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岭下的比亚迪汽车制造厂区
在《比亚迪理想小米们2025年的战争主线》报告中,我们提到国产车企2025年不约而同的战略支点都是智能驾驶,我们也看到今年将是智驾平权的元年。
在这一大潮中,比亚迪凭借最大的出货量,拿出了all in智驾的决心。老粉丝们认为这是比亚迪第二增长曲线的开始,但迪子面对的挑战应该是其从未遭遇过的。
智驾不同于电动,电动化时代的成功,不意味智能化时代的成功。对比亚迪所谓的“智驾平权”战略的前景,不可依据过去的经验“线性外推”。
立命于制造,比亚迪值得被致敬
我们一直去称道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可以说把工匠精神推向了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极致性价比。在近身肉搏的中低端乘用车市场,比亚迪仍可维持单车1万元的利润。
其实从1995年成立至今,比亚迪30年的发展都是死磕制造技术,即使这3年从舞台边缘走向聚光灯下,其成功都是得益于,崇尚“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制造基因,风暴式的显性表达:
比三电核心技术,在三元还是铁锂之争中,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剑走偏锋推出刀片电池大获成功,旗下的弗迪也成为了全球唯一整车厂扶持成功的案例。
比汽车架构,在大众摩拳擦掌要靠ID在新能源中大杀四方的时候,比亚迪的DM架构却是最成功的。
比垂直一体化,王传福早期创业经验及公司初期造车时的供应难题,就奠定了其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基因,所以跟比亚迪打价格战,大家基本都没有底气。
比路线之争,是纯电还是增程,比亚迪证明混动才是YYDS。
比品牌矩阵,吉利拿出了极氪、银河、几何、领克……,比亚迪有主打的海洋、王朝系列,还有中高端破圈的腾势、方程豹和仰望,价格带从5万到100万全面覆盖。
比品牌出海,奇瑞在前,新势力在后,而一翻开历史,大哥比亚迪1995年就在欧洲设立了子公司。
这也是在过去3年锂电新能源行业潮起潮落中,比亚迪成为股价表现最好的企业,核心原因就是凭借制造优势,在中低端市场三个价格带上称王。
图:国内分价格带份额排名 资料来源:HTI
“六边形战士”比亚迪最大的短板在智能驾驶。
过去,让均价不到15万的车企在智能化砸重金,也不合乎逻辑。但随着比亚迪要突破高端化,那智能化不得不上,更何况,2025年是智驾快速增长的一年,行业大势碰上比亚迪的高端化,不由得比亚迪要在智驾上“杀疯”了。
由于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车销量第一,转型智驾,对产业链的震动势必不小,据了解已经有不少供应链企业收到了比亚迪体量不小的订单。
02
比亚迪对于智驾的豪赌,是全方位的。
1.招兵买马
市场一直认为,比亚迪聚焦的主流市场为中低端,而智驾成本高、技术风险大,所以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是相对克制的。其实比亚迪不是为了追今年智驾的热点才仓促上马的,其在智能驾驶上早已开始大肆招人。
在2022年时,比亚迪规划院智驾团队只有100人左右,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披露,2022年全公司员工人数一共57万人,人均薪酬13.9万元,典型的制造业公司。
而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为了all in智驾,据了解比亚迪智驾团队已扩充至 4000 人,这一人数是什么概念呢?和某遥遥领先品牌的智驾团队的规模基本相同。
2024 年初,比亚迪重新整合其智能驾驶研发资源,将多支研发团队并入“汽车新技术院”。并且在差不多同一时间的比亚迪梦想日上,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全新战略——整车智能。
2024年12月16日,比亚迪宣布成立先进技术研发中心,整合原整车仿真技术部、大数据平台部等部门员工,包括 AI 实验室、AI 超算开发部、大数据平台部等,专注于 AI 算法、AI 基础设施及大模型技术与平台的研发。
也不用找产业链去确认消息,从这些动作来看,至此比亚迪全力应战智驾,已经明牌。今年开年的新车贴“高科技标签”,就是一例。
2.向市场头部“偷师学艺”
小米的雷军,在造车上毫不避讳地“偷师学艺”,最后通过致敬每个车企的方式来找台阶下,主打一个人情世故。对一直崇尚垂直一体化的比亚迪来说,其在智驾上的积累可谓相当薄弱,不得不硬着头皮向产业链头部直接学习,但内部对此一直讳莫如深。
不过这可以通过公司一些投资、合作的举动来进行还原:
2021年2月,比亚迪完成对智能驾驶芯片龙头地平线机器人(9660.HK)的战略投资;2023 年起比亚迪王朝系列的宋、汉、唐等车型以及海洋系列的海豹均搭载基于征程 2 的基础智驾功能。
2021年12月,比亚迪与国内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独角兽Momenta官宣成立合资公司迪派智行,比亚迪占股大头把握主导权。
2021年12月,比亚迪入股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1月,比亚迪投资芯视界微电子,进一步布局适用于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
2022年,比亚迪宣布与英伟达,在智能驾驶方向达成合作,2023年开始搭载搭载英伟达DRIVEHyperion平台,2024年搭载DriveThor芯片并采用英伟达芯片进行云端训练。
2024年,与华为签订智能驾驶合作协议,主要针对方程豹,首款产品豹8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3.0。
对外宣传上,比亚迪声称自己是“开放合作+深度自研”两条腿走路,未来会逐步强化全栈自研能力,包括算力芯片、算法、大模型等。
