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的拉斯维加斯会展中心,今年CES的氛围明显与往年不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参展商数量的变化。组委会数据显示,今年共有3800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企业达1500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创下历史新高。
更引人注目的是展台的内容:AI不再是简单的营销噱头,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脚踏实地的创新。
去年,所有人都在喊AI革命,而今年我们看到的是,企业们终于开始思考如何让AI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概念。
这种转变在三大板块上尤为明显:家电巨头们开始追求AI的系统化落地;机器人产业不再一味追求地"类人",转而关注更具体的场景;AI硬件领域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化趋势。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这场转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家电大厂们:向系统AI靠拢,但更务实
在今年的CES上,虽然AI依然是全场最大的关注焦点。但与去年不同,家电大厂们似乎更务实了。AI不再是几乎唯一的宣传点,而更多是作为一种功能体现。
首先是最系统化的AI——全屋智能。
今年只有LG在这方面依然雄心勃勃。它展示了CES上最全面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与其他公司着重于单个智能设备不同,LG正在打造一个由AI主导的"无缝零劳力"家居环境,其核心是LG Home OS和一系列能自主协作的智能设备。
这个系统相较去年更加进化出了情境感知能力。在演示中,我们看到AI助手能够监控家庭成员的睡眠模式、调节室温,甚至能察觉到一个孩子半夜的咳嗽并相应调整房间温度。这种细腻的人性化关怀,展现了AI如何从单纯的命令执行者进化为生活管家。
整场展示就像是一个现有的潜在AI系统功能的整体杂烩。
不过考虑到这一系列能力所需的强大Agent能力,他们离真正上市应该都有些距离。比去年作为智慧家庭中枢的家用机器人Q9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而去年喊着all in AI的三星今年则变得务实了很多。比如与Q9定位相似的机器人Ballie已经确定会在今年上半年上市。不过今年它的演示版本看起来质朴多了——看起来就像一个内装了GPT -vision和投影仪的小机器人。
而本该是最重要的智能家居控制能力则颇为鸡肋——它只能控制灯光和各种日常家电的开关。完全没超越正常水平的智能家居。
其它家电巨头选择AI的进步场景则落地的多——电视。继去年CES上三星和LG、索尼都加载了AI提升画质的简单能力后,今年三星和LG都给电视增加了专门的AI按键和更多AI功能。
LG着重于个性化体验和“零劳动”推荐。其AI系统能通过语音ID识别不同家庭成员,自动切换个人账户和偏好设置。其AI助手能根据用户的观看习惯和时间安排推荐内容,打造更智能的观看体验。
而三星则更注重信息化能力,把重点放在了"Click to Search"功能上,让观众能随时查询演员信息和相关节目推荐,试图解决"这个演员我在哪儿见过"的困扰。没有系统化集成,只是功能上的一小步。
而AI大厂在这个方向上的动作其实更进一步。谷歌TV借助Geminni的能力,可以用户用自然语言跟电视对话,比如询问'迪士尼最新的电影有哪些?'或者'夏天去亚洲旅游哪里好?'"系统不仅能理解问题,还能从YouTube等平台智能整合内容。
为了实现这种交互的转变。在硬件上,2025年的谷歌TV将配备远场麦克风和接近传感器,直接取消掉了遥控器。
虽然谷歌仅仅是一家软件供应商,但它在AI上的进步完全可能导致TV市场格局的新变化。比如在2025年,他们就和TCL达成了战略合作,可以在TCLtv +免费观看谷歌TV的内容,并体验AI能力。
令一点就是,与去年一样,三个大厂都试图把自己的影音娱乐和AI能力移植到驾驶智能系统上。
三星的选择最特立独行。他们把AI能力搬到了游艇上,让它能够做到更好的感知外界环境做决策——还得是韩国财阀,思路就这么不接地气。
机器人:具身智能之前,陪伴可能更现实
今年CES的另一个引人关注核心是机器人。
但今年那些激动人心的AI+机器人的进展主要还都发生在实验室中。人形机器人企业在CES上展出的产品基本和机器人大会期间相差不多。他们能做一些固定任务,但在连续多样任务的处理上还没有突破。
但宇树Unitree G1还是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因为它是CES 上唯一能直接去用遥控器操控的人形机器人。它和游戏遥控器差不多,操控感非常好,反馈也很灵活,就像小时候玩的电动车一样。你甚至能用遥控器让G1和你共舞。
当我们把目光从人形机器人移开时,会发现其他机器人可能也在做着一些改变。
比如扫地机器人这个门类。追觅的 X50 Ultra则用一种近乎优雅的方式解决了扫地机器人的老大难问题:过门槛。它拥有两条可伸缩的"小腿"能够帮助它跨越2英寸高的障碍物。虽然1699美元的价格不菲,但比起要需要机器人抱来抱去才能扫清全屋,有人可能更愿意为这一点小改变付费。
