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车市价格战硝烟依旧,甚至愈演愈烈。
仅2025年1月1日—7日,短短一周,已经有30余家车企相继推出优惠降价政策,以便在开年就抢占市场份额。2025年价格战的发令枪比春节的鞭炮响得还早。
要知道,2024年已经是过去三年间,价格战最猛烈的一年。即便如此,这一年的价格战也是在春节长假后才打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下称: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227款中国乘用车选择降价,远高于2023年148款的规模,而2022年只有95款。从降价力度来看,2024年新车降价平均1.6万元,降幅达8.3%。其中,新能源车的降幅高于燃油车,分别为9.2%和6.8%。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车企持续大量推出新车,有很大空间重新定价,因此促销不多,但降价激进。燃油车则缺少新车调整定价和提升产品力的机会,只能靠促销止血。“这一特征将延续至2025年,新能源车领域的价格战将更为激烈。”崔东树对《财经》表示,价格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但短期内也不会结束。只有当行业洗牌告一段落、竞争进入新的平稳阶段,价格战才可能有所缓解,而这个平稳阶段可能还需要三五年。回顾历史,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并非一成不变。以20世纪初的美国为例,规模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导致美国汽车生产迅速集中,许多小规模的企业破产,行业洗牌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开启。相关资料显示,1921年,美国尚有88家汽车生产厂,10年之后仅余35家,并且90%的汽车生产总量已经集中到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车企手中。这也进一步挤压了其他车企的生存空间,1941年,美国只剩12家车企。正因深知竞争的残酷,所以没有一家车企敢轻易退出价格战。即便是德系三强的宝马,2024年7月虽曾试图通过“减量保价”抽身其中,以缓解盈利压力,但最终只坚持了两个月,便重返战场,并加大促销力度。令企业纠结的背后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到底要利润还是要市占率。不少企业认为,相比单车利润,稳销量、保份额、拥有规模优势更为重要。以比亚迪为例,在价格攻势下,该公司2024年全年销量达到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吉利汽车同样在这场战役中实现了累计217万辆的突破,同比增长32%,是过去一年中,行业为数不多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企业之一。相较之下,更倾向于保利润的长城汽车(601633.SH)是个特例。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达到20.76%的高位,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然而,其在销量表现上并不尽如人意。2024年,长城汽车累计销量123.3万辆,同比微增0.21%,距离全年190万辆的目标相差甚远。在崔东树看来,价格战是新的产业变革发生时市场重塑的一个方面,之所以短时间不会结束,是因为市场上的竞争非常充分,产品不断迭代进步,规模也在不断提升。然而,重塑往往伴随阵痛。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半数以上的汽车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较2023年亏损面扩大了7.8%。预计2024年退市的4S店数量将达到4000家,较过去三年翻倍增长。具体到价格战给行业带来的直接损失同样惊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李颜伟表示,若以2023年1月市场折扣和新车成交均价为基准进行计算,2024年前11个月整体汽车零售市场损失达1776亿元,同比增长931亿元。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11月,全国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7.3%,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7%的同比降幅。同时,因价格战倍感压力的还有上游供应链。《财经》根据16家上市中国车企财报估算,当前车企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是182天,接近国际车企账期的2倍,意味着部分上游供应商在投入资本生产、交付货物后,还得等上六个月才能实际拿到货款。尽管供应
利润牺牲只换来中国本土乘用车市场68.5万辆的增量,而这还不算汽车以旧换新、报废更新政策的加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乘用车累计销量2260.8万辆,同比增长3.1%,不及2022年和2023年分别高达5.7%、4.2%的增速。
分析人士指出,价格战只是行业淘汰赛的加速器,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还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考验。新能源汽车崛起,行业面临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资金实力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的车企或许都将面临淘汰风险。这也是不少企业的共识。法雷奥中国总裁周松对《财经》表示,在中国市场,如此大规模的价格战确属首次。但纵观130余年的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史,已经出现过多次,而经验告诉人们,创新才是降低成本、提升价值的最好武器。安森美总裁、首席执行官、董事Hassane El-Khoury同样深感创新降本的重要性。他告诉《财经》,公司基于65纳米工艺的先进节点而推出的Treo平台,可以帮助客户实现从电网到GPU的高效转换,降低1%的热能浪费。在电动车大规模推广的情况下,1%的降低将节约不少能源损耗。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不仅在国内扩大体量规模、提升抗风险能力,也要深入全球参与国际产业链建设,灵活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回顾世界汽车产业史,无论欧洲、美国、日本都曾经历过价格战,但最终帮助福特、通用、大众、奔驰、丰田等行业巨头留下来的,归根结底在于它们拥有先进生产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将呈现怎样的格局,目前尚未可知,但价格战带来的隐忧却是值得行业关注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公开表示,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过一浪,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市场化水平高、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那么透明公开竞争就是好事;反之即坏事。在他看来,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上,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体现竞争的价值,无穷尽的内卷结果只能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以及无序竞争。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也强调,销量增长固然是好事,但不能只盯着量,同时也要注重背后质的表现。“如果想一直把一块钱当九毛钱卖是不可持续且无意义的。”他表示,长远来看,这对社会也是有害的。汽车是一个长周期、大投入产业,企业需要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袁小林始终认为,主机厂一枝独秀并不能长久,行业繁荣需要的是百花齐放。换句话说,如果只有主机厂是盈利的,而供应商、服务商、经销商等上下游企业却无利可图,那么这个行业将是不健康的。对于无效和低效的“内卷”监管层已经表达了态度。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次分别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从“防止”到“综合整治”,中央对“内卷式”竞争的措辞更进一步。这将有助于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转载自财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