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左右不了蔚来的未来?
券商海通国际在近期发布的“2025年五大猜想”中,提前“决定”了蔚来的未来,认为其将在2025年被小米收购。它还表示,小米并购蔚来后,蔚来换电使用范围得以扩大,甚至在专利保护下开放给其他车企。
这种类似占卜,或者说算命式的“猜想”,海通国际并没有给出更多的专业数据、理论等支撑,只是简单的标注说明:基于对技术、经营,以及竞争的认识和分析,给出仅供思路方向的建议,而并非基于充分证据以及信息做出的预测。
海通国际还预测,理想、Tesla(特斯拉)、小米确立在中国智驾的领先地位,但丝毫没有提及华为在智驾方面的存在。
考虑到券商是第三方研究机构,其职责是引导投资人对目标企业更有信心。对普通公众而言,也代表着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起到建议的作用。而且,这五大猜想,有且仅有小米并购蔚来是关于国内市场,这些因素堆加在一起,也导致其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在行业引起热议。
海通国际搞噱头“有一套”
海通国际并不是无名之辈,一度是行业顶尖的代表性机构,获得过港股券商“领头羊”、“港股IPO之王”之称。但最近几年发展不顺,最终在2023年10月宣布私有化,从港股退市。
这家券商被更多民众和汽车行业熟知,在于它很会设置吸睛的营销噱头。除了此次的“五大年度猜想”,2022年6月,海通国际还拆解了一辆7万元的比亚迪元EV,并写出一份87页的研报。
海通证券金属+汽车团队首席施毅在朋友圈表示,这份名为《海通汽车实验室——比亚迪“元”细化拆解》的研报,由16名团队成员完成,拆车前后历经3个月。这也给不少网友留下了“硬核”、“无所不用其”的印象。
但专业人士并不认可这份报告的水平和质量,认为大部分就是零部件介绍的堆砌,没什么“干货”,照片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对新手有点用,但对资深投资者完全不够。“不是说不能拆车研究,但花六七万元就出这么个PPT?”
甚至还有券商同行直接表示,券商卖方行业内卷严重,“海通国际搞出这样吸引眼球的研报,可能是为了‘派点’。”所谓券商派点,简单来说,是券商行业的一种考核机制,决定交易佣金的分配。派点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研究员的薪酬水平。
所以,在唐辰看来,海通国际对蔚来的“未来”所作出预测,也是类似的套路。之所以把蔚来和小米设定为目标,可以归结为两重原因:
首先,新能源造车赛道洗牌加速,留在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少。过去两年间,威马、高合、极越等明星创业车企先后倒下,哪吒也几乎是生死难料。造车新势力御三家中,理想的状态最为乐观,不仅在2024年成为新势力品牌中,首个年销量超过50万辆的车企,还在2020年首次实现盈利,仅次于特斯拉、比亚迪;
小鹏汽车实现触底反弹,单月交付量连续4个月创历史新高,MONA M03、P7+成为爆款。在2024岁末的公司内部信中,何小鹏表示,面对未来三年,小鹏将产品图谱上“做精做少做差异”,以“杀出淘汰赛,进入晋级赛”。
最难的还是蔚来,虽然2024年的新车交付成绩并不算差,但收入仍是负增长,亏损也没有收窄,烧钱也似乎看不到尽头。时间线拉长看,从2018年到现在,蔚来在不到7年时间里,累计亏损达到1021.6亿元。
另外一方面,雷军在2024年变化身为“古希腊掌管流量的神”,成就一门“显学”,被称之为“雷学”。对他的关注横跨汽车圈、手机数码圈、营销圈、育儿圈、霸总文学、成功学以及日常茶余饭后的小八卦等领域。他抖音的粉丝从2024年3月的不足1000万,增长到现在的3800多万,并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
这背后离不开雷军系公司业绩的支持。小米汽车是雷军当下最为看重的业务板块。他在2025年跨年直播活动中透露,2024年小米汽车交付超过13.5万辆,2025年交付目标30万辆。
虽然小米汽车还在亏损,但从2024年二季度财报和三季度财报数据测算,小米汽车单车的亏损已经从超过6万元,收窄到约3.77万元。这意味着小米汽车的经营效率、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都在不断提升。
相关分析称,随着交付量不断攀升,小米最迟或将于2025一季度实现盈亏平衡。这个成绩,对仅靠一款车型,而且一直处于产能爬坡的新手来说,堪称惊艳。
某种意义上来说,造车新势力亏损赚吆喝的魔咒,被小米打破。极越事件更能反映出小米造车模式的生命力,宣布造车三年,小米的现金流反而越来越大,根据其三季度财报,小米的现金储备达到了151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也增添了小米能够“吃下”蔚来的可信度。
雷军未必需要李斌
这个所谓“小米并购蔚来猜想”的最大影响在于,引发业界对蔚来发展信心的不足,甚至有观点表示:李斌适不适合继续领导蔚来?
