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市场,最“扎眼”的销量洼地
数据会说话,中国作为大众集团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跌幅明显。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下跌了10.2%,而西欧和中东欧市场同比仅微跌0.7%和1.7%,北美市场反而上涨了7.4%。
大众集团旗下的大众品牌乘用车、奥迪和保时捷前三季度全球销量也都出现了下滑,跌幅分别为2.5%、10.9%和6.9%。
保时捷在中国的表现,就更能看出点门道了。
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销量22.6万辆,同比下跌7%,其中中国市场仅贡献了4.3万辆,同比大跌29%,是保时捷今年跌幅最大的单一市场。目前,中国市场已经被北美市场取代,后者成为了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
BBA(奔驰、宝马、奥迪)纯电车型市占率合计不足5%,被中国车企甩出三个身位。
更魔幻的是价格体系塌。
回到十年前,咱们国产车价格上探到15万已是极限,但如今国产车定价在30万、40万也逐渐普遍,甚至开始对传统豪华车市场形成冲击。
反而德系车越来越卖不动价格,指导价31.69万的大众ID.7直降5万,宝马i3终端价跌破25万,奔驰EQE优惠16万仍无人问津。有网友调侃:“以前加价买BBA是身份象征,现在买德系电车像接盘侠。”
当中国消费者开始用‘冰箱彩电大沙发’作为购车标准时,德系车还在炫耀百年前发明的差速锁。
02 从躺赚到挣扎
德系车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启蒙者,更是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
一直早到1984年,大众就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始上产第一款合资轿车桑塔纳,紧接着就是在很多中国人眼里颇受好评的捷达的投产。
在80、90年代,桑塔纳和捷达是大家对于轿车唯一印象,奥迪让国人知道了什么叫豪华品牌,是捷达和桑塔纳让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家轿。
2016年7月德系车在中国销量排行榜,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
这些年,德系车的问题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战略失误。
在电动化上,德系车就像慢三拍的探戈。
德系车机系统普遍存在三大槽点:
操作逻辑堪比DOS系统;语音识别像耳背大爷;OTA升级比春运抢票还难。
对比之下,小鹏XNGP已实现城市领航,蔚来NOMI能听懂方言梗,华为ADS 2.0甚至能识别雪糕筒。德国《商报》哀叹:“我们在软件领域落后中国至少三年。”
大众ID.3德国制造成本比中国贵48%,宝马沈阳工厂单车成本比慕尼黑低35%。当宁德时代把磷酸铁锂电池打到0.6元/Wh,博世还在为IGBT芯片涨价发愁。某德企高管私下吐槽:“我们连车机芯片都要从中国进口。”
03 中国新能源,掀桌子的不止是技术
00后买车三大灵魂拷问:
能不能打《原神》?(车机性能)敢不敢终身质保?(电池承诺)会不会每月更新?(OTA频率)
当BBA销售还在吹嘘“百年工艺”,年轻人早已转身去蔚来中心喝特调咖啡了。
奔驰设计师坚持“中控屏不能大于12.3英寸”,理由是“破坏豪华感”;宝马慕尼黑总部禁止修改iDrive旋钮逻辑,声称“这是品牌DNA”,一直到今年年初才有所改变。
知乎有条热门评论:“德系车把用户当小学生,中国车企把用户当产品经理。”
所以,当德国人还在纠结方向盘用真皮还是Nappa,中国人已经用AI重新定义了驾驶。
没有永恒的帝国,只有时代的车轮。
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汽车时,不会想到137年后,一群中国工程师用电池和代码颠覆了游戏规则。
德系车此刻的困境,像极了2010年的诺基亚:引以为傲的“抗摔耐用”败给智能生态,“省油耐用”的护城河被电动化浪潮冲垮。
大众们需要的不是更大屏或更长续航,而是一场彻底的思维革命——正如苹果颠覆手机行业,特斯拉重构汽车价值。否则,历史课本上或许会多出一行注解:
“汽车发明者被自己发明的车轮碾过。”(转载自金错刀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