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披着「自动驾驶」外衣,三年半累亏20亿,如祺出行IPO故事不好讲
史慧芳 创头条 2023-08-24 09:12
近日,在网约车市场打出自动驾驶概念的如祺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了正冲击港交所主板IPO。如果顺利的话,它将成为“自动驾驶运营科技第一股”。


即便披上了自动驾驶的外衣,目前如祺出行Robotaxi收入占比不足0.1%,这项业务何时能实现商业化落地还要打个问号。

从整个行业来说,当前网约车运力已经趋向饱和,市场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如祺出行的故事似乎难言性感。


-1-

网约车运力趋向饱和,如祺出行突围不易


自2010年中国第一家网约车平台易到用车成立,网约车市场就开始活跃起来。

经过13年的发展,国内网约车行业主要有三股势力:

最早一批成立的平台,是易到、滴滴、快的、Uber中国等玩家,主打一个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

在2015-2019年,神州专车、曹操出行、首汽约车、T3出行等平台相继创立。它们多由汽车产业巨头们主导。

比如,神州专车背后是曾经的“神州系”;曹操出行背靠吉利控股;首汽约车脱胎于首汽集团;T3出行后面站着东风汽车、一汽、长安汽车三家央企和阿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

近年来,美团、高德、抖音等平台也相继杀入网约车市场,直接从用户端切走“蛋糕”。

要说当前谁是国内网约车的绝对霸主,非滴滴莫属。2016年前后,在资本的主导下,滴滴先合并快的,后收购Uber中国,一统江湖。最风光时,市场份额一度超过90%。

作为一家2019年成立的网约车公司,如祺出行想要突围并不容易。

好在如祺出行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背后站着豪华的股东团。其前身是广汽集团的移动出行项目组,由广汽和腾讯联手投资成立,广州国资委、滴滴、国轩高科等也是投资方。


后来,又引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货商小马智行作为战略股东。

集齐了汽车整车厂商、互联网大厂讯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等股东的如祺出行,有别于滴滴等网约车平台。

不同于早年流行的C2C模式,以如祺出行为代表的这批有车企背景的网约车平台,多倾向于选择重资产的B2C模式,即平台统一配车,统一进行司机培训,用统一管理保证合规率。

如祺出行所使用的车辆几乎都是由广汽提供,车型也以广汽旗下的新能源汽车为主。

作为一家区域性的网约车平台,如祺出行只在大湾区的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珠海等城市运营。

截至2022年底,如祺出行在大湾区的市场份额为4.8%,市场排名第二,仅次于滴滴的57.2%。


如祺出行在2020年的网约车订单总数为1670万单;2021年增至4600万单;2022年达到6600万单。2023年上半年又提升至4300万单,平均日单量约为24万单。

然而,放眼全国网约车市场,如祺出行现有的规模远远不够。

有数据显示,滴滴全平台日均订单量近3000万单,排名第二的高德为800万单。市占率排名靠后的T3、曹操、美团打车,日均完单量也均超过100万单。

如祺出行平台约有9.4万名司机,滴滴有1900万名司机;如祺出行注册用户数已达2160万人,而滴滴用户超过5.5亿。

从行业来看,当下网约车运力已经趋向饱和,市场有供过于求的态势。

据数据统计,2023年4月,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达到540.6万人,车辆数量达到230万辆,分别比两年半前增长了一倍多。

随着各个网约车平台司机数量增加,多地已经暂停办理网约车车辆运输证。


今年7月,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宣布暂停受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相关业务。

此前深圳、长沙、济南、东莞、温州、三亚也纷纷发出“运力饱和”的风险警告,提醒当地网约车数量已经饱和,行业景气情况逼近警戒红线。

以深圳为例,今年一季度日均接10单以下(不含10单)的合规网约车辆数约5.4万辆,占比超过一半。

与此同时,全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一定程度地缩水。

《2022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网约车用户规模为4.37亿人,比上一年减少约1500万人。


-2-

披上“自动驾驶外衣

如祺的新故事离商业化还远


自动驾驶是如祺出行在网约车之外的另一极战略。

目前,如祺出行旗下有三大业务板块,出行服务主要包含网约车及Robotaxi服务、技术服务和生态服务。 

如祺出行CEO蒋华曾表示,“出行行业的拐点在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该公司招股书中也谈到,如祺出行未来的增长点,重点在于Robotaxi。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Robotaxi的出行平台之一,如祺出行近两年正加速相关技术商业化落地。

Robotaxi业务的具体落地上,如祺出行选择了混合运营路线。

简而言之,就是在如祺出行平台上同时运营有人网约车和Robotaxi车辆。在去年10月份,广州市南沙区全域的消费者通过该品牌打车,这两种车型都有可能打到。

业务落地后,如祺出行又盯上了Robotaxi监管领域。去年11月,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开放式Robotaxi运营监管平台。

不止如此。如祺出行还在Robotaxi上加码。本次IPO,所募集的资金将有40%用于自动驾驶及Robotaxi运营服务的研发活动。

虽然如祺出行相当看重Robotaxi业务,但这项业务还处于投入期,远未能实现商业化。

目前,如祺出行每年有90%以上的收入来自网约车,而包括Robotaxi的其他业务收入只有百万元。


如祺出行预计,Robotaxi将于2026年左右实现商业化。  

近两年资本市场对于自动驾驶的投资转冷,自动驾驶明星公司纷纷裁员甚至破产倒闭,推迟商业化落地的预期。

眼下虽然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但自动驾驶的行业拐点何时到来仍未可知。

网约车行业对自动驾驶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安全和效益这两大痛点。但目前频发的事故仍让不少乘客心存疑虑。

就连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也不能幸免。

据报道,8月21日,自Cruise无人驾驶出租车解禁后的一周内,无人出租车已经引发了数起交通事故。因事故频发,加州宣布正式对无人出租车公司ruise进行调查。加州机动车管理局还下令:Cruise 必须将城市中投放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Robotaxi减少一半。

即使披上了无人驾驶的外衣,如祺出行的网约车故事也难言“性感”。 

从经营数据来看,2020-2022年,如祺出行收入分别为4.04亿元、10.14亿元、13.68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2.99亿元、6.85亿元、6.27亿元。

2023年上半年,如祺出行收入为9.13亿元,净亏损为3.45亿元。

也就是说,虽然营收节节攀升,但亏损并没有止步。三年半累计已亏掉接近20亿元。


毛利率表征一家企业盈利能力。


目前,如祺出行仍未能实现毛利率转正。2020年至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22.8%、-24.2%、-10.7%、-7.7%。


上市前,如祺出行账面共有流动资产6.5亿元,流动负债18.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242%。


显然,在自动驾驶科技实现商业化之前,如祺出行还需要更多弹药。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