万台,同比增长118%,渗透率从2021年的0.5%提升至1.2%,实现逆势增长。DIGITIMES预测,2023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或将达2780万部,同比增速达51.91%。
今年7月31日,国新办举行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将继续把恢复和扩大电子产品消费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改革,着力推动消费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何亚琼表示,将开展畅通消费电子内循环系列行动。“我们支持企业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发展高品质的视听电子产品,包括折叠屏手机,还有一些虚拟现实设备,数字家庭、运动健康等智能硬件产品,提高中高端产品比重。”这无疑为折叠屏技术添了一把火。
也许你不知道在国内已经很久没有消息的三星,目前仍然占据着手机出货量的全球第一的宝座。凭借丰富的产品线、优质的品质以及全球各地的销售网络,成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在折叠屏技术上,也遥遥领先。
国内的手机厂商,还在卷摄像头有多少个。也有国内厂商在尝试改变。8月14日,2023雷军年度演讲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他说,高端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或许同样,这不仅仅是小米的生死战。更是整个消费电子的生死战。高端不仅仅意味着品牌,更是芯片、智能制造、应用系统的高端化、自主化。(六便士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