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华为Mate 60 Pro发售后,手机直连卫星彻底火了。运营天通卫星的中国电信也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地面蜂窝网络业务与卫星网络业务融合一体运营的电信公司。
就在大家为这项极具意义、极有分量的突破而欢呼时,却有声音称,手机直连卫星作用不大,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现在有完善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
的确,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张,并从4G向5G、6G演进升级,人们享受到越来越快速的网络和丰富应用,但要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地方仅仅是少数。一项数据显示,全球80%以上的陆地和95%以上的海洋没有移动网络覆盖。一旦处于这些地方,人们如何与外界畅通联系?还有,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导致移动通信中断时,人们又如何与外界畅通联系?
“手机直连卫星通话”的诞生,大大降低了人们使用卫星电话的门槛,在平时可以不用,但在关键时刻可以“保命”,这难道还不重要?
正是认识到手机直连卫星的重要性,所以,不仅中国产业界高度重视在这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国外产业势力同样如此。比如,卫星通信专业公司AST SpaceMobile和美国主流电信运营商AT&T合作,测试普通智能手机通过卫星进行双向音频通话。大名鼎鼎的SpaceX在去年8月就宣布和美国另一家主流运营商T-Mobile达成合作,推动T-Mobile手机用户连接到新一代Starlink(星链)上,从而“消灭美国各地所有的移动蜂窝网络盲区”。
图源:pexels
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手机直连卫星赛道,掀起了新一轮的竞赛。毫无疑问,中国电信与华为率先推出了大众智能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中国力量率先拿下了第一局。
这过程自然是无比艰辛。早在2021年9月,中国电信卫星公司提出手机直连卫星的想法,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最终只有华为愿意谈。在这过程中,双方从网络侧、终端侧、业务侧齐头并进,先后突破高性能内置天线、基带射频芯片一体化小型化、卫星核心网与移动核心网拉通以及信令协议转换等关键技术,终于推出手机直连卫星功能。
在中国“手机直连卫星通话”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马斯克想要打造的“手机直连卫星通话”一直静悄悄,自从去年高调宣布与T-Mobile的合作后,之后没有更多新进展披露。
这项工作的确不易,一大挑战在于,包括星链在内的宽带卫星/高通量卫星所用频段集中在Ka、Ku、V这些高频的频段上,空间传播损耗太大,终端天线必须做到20-30厘米口径,这根本不适合手机终端。天通卫星之所以能实现“手机直连卫星通话”功能,除了中国电信和华为携手攻坚之外,还有一个先天优势,因为它处于L\S\C这样的低频段上,天线具备适合手机终端尺寸的条件。
意识到现有Starlink卫星无法在大众智能手机上提供卫星直连通话功能,所以,马斯克从一开始就在走另一条路子,那就是不使用卫星频率,而是使用频段较低的移动通信频率,据称是在1.9GHz上。马斯克的想法,是想把蜂窝基站放置在天空中,为大众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这样一来,马斯克必须在卫星侧“大动手术”,这和中国电信、华为推出的“手机直连卫星通话”差异明显,后者更需要在手机终端侧有重大突破,比如提升手机发射功率、下行接收灵敏度等等。
所以,SpaceX需要发射新的星链卫星V2.0并进行组网。相比上一代,V2.0在原先Ku、Ka天线和星间激光链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面积达到25平方米的天线,以实现与地面手机的直接通信。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相比距离地球3.6万公里的天通卫星,马斯克的Starlink卫星距离地球近了很多,这也意味着时延低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低轨卫星的移动速度快了很多,手机信号在穿越800公里之后还能被时速2.7万公里的卫星捕捉到,挑战极大。试想,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上,通信基站就在几百米之外,手机通话的质量都会大受影响,何况低轨卫星,需要攻克频偏难题。
虽然面临的挑战巨大,但我们期望马斯克的“手机直连卫星通话”能够尽早出炉,全球产业链一起推动全民卫星通信时代的尽早到来。
这是潮流大趋势,尤其是随着5G的发展和6G的到来,星地融合以及终端融合将成为现实,推动卫星基站合一、空口合一、终端合一,让通信覆盖地球的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