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和金融不稳定的双重挑战下,企业需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适应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全球科技和电商的巨头,阿里巴巴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2023年对阿里而言,不仅是挑战重重的一年,更是其战略调整和未来布局的关键时刻。
从裁员的谣言到马云的持续减持,每一次动态都在资本市场和公众舆论中引发波澜。这些不仅仅是孤立事件,而是阿里应对经济挑战的战略调整的体现。在最近的裁员谣言中,阿里巴巴通过积极的公关策略来稳定内外部环境,反映了公司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成熟。但最近几年,公司整体减员,却是不争的事实。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阿里员工总数为239,740人。截至2023年6月30日为228,675人,而截至2023年9月30日,阿里员工总数为224,955人。
与此同时,马云持续的减持行为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11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的两份144表格显示,马云家族信托全资拥有的JC Properties Limited和JSP Investment Limited拟于11月21日出售阿里巴巴创始人股份,均为500万股美国存托股份(ADS),按美东时间11月15日阿里巴巴87.070美元/股计算,此次减持股票共涉及股票市值8.707亿美元。作为公司创始人,他的每一步动作都被解读为对阿里未来发展的信心和预期。一般来说,创始人或主要股东的减持行为往往被市场解读为对公司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或缺乏信心的信号。然而,马云办公室回应称,这次披露的出售计划是一个远期规划,马云依然坚定看好阿里,当前股价远低于阿里实际价值,仍会坚定持有阿里股票。
马云办公室的回应显示出其对阿里巴巴的长期价值和未来发展依然持乐观态度。这种信心可能源自于阿里巴巴在多元化业务、尤其是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入布局。在AI时代,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们,如阿里巴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直以来,“云+AI”都是阿里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阿里巴巴集团内最有想象力的一块资产,无论是体量还是技术,一直都位居行业前列。
11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4财年第二季度业绩,财报显示,组织变革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公司季度收入增长9%。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18%,超市场预期。稳健的业绩土壤上,“AI驱动”战略正稳步落地,塑造面向未来的新增长引擎。
阿里巴巴“AI科技树”但看似一切都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时候,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外界感到惊讶。2023年7-9月,尽管阿里巴巴集团展示了强劲的财务表现,实现了收入同比9%的增长和经调整EBITA同比19%的增长,超出市场预期,但伴随着这一系列积极的财报数据,却是一个意外的决定——暂停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这一决定在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阿里巴巴集团将这一决定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多方面不确定性。尤其是美国对先进计算芯片出口的限制,为云智能集团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对方认为,这种情况下,完全分拆云智能集团可能无法按预期提升股东价值。而近期阿里云遭遇的技术故障,更是为公司的这一决定增添了紧迫性。这次故障不仅影响了包括淘宝、支付宝在内的多个阿里产品,也暴露了阿里云目前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风险。这是不应该的。因此,公司选择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专注于构建云智能集团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而非单纯追求短期的财务利益。这个关键时期,阿里对阿里云的战略调整反映了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深刻理解。AI与云计算的结合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企业在新市场环境中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当下的挑战是如何有效整合这两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从而决定其未来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和阿里云一起分拆的还有菜鸟、盒马。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除了菜鸟,其他计划均宣告暂停。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菜鸟本季度实现营收228.23亿元,同比增长25%,经调整后的EBITA为9.06亿元,盈利能力继续增强。对比国内各大物流企业的季度财报,菜鸟25%的增速为全行业第一。财报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表示:“我们对菜鸟的业务基本面充满信心。”
而当谈到集团和业务之间的关系时,蔡崇信明确表示,阿里巴巴将继续以强劲的资产负债表支持业务发展。此外,虽然各业务独立运行,但阿里将确保各业务之间实现长期的战略协同效应。本季度末,阿里巴巴集团的净现金为63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在过去12个月达到270亿美元。在他看来,阿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合投入未来增长。这或许与盒马并不突出的表现有关。阿里在财报中表示,盒马首次公开募股计划暂缓,其正在评估确保成功推进项目实施和提升股东价值所必须的市场状况和其他因素。毕竟在之前的上市传闻中,盒马仅能拿到40亿美元左右的估值,与2022年前后60亿甚至100亿美元的目标相去甚远。生鲜电商行业盈利的难度本就较大,盒马虽背靠着阿里巴巴这棵大树,但其实从诞生之初便连年亏损,直到2023年1月,盒马创始人兼CEO侯毅发出全员信称,盒马的主力业态盒马鲜生已经实现了盈利。然而近年来因为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以及港交所对于餐饮零售企业上市审核的严格态度,依旧对IPO计划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此时上市并非良机,盒马需要更漂亮、更全面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才能创造更大的利润价值。另一方面,IPO计划的失败也意味着盒马在短期内失去了一个扩张和加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在已经非常复杂和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环境中,这无疑增加了盒马未来运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比起前途未卜的阿里云和盒马的IPO,本季度,阿里巴巴所有其他分部收入为48.052亿元,相较2022年同期维持平稳。在未来的战略地图上,虽然云计算和AI技术仍是关键点,但公司最近的动作揭示了更广泛的视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财报会上公布的新一批战略级创新业务——1688、闲鱼、钉钉、夸克。这些业务的独立运营和特定市场定位,标志着阿里巴巴对新兴市场机会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响应。面对拼多多来势汹汹,淘系变得越来越被动。此时1688的崛起,是个不错的契机。如果运营的好,不仅可以帮助阿里挽回一些丢失的份额,似乎也可用于牵制某些平台的发展。随着“平替”概念的兴起,“1688”在诸如抖音、B站、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成为消费者口中的高频词汇。大家对代工厂和高性价比产品的追求,反映了市场对新型消费模式的接受度。据官方披露,1688的GMV已达到8000亿元,量级约等于半个拼多多和三分之一个淘宝。此外,其新增用户多数来自于一、二线城市,并集中于25岁-30岁。展望未来,1688有望成为争夺下沉市场道路上对抗拼多多的新堡垒,或为阿里打开第二增长曲线。这种消费分级趋势的出现表明,追求品质和性价比的消费者群体正在成为市场的新焦点。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1688单日跨境订单量超500万,越来越多的海外商家和跨境买手在1688上寻找源头厂货,而且1688还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比价参考平台。去年9月开始,1688首次推出了“严选”业务,将代工厂、高性价比商品集合起来。这样做就是为了争抢用户心智,打造一个属于阿里自己的的低价理念,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分级。比如,追求品质的人依旧会在天猫上购买品牌,追求性价比的人会在拼多多上消费,而中间那些需要大牌平替,既要质量又要价格,追求质价比的用户,1688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下,不管是中产、还是下沉市场,都已经趋于存量,但不代表没有任何机会。艾媒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电子商务在扩内需、稳外贸、深化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全国直播电商销售额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0.6%。这反映出电商消费需求的旺盛程度。特别是在“双十一”这一大型购物节期间,天猫和京东的访问用户数和品牌销售额的显著增长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正如阿里巴巴展现出的,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真正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总能在变革中找到自身的发展道路。阿里巴巴的这一系列策略调整,不仅体现了其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凸显了其在新零售时代中的战略智慧和创新精神。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阿里巴巴将继续在科技和电商的舞台上扮演关键角色,引领行业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