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影视文娱行业经历了佳作频出的春季、热闹非凡的暑期档,以及近两月现象级作品缺位后的“失焦”,但整体来看,2023年至今的行业动态有着“节点”意义,尤其在宣发领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重心转移,短视频宣发的效果在暑期档获得了极大凸显。
短视频宣发效应爆发的同时也带来争议,但具体还是宣发物料内卷,创意缺乏导致的内容偏差和模式化之上,而对于宣发预算重点投入到哪些平台的问题,大量行业内人士早已形成了新的共识——有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公开或私下表示过这一现象:“目前影视宣发预算中,短视频平台占据比例正在提升。”
此消彼长,文娱宣发的另一主阵地——微博,其存在感从今年暑期开始似乎逐渐显露疲态。
1
过去微博往往被视为文娱宣发的标配,因为经过多年积累,微博早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娱宣发产业链和内容生态:大规模明星账号造就的星粉互动生态,以热搜榜单、微博之夜等带动的话题资源,以平台作为大事件舆论场的身份发挥出的高效传播。由此微博逐渐成了娱乐粉圈文化的中心地带,也天然地成为了影剧综内容宣发的必选项。
曾经是必争之地的“微博热搜”,其作为“娱乐风向标”的作用也越来越淡出,地位越来越尴尬。从行业大事变成各种鸡毛蒜皮,娱乐热搜最主要的作用成了在宣发战报上的一个数字,甚至有不少粉丝甚至明星本人因畏惧恶劣的粉黑生态,而对“上热搜”这件事产生了明显的逆反心理,“不上热搜被认为凉,但上了热搜也未必火”,是当下影视宣发的常态。
而从春节档、上影节、暑期档至今,短视频在文娱宣发上的大举进取姿态频频,相比之下微博更多处于“守势”。
微博继续办“微博电影之夜”,抖音则首次在上影节举办“抖音电影奇遇夜”,两者阵容量级大差不差;微博成立微梦创科进军电影上游联合出品,抖音同样有抖音文化参与众多头部联合出品,微、抖两个平台参与联合出品的电影,加起来几乎囊括了2023年以来绝大部分所有票房过亿的国产片。
而微博文娱宣发的“立足之本”之一,明星账号入驻、星粉互动生态同样在被短视频平台迎头赶上,海量明星在短短两三年内几乎全部入驻两大短视频平台,且各自形成了新的明星互动生态。
今年暑期档,虽然同样有微博参与,但《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的话题发酵几乎都源起、壮大于抖音,只是最后在微博实现公域社交媒体上的话题触达,抖音上《消失的她》粉丝达195万、获赞1.2亿,《孤注一掷》粉丝380万、获赞2.4亿,两部最大爆款电影被行业内外称为“抖音电影”;而暑期档后电影市场遇冷,抖音没能化腐朽为神奇,微博宣发同样乏力,最后似乎行情变成了——“短视频做到的,微博未必能做到,短视频没做到的,微博一样做不到。”
2
归结微博宣发失去优势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互联网整体流量重心的转移,这是短视频崛起,累积起巨大流量池后的必然影响之一,流量在哪里,市场焦点就在哪里,文娱宣发的迭代只不过是众多影响结果之一。
而从用户群角度,目前微博在大龄用户和年轻用户两端,也都很难聚集起用户的注意力——前者在短视频语境中进入网络,后者则更喜欢待在B站、小红书等更垂直的社区生态中。
微博坐拥超2.5亿日活,却难以高效转化为价值。如今微博的美股市值甚至只有27亿美元,以B站对比的话,B站日活为9000万+,市值却仍有57亿+,可见资本市场对微博未来发展不看好的程度。
微博的焦虑可想而知,一个老牌平台,虽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但平台既不是用户规模领头的巨兽,也不是特色鲜明的未来,所以微博在近期搞出了“微博迎新之夜”这种明显试图拉拢年轻群体的活动,也就不奇怪了。
10月31日,2023“微博迎新之夜”在北京举办,美依礼芽、盘尼西林、翟潇闻、希林娜依·高、宝石Gem等参与,并邀请校园歌手、乐队参与表演,但实际效果还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没有年轻的平台社区文化底色加持,这个晚会阵容混搭、主题不明、也不知道和微博之间能构建什么实际关系,最终基本没有在微博之外的任何地方掀起什么波澜。
微博并未没有动作主动求变。绿洲这个APP或许就是微博为了找回优势推出的产品,试图让微博私人、娱乐、生活化的内容在绿洲重新得到安放。早期微博邀请明星在绿洲频频发布内容引流,推出绿洲时,恰是小红书、B站们增长最为迅猛的时候。但如今数年过去,现在的绿洲已经成了恋爱交友APP,明星不再“营业”。
订阅机制和推送机制也在相互摩擦。微博从诞生之初起,基因里其实是关注订阅流机制,而抖音、快手等是算法推送机制,两者在信息流触达流量的广度上有显著差异,所以近几年来,微博的一大趋势就是加入更多推荐内容——先是不再按时间流顺序显示,而是由平台推荐算法来显示,然后是基于你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内容领域,推荐给你关注对象所关注的其他内容。
微博显然想在推荐算法时代下,尽量让用户在微博一样有刷不完的内容、平台获得更多流量。但从结果来说,也只能说是勉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饭圈文化带来的流量和无比热闹是一把双刃剑,平台要为现有业绩去不断利用它,又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当下的互联网要广阔得多,饭圈效应与影视内容实际的火爆和卖座程度往往画不上等号,同时饭圈文化的黑暗混乱一面又格外惹眼,在微博这个充满了时政新闻和社会道德评价的舆论场中,现阶段整个微博的粉丝流量生态尤其显得格格不入。
暑期档可见抖音触达了大量没有观影习惯的下沉市场,而微博评分、电影电视榜单毫无存在感和公信力,更垂直的用户群则集中于B站、豆瓣、小红书等平台,在社交媒体属性的优势角度还要面临微信视频号的竞争。
所以在当下微博的一大尴尬是,在用户和流量规模上“比上不足”,在内容垂直度和特色上又“不够深入”,平时不追星的增量用户大都在抖音、快手,看口碑评分的、深入吃瓜的去豆瓣知乎小红书了,而上文提到的“老和小”,都不是很待见微博。
结语:
影视文娱在微博的商业化能力中几乎是“基本盘”,所以对于微博来说,在影视宣发中失去优势显然是难以接受的结果,但从现状来看,又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微博在文娱行业从此完全没落,只不过过去十年里,微博商业化对于文娱市场的依赖过高了,而自身的舆论场属性又在不断加强与娱乐八卦相抵触,庞大、中年的微博越来越难以应对这种变化。也许在未来,微博完全失去“文娱宣发主阵地”这个身份后,成为宣发链条中的配角,反而更能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