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团打车在广州、深圳、佛山、苏州、重庆、成都等地陆续上线了顺风车业务,平台正在紧锣密鼓地拉新。据了解,美团顺风车业务受到司机的热烈欢迎,他们一天可以拉一两百个乘客。另外,乘客可以享受7.5折起优惠,如果是新用户优惠力度还会更大。在发起订单时,乘客还可以选择是否承担高速费、过桥费,是否携带宠物和行李等。
图源:美团打车去年3月,美团打车突然宣布放弃自营业务,转向聚合打车模式,这意味着该业务在美团内部的重视程度显著下降。时隔一年,美团的网约车业务为什么又“杀”回来了呢?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当前的顺风车市场,或许能看出些许端倪。首先,通勤和跨城已成为刚需应用场景,这为顺风车业务奠定了需求基础。据了解,与传统的城际拼车相比,网约车更有性价比。另外,在城市-郊区出行、相邻城镇出行等场景,常常出现高铁未通、打车昂贵等现象,这为顺风车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尽管,从去年开始,各地频频发布网约车运力饱和预警,供过于求的趋势日趋明显。但顺风车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来还是一片巨大蓝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从2022年至2023年,顺风车交易额同比增长了41.8%。报告预计,从2022年至2026年,中国顺风车市场交易总额预计将从204亿元增至758亿元,顺风车将成为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由此可见,在共享出行领域,顺风车仍然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增量市场。经历网约车业务的折戟沉沙后,美团选择开拓顺风车板块,可见其对顺风车业务未来成长性的看好。与此同时,相对较大的利润空间,也吸引着互联网巨头布局顺风车业务。首先,顺风车属于轻模式,不需要依赖过多企业资本投入,就可以自然增长。以嘀嗒出行为例,相比网约车,其顺风车业务没有对营业牌照的要求,司机盈利诉求不强,平台不需要补贴。另外,平台不用承担自有车队或是租赁车队的运营费用,也不用投入大笔市场费用,虽然抽成比例仅5%-8%,远低于快车的20%-25%,但是运营成本却少了很多。今年7月,嘀嗒出行成功上市。得益于顺风车,在普遍亏损的共享出行领域,它成为了难得实现盈利的公司。除此之外,顺风车也是一种车主乘客互惠互利的互助出行,双边驱动业务增长,有利于形成更大的网络效应和增长飞轮。然而,面对发展势头猛烈的顺风车市场,出行平台和司机仍需要保持谨慎之心。此前,多个平台严禁司机全职跑顺风车,这是为了避免司乘纠纷、乘客安全方面的隐患。因此,面对当下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平台要相应提高管理能力,司机也要优化职业素养。根据专家的建议,政府和监管部门要明确相关法规,并加强监管;平台方要加强对司机的审核和管理,以及司乘纠纷的处理机制,还可以探索建立更为完善的顺风车市场体系。期待未来,顺风车市场能满足用户对出行和安全的双重需求。回顾整个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美团打车始终坚持着相对谨慎的布局战略。早在2017年,美团开始布局网约车业务,在南京试运营。彼时,美团属于行业的后来者,但呈现了十分激烈的姿态。在集团二号人物王慧文的带领下,美团打车开启了烧钱补贴大战,旨在抢夺司机和用户,扩张地盘。当时,美团在南京对司机的抽成为8%,而在上海地区注册美团打车的司机,可享受三个月内“零抽成”福利。这与行业内20%左右的普遍抽成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2018年美团打车在进入上海市场的当天晚上,单量就突破15万单。真金白银烧出了一个亮眼的开局,但美团打车在后来却没有实现更大的突破。究其根本,或许与后进者的身份有关。首先,共享出行领域的巨头们,已形成庞大数量级领先优势。另外,以高德、曹操出行、T3等为代表的打车平台持续覆盖,一片红海之下,美团打车很难扩张领土。从2017年到2021年,美团打车换了5任负责人,业务模式也经历了3次转变,其中还包括美团打车APP下架,又重新上架。在这个过程中,美团打车业务的战略重要程度逐渐下降。原因很简单,不挣钱。根据美团上市时发布的招股书,平台的网约车司机相关成本从2017年的2.9亿元上涨至2018年的44.6亿元。此外,2022年美团打车的整体亏损率在15%左右。由于补贴和烧钱大战并未带来期望中的市场份额,美团在去年3月宣布放弃自营业务,全面转型聚合打车模式。作为一个拥有亿级用户流量的平台,美团全面发展聚合模式,就是找到了用户流量商业化变现的一条“捷径”。另外,该模式的资金压力和运营压力相对较小,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就可以轻松撬动更大的市场。得益于此,微信聚合打车、华为聚合打车、高德聚合打车,都发展得不错。
图源:高德地图APP首先,它提高了互联网平台对打车平台的监管难度,客户服务的权责划分、打车业务中的安全合规等问题,都更加突出。此外,在盈利模式上,由于加入了互联网平台第三方,一笔打车消费收入,相当于多了一层中间商,对于服务两端的司机和用户来说,会共同面临,价格提高但收入下降的难题。因此,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消费呈现降级趋势,美团又选择布局顺风车业务,目前正在热火朝天地争取司机和用户。总体来看,美团打车的经营策略一直都比较谨慎,既没有全力投入,也没有完全放弃。尽管市场份额远不及滴滴、高德,但在中国网约车市场上,美团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当价格战的战火蔓延到共享出行领域,网约车市场启动了行业的第三次洗牌。当前,面对激烈的竞争,各大出行平台不得不耗费大量资源实现补贴,以守住自己的江山。其中,滴滴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运营成本高达416亿元,占总收入的84.3%;其国内出行日均订单量环比增长仅1.9%,低于全国水平。种种迹象表明,滴滴没能重回九成市占率的巅峰,其市场份额也在下降。据了解,这些网约车公司大多散布在全国各地,有可能只服务某一小片区域,但过得不算太好。以如祺出行为例,这是一家深耕大湾区的网约车公司。2021年至2023年,如祺出行一直维持每年6-7亿元的“稳定亏损”状态,三年亏损超20亿元。原因在于它们承担着巨大的运营成本。去年,如祺出行为司机支付的服务费用,就占了成本总支出的77.6%。随着市场逐渐饱和,运营成本不断提升,网约车行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无人驾驶则被视为新的突破口。今年4月,滴滴宣布与广汽埃安达成合作,将研发属于自己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另外,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公司的无人驾驶也在接连上路。随着无人驾驶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很可能改变网约车行业。身处其中,我们只能学会适应,不断成长。(转载自:电商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