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卖给苹果、微软,或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全球平台型自动驾驶第一股、Robotaxi第一股Aurora的CEO,在2022年9月给董事会的备忘录中写道。随后在短短两个月间,自动驾驶行业巨头们经历“三连败”,整个行业的玩家陷入了资本寒冬。10月26日,Mobileye骨折上市,估值167亿美元(估值最高时500亿美元)。10月27日,背靠福特、大众两大造车巨头的L4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倒闭。面对自动驾驶这个似乎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福特在耗时4年和27亿美元的投资中,终于失去了耐心。自动驾驶技术迟迟不能落地的痛苦,让福特CEO Jim Farley总结成了冰冷的一句话——“We won't necessarily have to create that technology ourselves。”(我们不一定非得自己去创造这项技术)在国际巨头失败之下,中国自动驾驶的玩家们,“分头”经历着艰难求生。2019年,在无人车故事刚开始讲的年代,Momenta CEO 曹旭东早早地提出了做量产交付的战略。如此策略,虽然让Momenta失去了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但却抓住了车企试水智驾的“一线生机”。2020年,上汽将智己项目给了Momenta这个没量产过的“新人”。选择Momenta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上汽属于地方国企,资本运营相当灵活。自汽车电动化浪潮之后,上汽一直在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四处撒网”。另一方面,则是彼时行业玩家都不愿意做量产的背景下,Momenta作为强调算法能力的自动驾驶公司,甘于“陪跑”车企的实验性项目,实属难得。随着2022年4月智己项目成功交付,依托近乎“软件外包”的开发模式,Momenta拥有了与华为(HI和智选车模式)、地平线(软硬件全栈方案能力)相“抗衡”的能力。虽然智己品牌的车最后没能卖出几台,但先发的量产经验,让Momenta在商业化进度上,远超聚焦L4自动驾驶的玩家。在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这边,随着公司IPO交表,更多业务细节得以揭开。在自动驾驶的寒冬中,两家公司基本是靠着“什么都做一点”来维持经营,坚守等待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整体营收体量,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在2024上半年分别取得1.5亿和1.8亿人民币的营收,业务体量极为有限。虽然,两家公司是以Robotaxi的标签示人——小马智行在北上广深拥有一支250多辆Robotaxi的车队,文远知行有超过300辆的Robobus车队。但实际上两家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自动驾驶。文远知行接了博世的ADAS合作研发订单,在奇瑞星纪元车型上落地了高阶智驾。小马智行的主要收入,早已从“卖软件服务”切换到了无人卡车车队运营。如今,随着自动驾驶(及高阶智驾)从幕后走向台前。两家自动驾驶公司的预期境遇,才得到明显改善。文远知行这边,是博世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认购了91%的上市增发股份。奇瑞星纪元的量产案例,让文远知行被整车厂和Tier1巨头看好。小马智行则是预计与丰田合作的自动驾驶车型(铂智 4X Robotaxi),将在2025⾄2026年在国内⼀线城市投放千台规模,更坚定了Robotaxi的路线。“实现自动驾驶,犹如攀登珠峰。我们要走过的路至少也有南坡、北坡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也总会有先行者和后来者之分。虽然山顶只有一个,但攀登者的经历、登山过程中的故事往往层出不穷,精彩纷呈,让人神往。”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对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如此总结道。攀登珠峰的比喻,是几乎所有自动驾驶公司实现最终目标的共识。在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常提到的“攀登高峰,沿途下蛋”中,在小马智行CEO彭军的“L4 自动驾驶就像一个山脉里最高的那座山峰,它就矗立在那,但从未有人成功登顶,人们也还不知道通往它的正确路径”的展望里。自动驾驶公司们在寒冬中通过各自不同的路线,命运交汇在量产落地的阶段上。虽然,如纵目科技、毫末智行,迟迟量产不够的自动驾驶玩家们,正在面临着残酷的淘汰压力。但正如经典Gartner曲线所示,一项新技术从新兴走向成熟,行业玩家一定会遇到泡沫破裂的低谷。在技术落地与市场的认知中,在行业的“大洗牌”中走向成熟。如今,随着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消费者认知改变,自动驾驶的黄金时代终于到了。聚集在珠峰最后一个营地的玩家们,登顶只剩下海拔500米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