比如公司2023年开始量产使用的高阶智驾系统被命名为“天神之眼”(另一智驾系统被命名为Dipilot),公司宣传其架构系统定义和全栈自研,而且大模型技术实现了从 2D 到 3D 的感知算法飞跃,并通过端到端的学习方式,提升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
虽然比亚迪历史上在垂直一体化中想来都做的不错,但其实高算力芯片基本从未涉及过,旗下的比亚迪半导,主要做功率半导体和MCU,带一定算力属性的CIS都做的很一般,更何况10TOPS甚至100TOPS的算力芯片。而对于算法、软件和模型,这更不是公司传统优势项目。
3.从高端品牌开始试水
从2021年开始,比亚迪智驾主要在中高端车型上试水。比亚迪目前搭载 NOA等高阶智能功能的品牌主要为仰望、方程豹、腾势系列以及王朝、海洋的少数高端车型:
基于地平线单征程5的方案,在20万元级的汉等车型上量产;
基于英伟达单OrinX配合双激光雷达方案,在30万元级的腾势N7上量产;
基于英伟达双OrinX配合三激光雷达方案,在110万的仰望车型上搭载。
不过根据统计,比亚迪 2024 年高速NOA/城市 NOA 智驾渗透率分别为1.0%/0.5%,也仍然只是刚刚起步,与行业的整体渗透率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4.全面铺开
历史上,比亚迪辅助驾驶系统主要包括 Dipilot和“天神之眼”,分别可实现 L2 级以及 L2+级别自动驾驶。其中Dipilot辅助驾驶系统于2020 年推出,芯片部分自研,软件算法依赖博世,已用于汉 EV 车型,等 Tier1。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天神之眼于2023 年推出,。
为了淡化不同车型之间的差距,比亚迪未来估计不再公布具体的芯片品牌与型号,而将智驾的计算平台统称为DiPilotxxx,尾缀的数字大小将隐含算力能力。我们估计,其低算力的将混用英伟达和地平线的芯片,中高阶的算力仍需要全面依赖英伟达。
根据DearAuto对比亚迪海洋网总经理张卓先生的专访,未来比亚迪将在15万元及以下车型上,全面搭载自研的智驾系统,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这比小鹏P7+更进了一步,推动智驾平权;尤其10万元作为车的最大出货区间,这一转身无疑将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
我们推测,在20万以内的车型中,提到的智驾可能受限于成本,最多只能配置高速NOA,中高端车型则是城市和高速NOA都会配置。
03
基于比亚迪在过去辉煌的战绩,粉丝和投资人大部分是看好比亚迪的智能化的。在过去面临涉及生死存亡的问题,比亚迪都一一解决了,而智驾这种锦上添花的议题,比亚迪拿下似乎顺理成章。
但我们认为,比亚迪对于推动智驾平权是最重要的玩家,但对于成功的幅度我们是持保守态度的,市场当前基于比亚迪历史上的成功,就对比亚迪的智驾的乐观预测是要打折的。因为现阶段看好比亚迪的智驾,是把过去制造、品牌的传统优势,线性外推到智驾上。
细数比亚迪历史上面对的所有新问题,无一例外都是“制造属性”的问题,属于公司自己题库中能找到答案的,比如前面说到的电池、架构等。而智驾,是算力和算法的问题,在这点上,比亚迪和其他燃油车厂并无二致,都可以说是白纸,所以才有了前面的大规模和产业链合作。
还是照旧看看模范生特斯拉的标准作业,从马斯克入局电车开始,就是智能化和电动化并行,而不是电动化之后再补智能化的课。
早在2013年,特斯拉就开始探索自动驾驶技术,并在2014年10月与Mobileye合作,发布了第一代自动驾驶硬件HW1.0,并率先搭载在Model S;2016年特斯拉转向与英伟达合作,推出了HW2.0系统,搭载了英伟达Drive PX2平台;2019年发布了HW3.0系统,正式转向硬件自研,推出了首款完全自研的FSD芯片,自此特斯拉从芯片、算法到算力的全面自主掌控。
只不过特斯拉电动化先成功,2016年靠推出model3,后成功登顶全球第一车企宝座。
而特斯拉早早布局的智驾,可以说每一年进展都在低于马斯克给市场的指引,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智驾的难度之高。直到2023年,特斯拉发布了FSD V12,成为全球首个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的闭环架构,才让大家看到商业化成熟的影子。
比亚迪与特斯拉,未来是两家率先年出货量完成5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绝对王者。但特斯拉从一开始就将智驾作为最优先的战略,而且也是靠挖角传奇大神Jim Keller才解决芯片自研的问题。而比亚迪的战略,却是先跑量,再补智驾的短板,甚至对于智驾平权,都有些匆匆上马的感觉。
到底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出发点就是对的”,还是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成熟再介入也不晚,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对于智驾,我们可能更加倾向于认为,出发点正确可能更容易到达彼岸。讲到这儿,不得不说一句题外话,可能一直被大家淡忘的小鹏,在这点上做的更好,可能它在智驾时代会有超预期的表现,值得大家重新关注。
至少站在当下来看,通过复盘特斯拉、华为的智驾之路,我们知道智驾技术积累绝非一朝一夕,那对于没有软件和算力芯片基因的比亚迪来说,虽然全盘智驾,但追赶之路只会更难,虽然市场已有的标准化方案能够保证下限,但真正核心的技术都是闭源的。
另外一方面,搭载智驾系统,将使得单车成本抬升3000-5000元,而当前的车市下显然无法通过涨价来转嫁给消费者,更难通过服务收费实现盈利。推智驾看起来就变成不得不做的成本项,这势必要挤占单车利润,对于2025年可能目标销售550万的比亚迪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隐性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