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外卖员,被短剧圈「趁火打劫」
雷斯林&猫猫 雷叔写故事 2024-01-10 11:21

图片


最近,短剧圈的朋友给我分享了个财富密码。


现在好多人都在做这生意。


简单来说,就是写外卖小哥逆袭的爽剧。


有人编了个故事,看题目就颇有味道——“外卖小哥竟是失散多年的少爷”。


先设计一场车祸让富家公子被人抱养。


流落民间的他一事无成,只能去送外卖。


某天机缘巧合,首富忽然找到他。


告诉他:“你是我失散多年的孙子!”


然后,小哥愉快走上人生巅峰。


全剧终。   


图片


想打情感牌的编剧,喜欢写美艳女总裁爱上外卖小哥的故事。


具体情节可以是这样的:


男主和妈妈被富豪老爸逐出豪宅。


没有好好读书的他,长大后只能靠送外卖谋生。


未婚妻嫌他穷,竟然在婚礼现场派亲弟弟上台搞彩礼勒索。


另一位和他有婚约的青梅竹马,却一直对他不离不弃。


而且这女的还是个身价十亿的女总裁。


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位外卖小哥不仅夺回了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还和女总裁修成正果。


不用花一分彩礼钱。   


图片


如果嫌弃上述故事老套,那就发挥异次元的想象力,编一个神瞳外卖员的故事。


让家境贫寒但为人正直的他,遇上一个神仙老道。


图片


在老道的点化下,收获一双火眼金睛。

   

图片


然后靠着超能力结识女总裁。


帮助女总裁在家族斗争、江湖商战中脱颖而出。


最后,抱得美人归。


图片


叠满的buff,让这些作品流量可观。  

 

逆袭的快感,让观众越看越上头。


而这种快感的营造,甚至不需要什么成本。


你只需要:


1、简单粗暴地给主人公穿上一件外卖服,把他们的处境写得low一点

——越low越好,前期越有痛点,后期越有爽点。


2、编几个欺负主人公的人,用于制造矛盾冲突,推进情节。


3、再编个白富美女主,为逆袭埋下伏笔。


这就齐全了。


可我在想,这样消费外卖小哥真的好吗?


除了接单送单,他们竟然每天还要在爽剧里逆袭、复仇,拯救被绑架的女总裁。


想想就离谱。



图片


主打底层逆袭的男频爽剧会盯上外卖小哥,是因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外卖员”就是“社会底层”的同义词。


他们每天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为千家万户送去便利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凝视与猎奇的目光。


外卖员的故事,不时会火上热搜。


都市中产审视他们,有鄙夷的情绪,有同情的态度,还有些许同属“打工人”的微妙共情。


前阵子,“澳洲留学生回国送外卖,被保安刺死”的新闻发生后,舆论走向就很能反映这一点。 

 

图片


刚开始人们还在声讨涉事物业,质疑保安带刀上班。


可随着被害人是“海归”的信息披露之后,舆论却转了个向。


大家好像忘记了凶手之恶,反而开始争论“普通家庭该不该出国留学”,“留学归来送外卖是不是悲剧”。


图片


甚至开启嘲讽模式,说什么:


“还不如留在澳洲送外卖。”


“留在澳洲当木匠。给有钱人装修大别野不香吗?”


我想,评价这个事件,可以有多元的角度。


但对逝者和他从事的职业该有必要的尊重。


送外卖并不是造成当事人悲剧的原罪;

这份工作是身处逆境的他为自己找的一个落脚处。  

 

靠着正当工作自食其力,不偷不抢,有什么丢人的?


