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界12月8日消息,近日,车圈盛传小米准备的第三款车将是一款走量的低价SUV车型:内部代号“昆仑”,采用增程动力,起售价15万元左右,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上市销售。
01
传东风汽车代工
另有传言称,小米第三款走量SUV将由武汉东风汽车代工,或通过收购并改造东风的现有工厂来生产。
还有网友猜测,这是事先放点风声的操作,“产线成熟的话,原厂清空新设备入驻,两个月就可以调整完开始投产了”。
前期出借资质给小米的北汽都没东风汽车这待遇,难怪网友猜测!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加上雷军湖北人、武大校友的身份,武汉经常和小米、雷军联系到一起。
的确,小米也在武汉布局颇多。再加上武汉本身就是一座汽车城,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已连续多年成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雷军投资的小鹏汽车也在武汉设厂。
诸多因素汇总,小米汽车实现“武汉产”看来也不是不可能!
02
亦庄倚重
电车界认为,小米汽车肯定会走出北京在其他城市甚至海外设厂,但不是现在!
在10月举行的“ 2024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孔磊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空间方案及专项产业政策,称要“到‘十五五’末(2030年,电车界注),北京亦庄汽车产业集群规模力争突破 4000 亿”。
《亦城时报》(亦庄开发区主办报刊,电车界注)10月18日发表的《亦庄智能网联汽车集群2027年产值将超3000亿》一文中披露:北京亦庄形成整车引领发展态势,拥有奔驰、小米、极狐、享界、极越五大整车品牌,2023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超2000亿元。
《亦城时报》并预计:到2027年,北京亦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年产值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亦庄智能网联汽车集群2027年产值将超3000亿》一文还引用了雷军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是在北京,我觉得小米汽车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不可能诞生”。
“亦庄”“小米”相互成就相互需要
据了解,政府在做明确具体到产值的规划时,通常会将整体产值目标细化分解到具体的企业或项目上,明确各企业的年度生产任务和产值贡献预期。尤其是对于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相关的沟通协调相当重要,事关后续政府对重点项目与企业的支撑落实。
进入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奔驰、小米、极狐、享界、极越五大整车品牌,谁能扛起亦庄汽车产业产值2027年较2023年增长50%,2030年翻一翻的大旗?
以一辆车平均售价20万元计算,1000亿的营收对应50万辆新车销售增量,2000亿增量就对应100万辆营收增量。虽然企业营收不能和产值画等号,主要任务还需要大体量的企业来承接。
谁来承接?
答案不言自明。
03
现有工厂可撑起百万产能
综合此前媒体的报道,小米汽车有个3年100万辆的计划,首年为10万辆(现提高至13万辆)。据此推测,该3年计划或为:2024年10万辆,2025年30万辆,2026年60万辆。
在建厂节奏方面,电车界此前披露过,小米汽车第二工厂一期工程将于2025年6-7月竣工验收,二期工程大部分区域已完成通平工作。不过在第二工厂东北区域,还有一部分工地未完成拆迁,可能会拖慢整个工期。
通平的小米汽车工厂二期工程(电车界11月初拍摄)
待拆迁的规划小米汽车用地
小米汽车工厂在亦庄的占地面积分别为71.8万平米和53.1万平米,合计占地面积接近125万平米。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期占地面积86万平米,目前年产能已爬升至110万辆。之后特斯拉主要生产储能设备的第二工厂也落户上海。
市场一直有传言,特斯拉第三工厂依然落户上海,不过就目前的特斯拉来讲,2024年面临的更多不是产能不足而是需求不足的问题,第三工厂一直未有下文。
小米汽车在亦庄的两个工厂占比面积比特斯拉在上海的都大,一期、二期工厂都启用后,产能逐渐攀升至百万应该不是难事。
完成这些任务时,小米汽车全国开疆拓土的计划或许已经展开。
汽车不是手机,小米也不是比亚迪,小米汽车在市场上保持一定饥饿感或许是利大于弊的。(转载自电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