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退货飙升,女装电商为何陷入双输困境?
张亦可 电商头条 2024-11-17 18:52

近年来,电商平台上的女装品类逐渐演变为竞争激烈的“红海”。尽管淘宝依然在服饰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坐拥超4亿服饰用户,用户年均购买次数达22次,但行业形势日益复杂。高退货率、市场内卷、抄袭泛滥等问题接踵而至,商家与消费者似乎正陷入一场令人忧虑的“双输”困局。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已有多家知名女装卖家因经营压力宣告闭店,甚至出现了拥有百万粉丝的店铺“跑路”现象。

图片


高退货率: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输困境

女装一直是消费者退货的“重灾区”,相比标品类商品(如家电或数码产品)的标准化特性,女装的个性化需求和难以量化的品质标准使其成为退货的“高发地带”,极易引发消费纠纷。根据数据显示,传统零售渠道中,女装的退货率通常保持在5%-10%之间,而在电商平台,这一数据则飙升至40%-60%。部分女装直播间的退货率高达70%-90%,接近“十买九退”,让商家难以承受。

图片

今年“双十一”期间,高退货率现象尤为突出,成为商家和消费者共同的难题。不少商家无奈表示:“双十一的销量刚结束,退货潮才刚刚开始。”大量消费者抱怨“买了一堆衣服却没有一件能穿”。与此同时,早在大促开启前,就已有一波女装商家因经营困难而黯然闭店。

  • 案例一:百万销量的退货噩梦

某知名女装电商店铺今年“双十一”期间推出多款“爆款”,首日销量突破10万件。然而,两周后,退货潮汹涌而至,其中某直播间热销款的退货率竟高达78%。消费者的退货理由包括“色差明显”“面料粗糙”“尺码偏差过大”等问题,甚至有评论直言,“直播间营造的氛围过于煽动性,实际收到的货完全不值这个价格”。面对退货激增,该商家不仅承受着巨额物流和人工成本的压力,还因大量滞销库存不得不承担额外损失,最终导致盈利预期落空。

  • 案例二:预售模式下连锁反应

另一家中型女装商家为减少库存压力,尝试“预售+现货”结合的销售模式。然而,高退货率仍令其深陷困境。商家透露,10月底预售的商品计划于11月底发货,但第一批发出的订单中,大量商品因质量问题被退回。这些退货商品被重新加入第二批库存,不仅导致发货延迟,还引发消费者对“二次销售品”的强烈质疑。这种连锁反应严重损害了商家的口碑,并直接导致下半月订单量断崖式下跌。

这些无不表明,高退货率已成为女装电商的沉重枷锁。它不仅直接增加商家的物流、人工和库存成本,还让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持续恶化。当退回商品未被妥善处理后进入二次销售环节,消费者可能收到质量更差的商品,对平台和商家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同时,商家为快速清理滞销库存,不得不开启清仓甩卖模式,陷入“低价-低质-高退货”的死循环。

消费者不满:买不到满意衣服

一边是商家难以盈利,另一边是消费者难以买到满意的衣服。消费者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货不对板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许多消费者而言,价格已不是主要问题,他们更看重商品的品质。然而,不少商家动辄打着“欧美大牌”或“网红时尚单品”的旗号,过度追求销售额,通过精修图片和特定模特场景营造商品氛围,刻意拉高用户期待。然而,商品到手后却常常让人失望。要么色差明显、要么面料粗糙、要么版型不符,甚至尺码偏差严重。‍‍

今年“双十一”期间,一位消费者在某直播间以高折扣价格抢购了三件冬季大衣,收到商品后发现,宣传中描述的“羊毛质感”实为普通化纤材质,大衣内衬做工粗糙,线头明显外露,颜色也与直播画面存在明显色差。最终,三件大衣全部退货。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让其对网购冬季服饰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直言“宁可去实体店,也不想再经历这样的失望。”

除此之外,预售模式成为商家为减少库存压力而广泛采用的方式,但也让消费者的不满进一步加剧。一些商家设定商品为“第一批现货,第二批预售”,希望通过分批发货来缓解库存压力。然而,许多消费者发现,预售商品质量无法保障,甚至可能是退回来的二次销售品。例如,一位消费者在10月购买了一款“预售毛呢外套”,系统显示商品将于11月发货。然而,漫长的等待后收到的外套不仅尺寸不符,还散发异味,怀疑是已被退回的商品。类似经历让消费者对预售商品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

综合来看,消费者对女装的不满不仅来自商品本身质量问题,还受到宣传过度、发货延迟等多方面影响。精美的图片和直播间的热烈氛围拉高了期待,但商品到手的实际体验却“让人崩溃”。如果商家和平台不能从根源解决质量问题、改进服务体验,女装电商的信任危机将进一步恶化。这种双向的不满,也正是当前女装电商行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