细想想,这种带着俯视的凝视,何尝不是刺向外卖员的利刃。


对于很多骑手来说,选择这份工作是自己审时度势、反复衡量的结果。


收入稳定、多劳多得、时间自由,都是它的好处。


图片

(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各省市外卖骑手的月均收入均高于当地的月最低工资标准。)


一些勤劳的小哥靠着这份工作稳稳跑赢多数人。


图片


可很多局外人不这么看这职业,他们动辄就给从业者贴个“底层”标签。   

某些高档商场不愿让他们走正门,因为“有碍观瞻”。


还有人觉得和这群底层人士身处一室,“难以呼吸”:


图片


这种俯视在造成心理伤害的同时,也相当影响小哥们的职业认同感。 

   

有学者指出,由于外界的偏见,外卖小哥的职业认同度始终处于中低水平:


图片


好多外卖小哥告诉我们,他们最难过的时刻,不是在工作中受累的时刻。


而是别人管自己叫“底层”,看不起自己工作的那一刻。


被鄙视和怜悯同时环绕的感觉,让他们如坐针毡。



图片


我们总在凝视他们,评论他们,却很少倾听他们自己的心声。


听听他们更需要什么吧——


一名来自四川的外卖骑手在自拍视频中说,“我们要的是尊重,而不是同情”。   


图片


对他反映的现象,我深有体会。


我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人。


他们读到外卖员的相关报道时经常自我感动,还不时转发个朋友圈,针砭时事品评人生。


但遇到雨雪天气,自己的订单送得慢,又开始对骑手恶语相向。


很多人会对外卖员表达同情,但同情完就结束了,没有任何帮助。


图片


一名接受过《人物》记者采访的骑手,给记者发了一个红包表示感谢。

还说了一句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话:  

 

“不要把我们写得很可怜,我们并不可怜”。


言下之意,比起怜悯,更需要尊重和平等的对待。


图片


除了大众俯视的目光,还有一群“做号党”为了流量搞苦难营销,生产了一大批“骑手假新闻”:


什么“外卖女骑手深夜送餐却被盗车”;

什么“外卖小哥为28万彩礼活活累死”;什么“男子带抑郁症老婆送外卖”……


图片


和开头咱们说的狗血短剧一样,这是一些人的流量密码。


他们通过琼瑶剧般的cosplay,卖惨收割同情心,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公众对外卖行业的认知。


仿佛外卖员的生活就该是遍地鸡毛,处处狗血。


其实,外卖员们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职业蓝领啊。


营销号却非要把他们写成生活在九天之下的 “牛马”。


搁谁,能受得了别人这样编排自己的职业?   


图片


曾有记者问过骑手:


“短视频平台上的假骑手泛滥,对你们真骑手的生活和工作有没有什么影响?”


他们回答说:


“有的人天天刷那种顾客来不及吃把饭给外卖员的视频,就觉得外卖骑手都不用自己花钱买饭,吃顾客的就行。类似这种,偏见很大。”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也能看明白骑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了。


一言蔽之:


对他们来说,平视比俯视可贵,尊重比同情重要,理解比猎奇重要。



图片


曾经读过一篇写外卖小哥的论文。


学者在其中提到了一个细节:


某学术平台组织了一场研究者、社工行动者和外卖骑手代表之间的公开对话。


主持人和提问者多次提到骑手被压榨、被剥削、被监控以及被无视的现实。


可骑手代表却一再表示,


你说的这些宏大命题,我们也谈不好。我们想的是当下的饭碗问题。


这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份收入可观的活。


给付及时,优于一般的月结工种;   


工作清闲,自由度高,又优于一些工厂流水线的工作;


一些急需用钱的骑手偏好恶劣天气,因为能赚更多的钱。


……


图片


双方说着各自的话语,好像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从业者确实很辛苦,但绝不至于需要全社会投向俯视的目光。


至于消灭剥削云云,困在专业名词里的学者,有时忘记了更重要的是骑手的真实需求。


“看世人慌慌张张只为这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那世人彷徨。”


说到底,我相信,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有权收获尊重。


我们每个人从事的职业,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在职场上,也难免面临取舍、抉择,甚至妥协。


可谁不是为了幸福生活拼尽全力呢?


就像某位骑手大哥说的,送外卖不丢人,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不寒碜!


“孩子没钱读书,父母没钱看病才丢人!”    


图片


作为旁观者,如果无法身体力行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要对他人的生活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谁都不是“霸总”,所以不要陷入那种“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认知陷阱。


这种思维模式挺伤人的。


图片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