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鸿祎在朋友圈感慨道,一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视频号粉丝突破320万,抖音粉丝成功突破1000万。在同一时期,360发布公告,预计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将亏损7.7亿元至11.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4.92亿元进一步增加。
这两新闻交织在一起,无疑成为了重新审视360公司及其创始人周鸿祎的关键时刻。
回顾过去,周鸿祎在互联网上被赋予过诸多标签:好斗的“红衣大炮”,亦或叫得亲切些的“红衣教主”,如今变身“网红大叔”。
他最初成名于中国互联网风起云涌的PC时代,凭借免费杀毒和“3Q大战”闯出声势,也凭借喜欢红色衣服的“跳脱”形象,与时不时“开火”式言论博得关注。
一路走到今天,这位“红衣教主”却选择了意外的转变:淡化过去的棱角锋芒,通过短视频自我曝光,频繁蹭热点成为千万网红。
表面看,周鸿祎成了一个堪称“流量密码”的存在:只要他开口点评些什么,比如国产新能源汽车,再比如国家尖端科技,常常占据短视频热榜。
他称自己要像马斯克那样,用网红影响力为公司省下大笔营销费用。然而与此同时,在360公司内部,始终有不同声调:老板“网红化”确实热闹、有流量,可对公司核心业务的实质推动却乏善可陈。
有人说他整天折腾,最终却没给大模型项目带来大量订单。一份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初到11月,大模型中标金额累计高达17.1亿元,几乎是去年全年2.6倍,但第一、第二梯队并无360的身影。
热闹与质疑并存,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周鸿祎的个人“网红之旅”,究竟能走多远,又能为360带来多大的转机?
01 从流量红利到AI焦虑
回溯过往,360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互联网行业的“大鳄”之一:从浏览器到安全卫士,再到PC端各种软件的预装与推广,背后支撑它的是广告业务的汹涌吸金能力。
那个时候,中国互联网尚未全面转向移动端,传统广告平台固然不容忽视,但像360这类掌握了用户入口、攥着庞大装机量和日活的产品公司,也能通过不断弹窗和导航链接,收割相当一部分广告收入。
然而,这种依赖于PC时代流量“红利”的模式,在移动化之后已经难以复现。监管部门与大众用户对无处不在的弹窗广告也开始越来越敏感。360广告收入迅速下滑,被迫寻求新的支撑点。
这使得周鸿祎不得不转换思路,在寻找更大的市场和后续增长点时,企图带领公司走上另一条“再创业”之路。
与此同时,周鸿祎本人,从昔日里对各路大佬“开火”,到今天大谈“企业家也要会当网红”,同样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转折。
几十岁的人,开始频繁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一天能连发好几条,还不是走典型CEO的包装路线,而是颇具“玩梗”与“接地气”的表演感。比如,他经常把镜头怼脸拍,穿着标志性红T恤配牛仔裤,语速飞快地输出自己对于各种风口和热门话题的看法。
更有意思的是,他并不避谈敏感或易于引发争议的话题。这种“无所顾忌”的做法确实能带来新的关注度,让粉丝不断涌入。
周鸿祎并未避讳自己为何要做网红。他在最近出版的《想赢就要上场》里说,用户在哪儿,就该去哪儿,如今短视频遍地开花,潜在客户和舆论关切点也在那里。
从企业家营销学的角度看,这番逻辑并不荒谬,毕竟马斯克、雷军都在用个人IP为企业赋能。尤其马斯克在推特上无比活跃,只动动手指就能影响特斯拉股价。
不过,周鸿祎心里也清楚,个人IP要真正帮企业撬动新的市场,还需要产品或业务层面的硬实力配合。马斯克带动特斯拉是因为真有在电动车领域的领先技术和产能,雷军的“手机+汽车”也做得风生水起。
而周鸿祎以及他的360,能不能掀起同样的浪花,还得看业务说话。
在AI火爆之前,360频繁在其它领域下注,多元化投资了一系列项目:手机、直播平台、金融、元宇宙……其中手机业务没做起来,直播“花椒”稍有名气后来又逐渐退潮,元宇宙和区块链也是没炒热就熄火,真正赚到大钱的反倒是金融板块。
与此相呼应的是,360的核心广告收入和安全业务营收都在不断缩水。从2019年到2023年,公司营收逐年下降,更在2022、2023年出现净利润亏损。
可以说,360已经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的最好窗口。如果不是周鸿祎在公众层面保持热度,这家公司很多时候会给人一种“变得越来越低调”、甚至逐渐边缘化的印象。
直到近年人工智能浪潮崛起,大家纷纷开展大模型竞赛,360再次高调宣布All in AI。周鸿祎一再表示,公司要全面拥抱大语言模型,每个员工、每条产品线都要跟进。
于是便出现了“老周各地奔波演讲,大谈大模型”的故事。但目前来看,这条路上360的成绩仍不尽如人意:应用市场中,大模型产品“360智脑”下载量与其他头部厂商相去甚远,甚至功能体验也时常被吐槽。
再看政府和行业中标,大模型项目标的中,百度、科大讯飞、阿里、腾讯都在第一第二梯队,360却榜上无名,这就难免给人“雷声大、雨点小”之感。
