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多地取消网约车「一口价」,你还打得起车吗?
邢海洋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9-03 14:33

年初我去洛阳看古迹,一度犹豫要不要去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那里离城区实在是远,二十五六公里开外,孤零零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试着搜索了一下网约车,“一口价”的单子蹦出来,40元,价格太实惠了,毫不犹豫就去了。

可从那儿回来就没有“一口价”了。博物馆门口停了很多车,可连正常计费网约车都打不到,全是加价车。只好到公交车站牌子下面等,还好,总算有网约车应答了,实时计价,就比“一口价”贵多了。“一口价”真是打车神器,自此以后,无论走到哪儿,我都先看看有没有“一口价”,有那么几次打车软件上并没有显示“一口价”,来的车却是固定价格的,一路上再也不会因为绕路或者拥堵提心吊胆了。
图片
《小欢喜》剧照
前两天看视频有个女孩儿堵在路上,当她意识到司机要左拐的时候,突然大叫起来,左转灯时间最短,一两个灯都过不去,她情绪失控,崩溃了。留言的网友多抱怨她事先没规划好时间,以至于路途稍有变动就歇斯底里。而我,想到的却是自己在苏州的一段行程,从火车站出来到工业区的酒店,汽车越过一个个湖泊,在高架桥上左转右转,计程表蹦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正规出租车,15公里后加价计费,目的地似乎不很远,时间却仿佛凝固一般,永远到不了。那真是一次让人记忆深刻的经历。
各行各业都在节省开支,差旅费标准越来越低,打正规出租车的人,感觉真是非富即贵。
图片
《张卫国的夏天》剧照
可惜,刚对固定价格网约车有所了解,“一口价”却要退出历史舞台。石家庄,武汉,合肥和杭州,都对网约车“一口价”说“不”了,就连在北京,当我打开网约车软件的时候,也没有了排在最前面的“一口价”显示。
乘车人喜闻乐见的“一口价”,到底动了谁的奶酪?杭州这样做并不奇怪,此前,杭州在全国率先提高了网约车门槛,燃油车价格需在15万元以上,今后,网约车中的“老破小”要逐渐淘汰出局。有了高大上的城市出租车整体定位,打车价格当然不能低。“一口价”降低了竞争的门槛,网约车司机在低端上竞争激烈,自然无法完成资本积累,无法实现车辆升级换代。
今年就业形势不理想,作为就业备胎的网约车和外卖,一下子涌入了太多的新面孔,以至于很多城市担心这两个行当人员过多,恶性竞争,于是纷纷关闭了大门。即便如此,行业竞争也白热化了,司机接单少了,工作时间加长,以至于当订单出现,不假思索地抢,抢完了再看价格。
“一口价”定价太低,甚至有司机打电话给运管投诉,价格不合理,连跑车的成本都覆盖不了。此时的运管也一定是在耐着性子听司机抱怨,而不是回怼一句,“你可以不抢啊"。这就是红海市场的典型特征,太过激烈的竞争,太过微薄的利润,众口争食,大家都不过勉强糊口。然后怨气冲天,舆论汹汹,干脆制造起了打车人和开车人的对立,闹到监管那里一关了之。
图片
《猴票》剧照
事关“一口价”之争,其实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网约车的兴起。网约车以低价和补贴杀入本为出租车垄断的市场,当时的出租车司机,其实和现在的网约车司机的境况是一样的。出租车价格官定,供给不足,司机们沿街揽活,收入稳定。当网约车出现了他们先是沮丧,继而是愤怒,取缔网约车的声音也越来越激烈。
网约车能够持续扩容发展,成为现在就业环境的缓冲垫,实际上是消费者把他们保护起来的,消费者不仅用脚投票,还通过自己的呼吁,给了网约车生存下去的环境。消费者图的是什么?图的就是网约车的便捷和廉价,快车1.5元/公里,出租车价格一下回到20年前。
图片
《我是余欢水》剧照
滴滴又推出了“一口价”,高德把“一口价”变成了全市场的规范,打车人再也没有过去的价格焦虑了,也因为此,坐网约车的人多了起来,出租车公司无力回天,也只有按照网约车的规则组织运力,重新招募司机,一个庞大而便捷的出租车市场,终得以重现。这一过程中,“一口价”并没有起坏作用,反而助推了行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一口价”成了司机们的众矢之的?个中道理不难理解,网约车以开放的互联网共享精神起家,本质上是不应该关闭司机加入的通道的。司机们抱怨不了来自同行的竞争,只能把怨气发泄在定价规则上。
图片
《都挺好》剧照
电动车普及,行驶成本显著跳水,打网约车,打到的多是电动车,偶尔会遇到燃气车,行使成本也只有汽油车的一半。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落地生根,在城市乡村间穿行,低成本网约车已经成为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而司机的构成也在发生着变化,出门采访,我的题目多集中在了文明起源和农业种植上,遇到司机就会打听一下他们家乡庄稼的种植情况。杭州的网约车几乎都是河南老乡在开,谈起自己家乡一年两熟的庄稼都如数家珍。每家几亩田,虽非薄田,一茬小麦,一茬玉米,种地不赚钱,供养不了上学的孩子,农闲时候他们就出来开网约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甚至把土地包了出去,带着一家老小在城郊定居下来,以网约车为业。
从杭州良渚遗址到新建的气势恢宏的高铁东站,我却遇到了另类司机。司机对周边的庄稼一无所知,似乎也没兴趣。攀谈中,原来他是一家村镇银行的员工,单位发不出工资了,他请了病假出来开车。开几个月以后还要回去报到一次,尽量保持公职。他对路况不太熟,全程跟着导航,因为郊区在修路,导航却走不通。我们绕了远,幸好那次从远郊出发根本没有“一口价”,否则他就会吃大亏。看到他的生存困境,我对“一口价”也有了反思,司机们生活艰难,乘客是否也可以手“松”一点呢。可难道乘客就没有自己的难了吗?周边很多朋友亲人都在经历着降薪,出行成本也在节俭呢。
图片
《小敏家》剧照
网约车司机,好歹还是有驾驶技能的。到工地去聊天,今年工作尤其难找,工资也降了一截,再加上60岁大工地不能聘用,很多“年轻”的老年人只有“躲”到小工地,连垃圾分类,园林养护这些行业都挤满了人。低端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离橄榄型还差的太远,即便是金字塔型,也是基座异常庞大的金字塔,底层打工人还是太多,又缺乏社会保障。对于他们的工作境遇,是该先发展还是先保障呢?
当此时,一些平台开始试点新的计价方式,司机在遇到堵车时,能得到对应的等待费用。“一口价”的市场价值其实还远没有挖掘到头,动态调整,随时而动,才是打车人和司机们喜闻乐见的。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