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余凯,撑起了600亿IPO
郝秋慧 亿欧汽车 2025-02-04 11:17
在喊出“捅破天”的口号之前,地平线一直是家低调的科技公司,低调到除了技术,鲜有其闻。

直到2024年10月24日,成立9年的地平线在港交所敲钟上市,首日大涨28.32%,总市值一度超660亿港元,成为近年来难得的优质科技股。
长期低调做技术的地平线,腰板硬了起来。
2025年1月13日,在地平线智驾科技畅想日上,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坦言此次上市颇有意义,因为这是过去三年来所有中国科技公司赴美国、香港上市过程中,发行与估值规模上最大的一次IPO。
“这两年很多国际基金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港股,但我们把大量国际长线基金带回了香港,堪称近年来质量最高的IPO,”余凯说道,地平线上市以后,大批公司后来也都上市融到了钱。

图片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博士敲响开市锣
成功上市,给了余凯更多的底气和勇气。
在成立九年第一次举办的媒体聚会上,余凯说道,地平线的目标要以捅破天的高阶智驾方案,推动整个智驾产业的实现。
在余凯看来,大家常说要“打造天花板”、“打破天花板”,地平线的思考是,为什么要一直跟天花板过不去呢?“我们要做的是爬到屋顶上,翻越天花板,仰望星空,地平线应该有这个勇气拿出‘敢上九天揽月’的气势来,不断向高而行。”
“向上捅破天”,是地平线面对三年决胜期立下了的一个Flag,即高阶智驾方案SuperDrive(HSD)在2025年量产落地,征程6P计算性能是名副其实的“六代机”,为行业打造新标杆。
地平线不仅有向上捅破天的决心,也有“向下扎深根”的耐心,即跨越1000万量产大关,保持健康的商业落地,继续联合车企、合作伙伴,让智驾创新生态繁荣生长、让消费者放心把驾驶交给地平线,把生活还给自己。
这应该是余凯第一次如此大胆地口出“狂言”,这与余凯的科学家形象截然不同,变得更加鲜活有朝气,他甚至以销售自居。

他愿意做销售。在地平线敲钟的第二天,余凯就去跑客户了。他调侃道,“我是公司的大销售,我要不去跑客户,我怕客户跑了。”



图片 地平线“最强销售”

余凯不愧是地平线的Top Sales(顶级销售),他的销售能力确实一绝。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地平线营业收入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和15.52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1.6%至9.35亿元。
地平线的毛利也从2021年的3.31亿元增至2023年的10.94亿,2024年上半年毛利达到7.39亿元,同比增长225.99%,超过2022年全年的毛利,毛利率提至79.0%。
余凯透露道,地平线征程系列累计出货量突破了700多万套,仅2024年,地平线便交付了近300万套智驾的计算方案。现在定点的、已经交付的、正在交付的超过300款车,其中征程6已经拿下100款车型的定点。

图片

“我们引领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智能驾驶量产。”余凯自豪地表示。
但是亮眼的“销售”成绩背后,是余凯在踩着钢丝狂奔。
余凯直言,2024年真的没那么简单,因为大家低头一看,发现脚下不是康庄大道,连塑胶跑道都不是,“我看到的是一根细细的钢丝,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
他将2024年形容是“踩着钢丝狂奔”,汽车行业都在卷价格、卷成本、卷渠道、卷流量、卷网红,“以前大家卖产品就够了,现在要卖艺,有可能还要卖笑”,余凯自嘲道。
2024年,包括地平线在内都是哭着哭着就笑了,最后笑着笑着就醒了。
哭是因为宏观经济不景气,但又不得不卷,哭着跪着也要走下去。笑是因为汽车行业在2024年依然走高,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31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电动化与智能化均领跑全球。

但是哭过了、笑过了,总归要醒。只不过有的人是笑醒的,有的人是哭醒的,有的人是被打醒的,“不管怎样,大家还是得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睁开眼睛好好看未来,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余凯说道。



图片 当下卷,是为了未来能躺平
余凯一直想象着一个场景:未来人们驾驶时,不用再去想变道超车、躲避行人、停车入库这些平凡琐事,只需要思考一些终极的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也是地平线的使命:让智驾平权,让每个老百姓每天都能够享受到好用、爱用的自动驾驶,最终的目的是把人从枯燥、繁重、重复性、无聊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
他认为,待智驾平权时代到来,人们就不需要再卷了,可以老朋友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哪怕单纯地发发呆也是很有意义的,他希望推动这样的未来尽快到来,用技术帮大家“躺平”,“所有无聊的事都让机器去干,咱们就干这些有聊的事情。”
“卷”也非余凯所愿。
因为地平线战略的思考方法论是“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意思是不愿意去内卷,余凯更愿意地平线做一个外卷型的企业,去玩拓宽技术和产业边界,去做把蛋糕做大的“无限游戏”。
这才足够好玩刺激。
不过,该卷还是要卷。当下卷,是为了未来能躺平。
2024年,地平线创新性地在ICM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世界第一大会议发表了Vision Mamba的Paper,这是现在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通用视觉主干模型。
余凯表示,各项指标都超过谷歌提出的Vision Transformer,其迭代更快、模型更小、计算占用资源更小。传统的Transformer可以说是二次方的计算复杂度,地平线的Vision Mamba是线性计算的复杂度。
“这篇文章在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所有论文里,引用率排名第三,”余凯骄傲地说道。
这样的成绩源于地平线一直在思考算法如何高效地部署在硬件上,让端侧不需要在数据中心,也能跑大模型,让自动驾驶真正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于普通的大模型参数量和计算量巨大,以致于在车上部署大模型几无可能,因为车没有像数据中心一样的散热系统,所以需要通过软件和硬件的联合优化来实现,这刚好是地平线的强项。于是才有了这篇优秀的论文。