而Roborock Saros Z70的"捡袜子"功能听起来像个笑话,但这恰恰是机器人进化的绝佳例证。它配备了一个平时隐藏的机械臂,能够识别并捡起地上的衣物,将它们转移到指定区域。这不仅仅是个清洁功能,而是机器人依靠AI开始理解家居环境的第一步。
另一种在CES上吸引了无数观众和媒体眼球的是陪伴机器人。它们不是通过高深的AI或者复杂的机械结构,而是用一种近乎巧妙的方式,把现有技术变成了有温度的日常体验。
TCL的Ai Mi就是个好例子。这个看似简单的球形机器人把重点放在了一个聪明的设计上:摄像头——这让它变成一个能记录用户日常生活的小型IoT设备。用户在外面经历的有趣时刻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变成与Ai Mi互动的素材。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循环。
还有萌友智能的AI宠物机器人Ropet。它可以说是把毛绒玩具的真需求和AI结合玩到了新高度。它可以模拟毛绒动物的温暖触感和生命体征,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支持更换皮肤,用户能通过抚摸提升Ropet的好感度,解锁更多表情。
Mirumi的树懒挂饰则把"注意力"这个人类基本需求变成了一个精妙的互动设计。当它转头看向路人时,这个简单的动作立即创造了一个微妙的情感连接。
但可能最能说明这种"简单就是力量"理念的是Nékojita FuFu。这个会给咖啡"吹凉"的小机器人瞄准了一个再具体不过的痛点:热饮。它不需要复杂的AI对话,不需要面部识别,只需要做好这一件小事。而这恰恰是它的高明之处。
"当大家都在谈论通用人工智能和类人机器人时,我们选择解决一个具体的小问题,"FuFu的开发者说,"因为我们相信,真正的创新不一定要很复杂。"
这些以“萌”的面貌出现在CES上的简单机器人展现了一种做减法的思路:与其等待完美的技术,不如用现有的技术做一些交互的变革。它们可能不够酷炫,功能有限,但它们都找到了一种方式,让技术变得更贴近生活。
看来,2025年的机器人革命,可能不会从实验室里的高精尖产品开始,而是从这些看似简单却充满创意的小设计开始。这不是技术的倒退,而是一种更聪明的前进方式。
AI硬件:AR眼镜百花齐放,其他硬件赛道垂直化
去年CES上爆火的Rabbit R1已经证明,把ChatGPT塞进一个硬件里并不能创造奇迹。在经历了2024年那场AI硬件的集体幻灭和Meta雷朋眼镜的大火之后,硅谷终于把下一代AI硬件的希望寄托回AR眼镜上。
在CES 2025的展台上,几乎每个AR眼镜制造商都在强调同一件事:显示效果。Xreal One Pro用自研芯片实现了稳定的空间锚定,Rokid直接用上了索尼的Micro OLED面板,就连主打轻量的Inair也在炫耀它的134英寸虚拟大屏。
这种务实的态度在今年的产品中显而易见。当Xreal展示他们的空间计算演示时,重点不是什么AI助手或手势控制,而是那些稳稳停在空中的虚拟窗口。
(图注:Xreal One Pro)
Meta和雷朋的"智能"眼镜反而因为不那么"智能"而成功了。它基本上就是个带摄像头的太阳镜,但这种简单恰恰让它变得实用。新来者们似乎都学会了这一课:Halliday和Sharge都在模仿这种方案,只是加入了各自的小创新:Halliday能通过AR把信息投射到视野边缘,加上AI它还可以实时分析对话,并给出答案,都不用你提问。而Loomos则支持4K照片摄影。
(图注:Halliday眼镜)
而且他们都比雷朋更轻盈,易穿戴。
当然,制造商们还是忍不住要在产品名里加上"AI"这个魔法词。但这些演示可能更务实,比如Rokid在展区最强调的是其眼镜的AI实时翻译能力。这是当下模型能做到的,且也是潜在最有用的功能。
(图注:Rokid展区)
当Rokid骄傲地展示其300英寸虚拟屏幕时,当Chamelo专注于做好镜片变色这一个功能时,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更加理性的AI硬件的未来: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要解决具体问题。
另一个智能硬件的趋势则是垂直化。既然通用AI助手可能意味着只是把ChatGPT塞进硬件,那也许找到具体场景才更有意义。
在这一方面最让我们从Withings的Omnia智能镜说起。它看起来就是面普通的穿衣镜,但实际上是一个伪装成镜子的健康监测站。不需要语音助手,不需要复杂的交互,它就是安静地站在那里收集你的健康数据。
而Vasco的Q1翻译器则找到了AI应用的另一个突破口:声音克隆。我们发现,在跨语言交流时,机器人般的合成音是最大的障碍,"Vasco的工程师说,"所以我们决定让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声音说出翻译后的话。"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可能会重新定义我们对AI翻译的期待。
但可能最能说明这种趋势的是Ling!。这个面向3-12岁儿童的AI学习伙伴,完全抛弃了传统教育机器人的套路。没有呆板的问答,没有预设的课程,而是把整个物理世界变成了一个可交互的知识库。当AI能够理解空间和时间维度时,学习不再局限于屏幕或语音。Ling.ai的创始人顾嘉唯表示,他笃信空间智能,一直希望让世界变成操作界面,万物皆为操作对象.exe。
