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拉黑那个让你做短剧的朋友
王仄逊 棱镜 2023-12-02 11:48

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劳斯莱斯只要两块钱了,看你一集短剧要收三块?

          

这是一部热播短剧下常见的评论,这部短剧演绎的是物价贬值100万倍后的世界,只有几万块钱存款男主曾经是一个底层人物,但在这里却是世界首富。

          

这类剧的剧情广告会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观众如果想要看完,就需要跳转到小程序上充值,一集的费用一般在6毛-1块之间,一部剧约有100集,一集几分钟。

          

这是一种新的影视产品形态,相当于“视频化的网络小说”,主要在小程序上付费点播,获客方式则是通过投放剧情广告来引流。

          

过去一段时间,短剧备受市场关注,尤其是其付费模式,让不少人看到了短视频变现的新方式,但短剧与短视频有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这个行业也形成了一条包含剧本、制作方、短剧平台、分销商等多个环节产业链。

              

短剧的爆火,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在业内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制作团队或短剧平台主动寻找投资方,他们宣传剧本有多好,再亮几份“投资50万票房一个亿”的战报,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兄弟,只差你那60万了。”

          

但短剧还能赚到钱吗?

          

一位短剧平台负责人告诉作者,2023年3月之后,付费短剧便已经是一片红海,99%亏得血本无归。在行业人士看来,“短剧可以一夜暴富”和“短剧可以赚快钱”,是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二的谬论。

          

一位短剧导演向作者直言,有老板已经亏了两千多万。


图片


成本涨了五倍


和很多行业一样,早起的鸟儿往往有虫吃。

          

张磊(化名)是一位入行很早的短剧平台老板,他告诉作者,2022年3月到2023年3月,他赚了一个“小目标”,“两三个月时间,营收规模从几百万涨到了几千万”。在他看来,赚钱的关键是当时的流量足够便宜,但凡是个剧,即便粗制滥造,只要投流就有人充值。

          

所谓短剧平台,就是一个短剧的聚集地,往往以小程序的形式出现,他们一般会有合作的制作团队,并会对短剧进行推广、运营。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在今年3月戛然而止。这个没啥门槛的小生意,突然涌进了一大帮人,短剧的推广链接出现在各大平台,各式各样的短剧也开始出现。

          

这使得短剧的制作、推广费用都大幅度提高。一位短剧导演告诉作者,以西安为例,在此之前,租一个宴会厅来拍摄,8个小时才1000元,而现在8000元都拿不下。演员薪酬也在疯涨,过去,配角四五百一天,如今开口就是一千块4小时。

          

据他计算,一部剧的制作成本已经从10万涨到30万,如今,公认的制作成本价到了50万。

          

根据《棱镜》作者的采访,这个行业当下流行的玩法是,一部制作成本50万的短剧,往往由短剧平台和制作团队分别出资,比如,一方各出25万,再约定“票房”的5%给制作方,所谓“票房”,即用户的充值,而这些充值往往会有90%用在推广、投流上。

          

在行业里,普遍认为如果一个短剧的“票房”达不到500万,就很难盈利。而500万的“票房”,已经算是难得的爆款成绩了。

          

西安丰行是行业内的头部制作团队,一年14部剧爆了9部。但即便如此,创始人李涛却说,营收还不足一千万,账面也只有几百万。

          

此外,从今年3月份开始,审查也开始严格起来,平台要求先审后播,每一集都会给意见。张磊就无奈地向作者表示,有时候,一部剧改动太多,只能放弃上线,几十万的投入就打水漂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从业者都抵触监管,一些头部公司就期待监管,他们大多是从网络小说平台转行而来,用他们的话说“早就习惯了”,网络小说都有自审员,平台不审,他们也会自查。

          

后来入局的小公司,未必有这样的意识,他们对风险缺乏认知也是整个行业担心的地方。

          

“万一一颗老鼠屎,打翻一锅汤呢?”张磊感叹说,监管只会赶走那些粗制滥造的小公司,对头部企业反而是种保护。


图片


45岁以上人群是主要受众

          

什么是短剧?优酷、爱奇艺等平台上有大量的微短剧,抖音、快手也有许多剧情短视频,但这些都不是“付费短剧”。

          

在从业者看来,微短剧是缩小版的网络剧,依靠用户给平台冲会员,平台再按照观看次数向制作方付费,他们的商业模式仍旧是影视行业的玩法。剧情短视频的盈利则主要靠广告植入,由品牌方来付费。

          

在行业里,判定是否是短剧的主要依据是谁在买单,视频平台,品牌方,还是用户。

              