可见“网红化”的周鸿祎怎么高调,都无法掩盖360在核心技术与项目落地上后劲不足的现实。
02 追风口的人
从360的发展轨迹中,不难窥见周鸿祎带给公司的双面影响。他独特且颇具冲击力的个人特质,曾在PC互联网时代成功让360安全卫士迅猛扩张,对扩大软件装机量、圈占桌面入口功不可没。
360在“免费杀毒+广告+流量变现”模式下,成功挖到第一桶金,也直接挑战了当时各大收费杀毒软件的既有格局,让网络安全行业迎来一场变革。
尤其在“3Q大战”中,周鸿祎义无反顾地强硬对抗行业巨头,那种“以小搏大”的姿态让他笼络了不少站队“屌丝逆袭”的用户好感。
然而,昔日掀起的大波澜,最终也未能成为成功把握移动端的机遇。
再往后看周鸿祎的风格,他有一种见风口就杀进、见热点就插手的急切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他的“灵活”,但也让公司内部管理和研发策略缺乏长久定力。
一些前员工曾感慨,老周方向确实敏锐,但他往往热度一过,就不再有耐心经营下去。360从PC时代过渡到移动时代时,并非不知道手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性。但结果,360手机项目还是被时间与竞争碾压了。
再比如周鸿祎也尝试短视频、直播,但到头来,花椒直播跑出了点声势后又不见后续深耕;短视频业务则昙花一现。看似在每个热闹风口都有360的身影,可每次都是浮光掠影,很难诞生一个稳定的现金牛业务。
当下的AI大模型同样如此。内外部对AI前景都极度看好,但大模型研发本身门槛极高,需要持久烧钱和资源投入,也需要足够的技术团队储备。
360虽然在网络安全和搜索数据上积累过一定技术,但与具备海量云计算资源和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大厂相比,仍有显著差距。
正是因为这种差距,360的AI产品才迟迟没能形成真正的爆款,下载量和用户口碑不佳,也很难让市场对其寄予类似于“百度文心一言”或“讯飞星火”的期待。
此外,周鸿祎这几年将部分精力押注新能源车。他先是投资哪吒汽车成为二股东,又配合自己在短视频上亲力亲为炒作“试驾、挑车、拍卖迈巴赫”等热点。
表面上,一次随性喊话,换来了一场“360楼下变车展”的热闹,也让哪吒的品牌得到不少曝光。可实打实来看,哪吒自身的销量、工厂建设与竞争力依旧在国产新能源里处于中腰部。
360对哪吒的投资收益也不理想,去年亏损数亿元。而且,车企要想长久生存,需要强大的整车制造、软件与供应链协同。周鸿祎再能炒话题,也弥补不了哪吒在产品和品牌上的先天短板。
由此看来,所谓“老周+360+哪吒+新能源+网红”的组合拳,更多停留在营销层面,一时博得火爆传播,真正的竞争力和利润回报却难以言乐观。
03 周鸿祎能救360吗?
从商业上说,企业家打造“个人IP”并不是坏事,尤其是在流量为王的环境下,这是很多公司愿意倚仗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
问题在于,流量与关注度只能是手段,不是终极目标。周鸿祎每天在抖音连发数条,幽默点评社会话题,当然能够获得庞大粉丝量,也能让360更频繁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只是,如果公司业务没有出现可观的爆发或价值跃升,这种关注迟早会退却。
从360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和市值波动就能看到,一旦资本市场对其转型不抱期待,或对其技术实力的预期落空,“红衣教主”再能整活,也挽不回投资人的信心。以至于一些股民在论坛里直言,“红衣哥别再直播了,让我们解套才比什么都强”。
360要想在AI时代有所建树,或要想在新能源、政企安全领域分到足够蛋糕,单靠周鸿祎的“个人网红”也许不够。公司必须有坚实的技术和产品迭代。大模型竞争日趋激烈,一线互联网大厂同样在短视频和直播上拥有庞大优势,政企安全的领跑者也日渐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
如果360只是以口号喊“All in AI”,缺乏高价值的创新落地,就算再多热点新闻,也只能满足网友的围观和吐槽,无益于挽救深层的业务危机。
对于周鸿祎来说,如何平衡“网红式曝光”和“技术向投入”,如何不再重蹈频繁折腾却缺乏长线耐心的老路,或许才是当下更值得深思的课题。他能不能像当年的免费杀毒那样给市场带来惊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从某种角度看,周鸿祎的确是一位特立独行又富有故事性的企业家。他的网红之路也不是简单的噱头,而是对当下互联网流量潮向的把握。但是,如果企业最终无法用产品和业绩说话,长久的舆论喧嚣只会变成更多争议和质疑。
他自己曾在直播事故后说,不管是剧本还是真生气,都无伤大雅。可360的业务版图还能否重新“翻身”,就不是一句“无伤大雅”可以打发的问题了。
也许老周本人也明白,一路当“红衣大叔”走到今天,为公司省再多广告费,也难以靠表演创造收益。缺失的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唯有经历漫长的沉淀,才可能在某一天真正兑现。剩下的问题,就得看他究竟有没有耐心和决心——这大概也是所有360员工与投资人所共同关心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