图片

“我们想做机器人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余凯直言道,智能汽车只是第一步,是地平线成为世界级科技公司的必经之路。
创业九年时间,余凯回看当下,他非常庆幸,“我们现在还活着,还stay in the game,我觉得很幸运,也很感恩。”

记忆回到了地平线战略调整、惊险一跃的那一年。



图片 “我TND还真是个天才”

2019年,那一年蔚来李斌被称为是最惨的人,这一年余凯做了个倒反天罡的决定:All In智能汽车,完全砍掉汽车以外的项目。
彼时,地平线在汽车领域的营收为零,过亿元的营收皆来自非汽车业务。余凯的决定无异于自断财路,从零开始。
可余凯没有选择。仅仅4岁的地平线承受不了在多个领域的试探求索,资源、资金都在加剧消耗,若再这般下去,商业无法闭环,创业成果岌岌可危。
必须横下心,及时止损!余凯决定,地平线要集中精力,战略聚焦一个周期长、场景大的领域。
那就是智能汽车。
这并非一个贸然的决定。在创立地平线之初,余凯的判断就是:未来机器人无处不在。所以连地平线的名字都叫做“Horizon Robotics(地平线机器人)”。但在机器人到来之前,智能汽车是必经的载体,是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代智能终端。
余凯承认,All In智能汽车的选择,确实有赌的成分。
毕竟当年,李斌是最惨的人,理想ONE尚未发布,小鹏汽车融资困难,特斯拉危机四伏……智能汽车更像是个诓钱的噱头,四处遭人白眼。
在被人不看好的赛道上,余凯买定离手,没给自己留后路。
“大赌大赢、大舍大得。”事实证明,余凯赌对了。
2020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成功量产,其股价一飞冲天,渡过难关后的蔚小理风头正盛,潜在的市场需求猛然爆发,砸中了万事俱备的地平线。
“用我的话说,仗开打的时候,我们在战场的中央已经‘挖好壕沟架起机枪’,准备好了充足的‘弹药’。”余凯说道。
2019年,地平线发布了中国首款车规级智驾计算芯片——征程2。2020年,征程2在长安汽车UNI-T上量产,随后一路狂奔,斩获了今天几乎所有中国车企品牌的量产订单。

图片

对此,余凯笑言:“我觉得应该送自己送一句《亮剑》里李云龙的话奖励自己:‘你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

余凯有更大野心。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远眺地平线,在目之所及的广阔土地上,所有的车辆都能搭载地平线的智驾计算方案。


图片 技术的价值:让人更伟大

余凯是深度学习技术在中国产业化应用第一人,曾获得由科技出行产业智库与创新服务平台亿欧汽车颁发的《中国科技出行产业科学企业家》的称号。他对技术的坚持和探索,在学术和商业领域的成就,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双重身份可谓是实至名归。
余凯笃信,技术的价值在于让人更伟大,而不是让机器性能更强大。2024年是对于整个人工智能以及智能驾驶行业都是很关键的一年。
余凯我从未像如今这样,真切地感受到:智能驾驶确确实实迎来拐点了。
促成智能驾驶的普及,余凯认为拐点到来需具备技术三要素:第一,领先的算法;第二,足够大的算力;第三,海量丰富的数据。“我觉得三者都已经开始具备了。”
对此,地平线正式发布了高阶智驾系统SuperDrive(HSD),并且已经实现了全国泛化,即将在今年Q3正式上车量产。
在地平线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的眼里,HSD是超越人类是智驾价值跃升的拐点,它本质的比较对象是人类本身,当有一天比人好的时候,价值立刻就会跳上去。他有信心,HSD可以跟特斯拉的FSD对标,超越领先,成为领先。
余凯深以为然,技术从来不是连续性变化的,它总是跃变的。如今智能驾驶已经具备了类人的智能,他相信汽车就像人拥有眼睛的视觉和大脑的智慧一样,无论走到哪里,人类司机在哪,车都可以开。余凯表示,2025年,“开城”已经不是难事了,智驾车辆不管开到哪个城市都能“开成”。
2025年,地平线也将迎来新的里程碑,其智能计算方案即将迈过1000万量产大关,持续引领中国智驾量产落地、推动智驾生态繁荣生长。

图片

2025年,智驾的拐点来临后,余凯认为只需要3年时间,行业大局便可落定!“我们当然要挑战特斯拉。”地平线的目标要以捅破天的高阶智驾方案,推动整个智驾产业的实现,“我觉得3年时间可以实现脱手开(hands-off);5年时间闭眼开(eyes-off);10年时间可以随心开(minds-off)。”

啥叫随心开?余凯举了一个例子,北京一个年轻工程师周五在北京下了班,上车后可以打游戏、看电影或者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就能在青岛的海边看日出。他希望人们可以把驾驶交给地平线,把生活还给自己,这就是美好出行的未来。

余凯说道,“我觉得比起‘懂车’来说,我更希望地平线更‘懂人’。”(转载自:亿欧汽车)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