另一些垂直化做的更彻底,与其说是AI硬件,不如说是AI渗透进了原来已有的产品中。但他们的渗透都挺贴合的。比如Lepro的智能灯居然能理解“我想要安静的氛围"。灯光可以在几秒钟内转换成了温暖的微光。这说明它背后的AI真的理解了什么是'安静'。
这种垂直化趋势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AI硬件正在经历一次"专业化分工"。不是每个设备都要成为ChatGPT的化身,而是要找到AI技术最适合解决的具体问题。
中国公司:重回CES,但要成为主角
"今年的CES看起来几乎像个中国展会了,"一位美国科技媒体记者半开玩笑地说。这不是夸张:1500家中国企业占据了参展商总数的三分之一,比去年又增加了300家。但有趣的是,这些企业带来的不再是廉价产品。
这些数字背后揭示了一个深层转变:中国科技企业正在经历一次集体的战略升级。
为什么是现在?答案很简单:机会和压力同时到来。
首先是机会。全球市场正在经历一次重大重构,从智能家居到新能源,从AI到5G,几乎所有领域都在重新洗牌。"在这种情况下,谁先布局,谁就可能获得先发优势。
其次是压力。随着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出海已经不是选择而是必需。
有趣的是,在CES 2025上,中国企业似乎都在讲同一个故事:我们不再满足于"代工"身份,而是要打造自己的全球化品牌。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选择的路径各不相同。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性价比"游戏了。现在的竞争是关于谁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追觅就用了“腿”来解决扫地机器人门槛的痛点。
2023年底的数据显示,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约70.23亿美元,家庭渗透率仅有17.1%,这意味着增长空间还很大。而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的技术积累,恰好能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难怪2024年第二季度追觅科技扫地机器人全球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73.3%,石头科技也在14个国家进入前三。
TCL的故事则展示了另一种路径:通过全球化生产基地构建成本优势。截至2024年底,在越南、印度、墨西哥等七个国家建厂,不仅规避了贸易壁垒,还能更好地服务当地市场。这策略似乎相当成功:2024年上半年TCL电视出货量达1252万台,国际市场收入175.6亿港元,是国内的两倍多。
另一个关键是找到每个市场的痛点,这在美国可能是85寸大屏,在东南亚可能是性价比。海信也在用类似的策略,2024年上半年其海外白电收入达147.8亿元,同比增长36.91%。
在AR眼镜这个新兴市场中,2023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规模约395亿元,而中国智能眼镜市场规模才仅有数十亿元。在新技术领域,有时候本土市场还未发展,国际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机会也更多。
XREAL因此选择了一个大胆的策略:直接把注意力放在海外。这看起来有风险,但在这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近年来,XREAL海外市场收入长期占比高达70%以上。2024年,XREAL更是积极拓展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2024年11月,Rokid也宣布与谷歌合作,试图在生态系统层面建立优势。
九号公司的案例更能说明问题。他们的电动滑板车在欧美大受欢迎,但这种产品在中国反而不太普及。从电动滑板车到割草机器人,他们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品类之王"策略让他们在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存在,2024海外收入占比达42%。
而在更专业的领域,速腾和禾赛的激光雷达业务则显示了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实力。2023年他们合计占据全球市场58%的份额,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追赶,而是在引领行业发展。
自动驾驶是个全球性的技术赛道,你不可能只在一个市场做创新。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已经进入3.0时代。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在进行全方位的品牌、技术和生态系统竞争。
在某种程度上,CES 2025展示的是一个新的全球化范式: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做"世界工厂",而是要成为真正的全球品牌。(转载自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