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在价格战中,用户、车企、供应链谁获益最多?谁受伤最重?
新能源行业观察 2025-01-04 08:21

2024年,汽车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这场竞争从年初持续到年末,涉及了从新能源汽车到传统燃油车的各个细分市场。

特斯拉在年初率先降价,随后比亚迪等国内品牌跟进,通过“电比油低”的策略进一步挤压了同级别燃油车的生存空间。价格战不仅影响了B级车和C级车的价格线,甚至让B级车整体跌入20万元以内,C级车整体跌入30万元以内,打破了多年来的价格底线。

这场价格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保住了市场销量,但也导致了整个行业利润的缩减,汽车零售市场因价格战损失了1776亿元。

在这场价格战中,车企、经销商、供应商和消费者,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

部分车企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供应商收到了车企降本增效的压力传导,经销商闭店跑路层出不穷,而消费者则在这场价格战中获得了更多的选择和实惠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随时遭到“背刺”的风险,多数变成了等等党。

一场价格战,车企习惯了挥舞价格大棒去市场上开疆拓土,但无一例外,每一次都会误伤“自己人”。

1. 消费者:刚需都成了等等党

2024年末,价格战硝烟越来越激烈了。

11月底,继特斯拉率先打响了“降价”第一枪,将Model Y的价格降到历史新低后,极氪、零跑、深蓝等多个新能源品牌紧跟其后,入局价格战。

12月27日,比亚迪秦PLUS EV荣耀版降至10万元以内的起售价,无疑为这场2024年价格收官战又添了一把火。

图/比亚迪秦PLUS EV 9.98万元起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不可否认的是,车企“限时钜惠”的确是冲刺销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此操作多了,可能就没那么值钱了。

前段时间,被深蓝S05旅拍功能吸引的黄丽萍(化名)果断下定了这款车,从下定到交付尾款,她的心里一直是美滋滋的,但距离提车还有两天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变。“原定的12月3日提车,结果12月1日深蓝出了个999元抵5999元的优惠,找交付中心换单,他们就是一边答复我以付尾款当天价格为准,一边催促我赶紧提车。”

图/深蓝汽车优惠活动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黄丽萍坦言,这件事折腾了她近半个月时间,除了交付中心,也找过官方线上客服,但除了“非常抱歉”,就是“帮您反馈下”,想退单也不行,最后她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购车体验感极差。

提起被车企“背刺”的遭遇,广东广州的吴宝铭认为,黄丽萍的遭遇和他的比起来,可谓小巫见大巫。

2025年1月1日,零跑汽车发布的C10、C11、C01,C16和T03五款车的限时钜惠活动就让吴宝铭(化名)有些猝不及防。据了解,吴宝铭在2024年12月27日提了一辆2024款零跑C10,到现在还不满一周,该款车型就有了8050元的“大跳水”。

这一差额怎么来的呢?

吴宝铭透露,自己当时买零跑C10时,车企是有优惠的,大约便宜了6950元,相比如今C10直接便宜了15000元的优惠力度,中间差了8050元。“刚提车就降价算得上‘早买早享受’吗?”

“对于1月1日起下定零跑C10有个15000元尾款抵扣券的事,我去找销售问了,给我的答复是如果没提车可以给申请下走这个优惠,但提车就没办法了。说实话,听到这儿我多少是有点哭笑不得的。”吴宝铭如是说。

图/零跑C10优惠活动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新能源观》的接触中,与上述两位消费者遭遇相同的不在少数。

可以预料的是,伴随着汽车价格的频繁变动,消费者会对价格的下一步变动形成预判,这种预判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持币观望”阵营。

“害怕被车企割韭菜的事应验在自己身上,和家人权衡商量后决定先做个等等党。”多名消费者坦言道。

显然,因车企价格频繁变动,消费者被背刺的事件并非个例。而受此影响,不少消费者在车企的年底钜惠面前,犹豫了。

2. 价格战的“后遗症”:产品力降低、服务质量下滑

事实上,令消费者犹豫的远不止价格层面。

总揽整体车市大盘后,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成为“等等党”,其背后是对价格战下屡发的车辆质量问题的焦虑。

薛子奇(化名)的那辆小鹏G6 plus是在8月下旬下定的,当时小鹏汽车的优惠活动是:G6可享15000元现金+5000元保险补贴,且选装付费轮毂及颜色均5折。

图/小鹏G6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价格有多香,质量就有多令我头疼,提车一个月时间,就发现开AC有异响,一直和4S店友好沟通维修,但来来回 回折腾了快两个月都没解决好,且后来厂家那边给予的答复是,正常声音,不会对车辆和空调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可以放心使用车辆。”

2024年12月中旬,张勋(化名)将新买的2024款零跑C16 增程200尊享版提回了家,但一周后,车辆就出现了跑偏情况,随即他前往了零跑门店。据他回忆,维修人员为他这辆车重新做了四轮定位,数据都是绿的,但车子还是跑偏,最后师傅带着扳手到路面试车,一点点地调,才好了些。

图/零跑C16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买这辆车的时候我一度觉得自己薅到羊毛了,落地价不到14.5万,但一分钱一分货是有道理,早知道便宜了品质会下降我肯定不买。这辆车前前后后折腾了我四次,现在直行状态下还是会有些偏,挺心累的。”