商家的苦楚:高成本与库存压力

与此同时,运费险的“隐形成本”已成为商家无法忽视的难题。运费险不仅是平台参与官方活动的硬性要求,还逐渐演变成消费者下单时的“标配”。但对商家来说,这一服务背后的负担却与日俱增。如今,运费险的成本翻了数倍,不少商家不得不将这些支出转嫁到商品定价中。然而,这种方式不仅压缩了产品的竞争力,还进一步拉高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

更大的问题在于,运费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问题。当退货率持续高企时,商家支付的运费险费用几乎成了无底洞,而消费者也因反复的购物失望对品牌和平台产生了质疑。长此以往,这种“双输”的局面使商家陷入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一方面需要承担越来越高的运营和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却难以通过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稳住消费者的信任。

更糟糕的是,这种成本结构的不平衡,使得中小商家愈发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头部品牌凭借更高的销量和资本实力,能够分摊运费险及流量获取的成本,但中小商家却不得不面对“高成本低回报”的现实。一位商家坦言:“有时候卖出一件衣服赚的钱,还不够支付一次退货运费。”这种现状迫使许多中小商家退出市场,而消费者则在越来越少的选择中进一步感受到商品价格的上涨和服务的下降。最终,这场因成本上升而引发的恶性循环。

因此,为了应对运费险的成本压力,许多商家尝试通过提高销量来分摊费用,甚至不惜大力投入促销活动。然而,表面上的销量增长却难以掩盖背后的高退货率问题,而由此引发的库存积压才是让商家头疼不已的真正痛点。

比如,一些应季时尚款的生命周期仅有一个多月,其销量的爆发期集中在上新后的几天内。一旦因高退货率导致商品滞销,商家不得不通过低价促销甚至尾货处理来清理库存,但更令人头疼的是,很多退回的商品因轻微瑕疵或标签缺失,无法再以原价销售,最终只能被当作尾货清仓,进一步陷入运营困境。

一位商家表示,今年他对大促活动并未多上心,因为“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去年大促期间,他在直播间主推了一款标价399元的羽绒服,销量一度突破1万件,本以为是一次成功的促销,谁知随后的退货潮让他彻底陷入困境。退货率高达40%,物流、客服和运费险成本激增,而退回的羽绒服中有一半因外包装破损或轻微污渍无法二次销售。最终,这些库存只能以100元一件的价格打包卖给尾货市场,巨大的成本损失让整个活动几乎以亏损收场。

“那次之后我才明白,销量高根本没有用,高退货率才是压垮商家的最大隐患,”他说,“今年我索性选择少做活动,少上新款,至少能减少不必要的亏损。”这也反映出在高退货率的重压下,许多商家对大促的积极性正在减退,行业正面临从“追销量”向“求保本”的无奈转变。

行业困局:内卷与抄袭的恶性循环

流量红利的消失与竞争的加剧,让中小商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低价竞争和抄袭现象在女装市场内愈演愈烈,特别是在流量成本高企的今天,商家为抢夺消费者,不得不在利润和质量之间艰难取舍。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商家选择牺牲品质以追求低价,试图通过“卷低价”吸引消费者。但低价策略是一场消耗战,压缩利润的同时也伤害了品牌形象,导致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信任度下降。

另一些商家则试图通过高端转型来提升溢价空间,但高端转型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需品牌影响力的长期积累,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商家来说几乎难以承受。与此同时,抄袭和盗版正在侵蚀行业的创新动力。这些仿品通过批发平台以极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并借助精准投放策略“截流”原创品牌流量。消费者下单后便在平台首页看到价格仅为一半的“同款”,附带“同源发货”“同材质”的宣传标签,这些商品质量堪忧,最终退货的比例也很高。

如今,女装电商行业普遍被认为“不好做”“不挣钱”。竞争愈发激烈,能够站稳脚跟的商家无不是硬生生拼杀出来的结果。随着市场趋于饱和,后续不可避免会经历一轮残酷的淘汰赛,只有极少数商家能在这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商家必须回归本质,从深耕产品与品牌开始。随着消费者对网购的热情逐渐退却,仅靠流量爆款或低价促销已难以支撑长久的竞争力。商家需要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设计款式和强化供应链稳定性上下足功夫,用优质的商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打造鲜明的品牌定位和独特的价值主张,吸引那些愿意为品质买单的核心用户,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其次,必须优化购物体验,将服务体验提升到与商品品质同等重要的位置。最后,要顺应消费趋势的变化,构建长效用户资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私域运营和内容营销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精细化运营,商家可以与消费者建立更强的情感链接,利用种草内容和社群互动,培养一批忠实用户,将一次性流量转化为长期可持续的品牌资产。

唯有跳出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正视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脱颖而出。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