如今,一些短视频的制作方,也开始尝试短剧制作,比如咪蒙团队,他们的大号“姜十七”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剧情短视频获得广告植入,由品牌方来付费,但其制作的《腹黑女佣》、《黑莲花上位记》就是付费短剧,它的商业变现靠的是用户充值。

          

事实上,付费短剧沿用了网络小说的商业模式,根植于网络小说的CPS模式,即版权方请分销商进行推广,分销商对短剧素材进行二次创造,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进行流量投放,从而吸引用户在短剧平台上充值、付费。

          

大多数头部短剧公司之前也做过小说业务,比如红果剧场、点众、容量等,他们手中有现成的小说可以改编为剧本,是内容生产的核心环节,也熟悉投流、推广的模式。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作者,真正愿意为短剧付费的以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是这些爽剧的核心消费群体。相较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线上娱乐生活更为单调,也不会搜索盗版影视剧,但是有钱又有闲。

          

短剧沿用的也是过去网络小说的题材,比如逆袭、重生、甜宠、战神等话题,每一部话题的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消费人群,从业者会用“洗盘”来形容这个现象。

          

不过,短剧发展了两年时间,也陷入了和网络小说同样的困境——题材同质化,爆款率越来越低。过去,大多是战神、神医题材类的都市剧,这类剧拍摄成本低,后来有了古装剧,对场景、服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已经卷到了科幻题材。

              

一位短剧导演告诉作者,他们最近投入了60万,拍了一部末日科幻题材,成本主要是制作特效。

          

题材内卷也推高了制作成本,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像咪蒙团队操刀的几部女频剧,投资至少都是百万级。11月底,又传出香港导演王晶、《家有儿女》男主角高亚麟等传统影视行业的人开始参与拍短剧。

          

一位短剧平台的老板向作者表示,这些传统影视行业的人未必就打得过像丰行工作室、原上暮光等短剧行业的高手,但他们的入局依然让业内人士感到阵阵紧张。


图片


短剧“卷”成重资产行业

         

在短剧这个产业链上,“短剧平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短剧平台的商业逻辑就是用10%爆款赚的钱去覆盖剩下90%的剧造成的亏损。

          

一位短剧导演告诉作者,他们拍了四部戏有三部爆款,但公司资金链依然要断了。这位导演不太幸运,他选择的短剧平台经营不善,爆款赚的钱,无法覆盖其他剧的亏损。他向作者感叹:“选择一个好的短剧平台,比自己努力拍剧更重要。”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分账并不透明的行业,“票房”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上,制作团队只能让平台“拿捏得死死的”。

              

在这个血腥的斗兽场里,比起“票房”规模,爆款率更能说明实力。而为了出爆款,制作团队们只能多拍,这也让行业呈现了“重资产”的特点。

          

拍电影、拍电视剧,都是临时搭班子,一杀青,大家就恢复自由身,但短剧是快节奏走量的产业,4天拍完100分钟的戏,只能是流水线操作,这意味着必须要养团队。

          

为什么丰行工作室一年14部爆了9部还看不见钱,原因便是该工作室养个一百多人的团队。

          

成为“重资产”模式的不仅是制作方,还有负责投流的分销商们。短剧平台会拿出一大部分“票房”来推广短剧,负责推广的便是分销商,他们会在短视频平台上付费投流,一般情况下,投资回报率达到115%,才能赚到钱,即投出100元,获得115元的回报。

          

但15元的利润并不能全部落到腰包,他们还有其他成本,留给他们的净利率只有1%-2%。

          

一位分销商向作者表示,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铺大流水,只有流水足够大,微薄的利润率才能养活整个团队,一些成规模的投流团队往往会有两三百人。在整个行业里,能赚到钱的分销商不超过10家,“绝大多数分销商,一年到头一滩天价流水,但利润基本上剩不下多少。”

          

张磊向作者表示,早在今年6月,国内短剧市场开始内卷时,他便“开溜”了。他仍保留着国内的短剧业务,给一些APP当供应商,但主战场已经换到了新加坡。

          

在新加坡,他见到了很多计划做短剧的人,有人打算给美国人拍“霸道狼人爱上我”的剧;也有人瞄准了中东市场,他们听说中东贵妇们热衷线上消费;还有人去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那里华人比较多,国内短剧拿来就能播。   

          

不过,“短剧出海”,并不是一件易事。

          

比如,剧本的“水土不服”,在国内,赘婿题材备受欢迎,而在国外,几乎没有“赘婿”这个概念,受众很难与这类短剧产生共情。再比如,国内有很多小程序,投流很方便,但国外的Meta、谷歌、TikTok等都有门槛。

          

“国内至少还给了一年信息差,但海外短剧还没开始,就已经挤满了人。”他一脸愁容地向作者感叹,他已经做好了亏一个小目标的准备。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