郭鹏宇(化名)驾驶的比亚迪宋PLUS EV是2024年3月中旬才提的车,据了解,他这辆车到手价便宜了8千多。“我是比亚迪老车主了,从2018款比亚迪唐到现在这辆宋PLUS EV,比亚迪给我的最大变化就是服务意识越来越差了,无论是销售还是维修人员。”

图/比亚迪宋PLUS EV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或许是因为价格战打得车企更难赚钱了,服务质量滑坡似乎成了它们的“标配”。

“以前维保还能帮忙打车,2024年下半年赶上极氪的优惠活动换了辆极氪007后,再去店里做冬季检测时,其服务人员告诉我帮忙打车的政策取消了,只能自费打车。”极氪007车主苏苏(化名)吐槽道。

事后,苏苏询问了其他老极氪车友,均表示,打车服务还在,只不过政策改了,只有出现质量问题修车才可以代叫车。

对于车企频繁降价产生的“负面性”连锁反应,多数消费者认为,车企这样做是会令消费者寒心的,同样的车型,他们可以接受再降价,却不能接受产品降质、售后服务缩水。

3. 下游供应链损失惨重

有一点需要明晰,价格战驱使下,车企想要保稳整车利润,就只能压缩成本,而实现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着眼下游供应链,压低零部件供应商的供货价格。

2024年11月下旬,比亚迪给其供应商发出的内部邮件被曝光,要求供应商从2025年1月1日起供货价格再降10%。

图/比亚迪致供应商邮件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对此内部邮件的流出,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我们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大家可协商推进。”

图/李云飞发文回应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同月,向供应商发出信函的还有上汽大通,其要求供应商在材料成本优化及生产工艺改进方面做出贡献,目标是降本10%。

图/上汽大通致供应商邮件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毫无疑问,此举措的现世无异于让原本苦不堪言的供应商被压榨到了极限。

业内人士认为,接连两年的车市价格战下,汽车经销商的利润都没有10%,更不用说制造业了。因此,车企给供应商提出的降本要求是脱离实际的,竞争力不足的供应商很有可能会承受不住。

杭州阔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志强表示,“10%的幅度或将使供应商无法获利,只能粗制滥造,最终有损终端产品的品质。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教训,中国摩托车最终败走东南亚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此,可以预料的是,车企对零部件供货价格的“过度式”压低,是会导致整个汽车产业链出现不稳定危机的。同时也会无形之中增加消费者对于车辆质量与品质的担忧,进一步加深其“先观望不入手”的态度。

“我本来是打算今年买车的,但看到车企压缩了供货价格的消息后就犹豫了,毕竟没有哪家企业会赔本赚吆喝,都是要吃饭的,鉴于此,这些零部件供应商就只有降低产品质量这一条路了。”

“比亚迪给供应商那封邮件刚被爆出来的时候我就很担心,怕供应商为了利润偷工减料,特别是那些关乎安全的关键部件,一旦质量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多名近期有购车打算的消费者如是说。

4.如何跳出价格战成为必修课?

今年,车市价格战恐会再加剧。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李颜伟认为,2025年年初,中国的新车折扣有可能加大,车市将重燃价格战,预计销量受损的多为生产中低价位车型的自主与合资车企。

图/中汽协专家 李颜伟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面对此情此景,部分消费者发出了“要不再等等”的感叹。

但需要明白,“等”字下,消费者不仅有可能错过最佳购车时机,还会错过体验先进智能驾驶技术及更优座舱的机会。

鉴于汽车市场目前的发展节奏,消费者想要享受更好的驾驶体验,应尽快改变曾经一辆车开好多年的意志理念,入手新车时果断一些。

对于车企而言,想要留下,且成为见证全面电动化真正来临的参与者,在未来就不能仅聚焦于打价格战。毕竟长期的“以价换量”是会让一家企业走向捉襟见肘的。

产品力作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力的强弱是决定消费者能否长久看好的直接因素。因此,在造车时,车企应严格把关产品在性能、耐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表现,并对零部件供应商严格把关,选取质量最好的,而非价格最低廉的。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之所以陷入“价格战”的不良内卷中,其背后是创新能力的不足。基于此,车企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意识,持续推出领先的、个性化的功能与模式。

图/各车企大佬对内卷的看法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同时,在消费者目前最为关心的智能驾驶方面,车企也应积极布局,投入相应比例的资源及资金进行深耕,以保障车辆在面对复杂路况及极端天气时能更为从容的应对,进而推动端到端技术在现有基础上早日迎来新突破。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出现“内卷”的根本原因在于同质化竞争,破除“内卷”的关键在于创新。

当然,车企若不想自家产品成为“一锤子买卖”,着眼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消费者的二次购车往往会参考前期的体验,以此决定是否优先考虑自己上辆车的品牌。基于此,未来先拥有健全完善服务体系的品牌,将斩获赢下消费者信任的先机。

2025年,理解“内卷”现象本质、率先吹响“反内卷”号角的车企,将有望获得更多消费者的票数,取得下一轮新能源淘汰赛的“免死金牌”。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