实际上,蔚来倒闭或者被收购,也不是海通国际首次提出。2024年11月,有实名认证为比亚迪员工的人士发文称,比亚迪与蔚来集团合作成立比未来汽车集团,比亚迪占股51%,蔚来占股49%。他还称,收购后,比未来集团直接控股蔚来汽车,但蔚来汽车仍由蔚来集团独立运营。此次收购旨在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针对这一言论,蔚来和比亚迪方面都予以澄清。其中,李斌在核心用户群中对此回应,怒斥该消息“胡说八道”,是“骗流量的手段”。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回应称,比亚迪与蔚来合作为“严重不实消息”。不过,对于造谣者是否为比亚迪员工,其未做出回应。
海通国际的猜想,蔚来公司品牌传播与营销负责人马麟回应:“猜想纯属虚构。”他还表示,蔚来已经与海通国际作出相关猜想人员进行了“交流”。该人员在内部分享这个猜想,是想表达对蔚来品牌以及换电模式的认可。
比较有意思的是,小米首先站出来回应。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发文,但并没有正面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很有公关技巧的调侃,这可以理解为不值得正面回答,也可以给外界更多的联想。
短短两个月,蔚来两次被传“被收购”,李斌内心可能很受伤。回到猜想本身,小米需要收购蔚来么?或者说,雷军是否需要李斌?目前看,不需要。
在2024年雷军年度演讲中,雷军曾表示,小米集团不走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做起,10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
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和主持人开玩笑,现在可以叫我“厂长”。这个新头衔的一个注脚是,小米汽车位于北京亦庄的智能工厂,集生产、研发、测试、销售、体验于一体,前期投入巨大。为了应对销售热潮,小米还在进行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建设。前高盛在研报中曾预计,小米汽车将在2028年实现盈利。
对雷军和小米汽车来说,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是提升产能,完成交付。正如有观点认为,对小米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销量和竞争“护城河”。因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不仅仅是价格竞争,更是技术、服务和品牌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马麟在回应中还重点提到了蔚来换电业务的新动向,小米也就此正在与蔚来展开合作。换电业务很有价值,小米眼下还有很大的主动权,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为小米车主提供更好的用车服务。
但放在小米汽车的推进节奏里,现在就“吃下”蔚来,这块资产的处置就会很麻烦,未必能达成“1+1>2”的效果。
“蔚来还能撑多久?”
海通国际的这个擦边球,打得赤裸裸。对车企的猜想应该有专业支撑,而不是“空穴来风”,对具体车企或者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但李斌确实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蔚来还能撑多久?”,这是提振行业和用户信心的必答题。
2024年蔚来NIO DAY上,有媒体就如此尖锐的向李斌提问。李斌没有闪躲,很直白的回答:“蔚来能撑多久?肯定比2019年撑的时间长多了。”他认为,蔚来还有422亿人民币的现金,运营现金流还是健康的。同时,销量也还在增长。“2019年撑到现在都撑五年了,从现在看肯定远远不止五年,这个大家不用特别担心。”
李斌的底气来自手里的牌:2万多个充电桩、近3000座的换电站、全域自研的核心技术能力、近9300个的技术专利、超过60万辆的累计销量、40%的高端纯电市占率。这些都是蔚来能够继续说服投资者输血、说服消费者购车的资本。
在此之前,他还对全体蔚来员工提出要求,明确团队要持续加强自下而上的体系能力建设,聚焦提升基本经营单元的运营效率。
他也给自己定下了KPI:“接下来两年是非常关键的——就是明年销量翻番,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实现盈利”。
销量翻番,实现盈利,这两步对李斌至关重要,这关系到蔚来能否继续留在牌桌子。
更关键的一点,李斌认清了现实,学习雷军讲故事能力,也在极力寻求技术长期主义和经营短期执行的平衡。
蔚来从诞生开始,就有两个标签,十分鲜明:一个是纯电,一个是高端车型。对于前者,蔚来的挑战是,纯电动汽车市场增速整体放缓。比如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增量主要依赖插混汽车,同比增长71.6%,纯电汽车的增幅仅有15.5%。
同时,蔚来在做两件事来维系自身的高端品牌形象:一是将卖车和用户运营融为一体,也就是外界认知鲜明的“蔚来粉丝运营”体系。举例来说,蔚来的电商板块NIO life拥有极高的复购率,并且可以贡献利润。
二是投资规模巨大的换电系统,这是笔数十亿元的资本开支。如果李斌像王传福那样聪明,卖几百万台车都不建几个充电桩,蔚来会少亏很多钱。
这两个标签,也是支撑蔚来区别于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故事框架。从2024年开始,也就是蔚来成立的第十年,李斌在说服市场关注蔚来长期的技术投入同时,加大了短期执行的策略力度。在NIO DAY上,蔚来发布了目前最贵车型ET9 ,以及亮相了最便宜的车型萤火虫,也是其第三品牌的首款车型。
目前蔚来有三个品牌11款车,覆盖15-80万元的价格带,这将是蔚来接下来面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抓手。但摊子铺这么大,对李斌和蔚来的资金投入、研发、生产、渠道以及品牌的操盘能力,都是极为严峻的挑战。
但李斌必须迈出这一步,他对员工说,也是对自己说:“好的想法离开执行力就是空谈,长期主义更不应该是不做好短期执行的借口。”
此前,李斌对换电站的战略构想有一个高度简练和抽象的概括:算大账。但李斌也要开始算小账了。因为当蔚来被公开讨论并购,这意味着,蔚来只有先活下来,才有资本谈长期主义。(转载自唐辰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