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AI双子星:梁文锋与奥特曼的相似之处
石头学习笔记 2025-02-17 18:26
当生成式AI的技术之战持续升温,当全球不同的AI团队以季度甚至月度为单位持续刷新AGI能力,OpenAI创始人萨姆·奥特曼与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正以火箭速度成为成为全球AI领域的最受瞩目的领航员。  

在中美的读者看来,接下来的剧本很可能是棋逢敌手的一生之敌。但他们的成长轨迹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时代机遇的惊人共振。 
 
两个CEO,都是出生在1985年,今年即将迎来他们的40岁人生。他们出生在当地的"白领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对编程、计算机、数学、机械的热爱。读书的年纪,积累了远超同龄人的财富,并在拥有了海量的财富后,开始追求自己的技术理想,目标瞄向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而他们当下最重要的AI相关事业都起步在2015年。 

出生在1985的AI CEO
 
1985年,地球两端或许同时响起了某种命运的预言。 

4月,Sam Altman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梁文锋则在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覃巴镇米历岭村出生。 

Sam Altman父母分别是医生和律师,梁文锋父母都是小学语文老师。父母稳定的工作,很可能能创造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且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科技。 

8岁生日那天,Sam Altman 收到了一份礼物: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Mac LC2个人电脑。这是一款在1992年上市的电脑,发售价为1699美元。即便对于当时的美国中产家庭来说,这台电脑也相当于一件奢侈品。 

梁文锋读书期间曾把家里的飞跃牌收音机拆装了30多次。90年代初,国内收音机的价格还多在100元以上。1990年中国小学教师的平均年薪是1506元,略高于城镇人均收入。1995年,全国职工全年平均工资为5500元。 
 
两人更大的相同点其实是成长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90年代。 

比较有意思的是,还有不少今天正在影响行业发展的CEO也出身在这一年,比如,寒武纪的CEO 陈天石、小红书CEO毛文超、阿里的蒋凡。 

历史巧合的背后可能也有一些必然。 

他们出生的前一年,1984年,正好是改革开放后计算机在国内开始快速发展的起点。比如,邓爷爷那句基本上80后都耳熟能详的 —— "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就是在这一年提出的。 

事实上,那个阶段应该是全球计算机科普的大浪潮期。比如,法国在1985年1月发起了全民计算计划,准备向全国1100万学生普及计算机,目标是在50000所学校中安装12万台计算机,培训11万名教师,成本约18亿法郎。苏联要给13万所中学提供100万台以上的计算机,推出15种国家语言编写的新教科书,培训10万名教师。 

美国无疑更为领先,我们仅列举几个大事件即可看出。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1984年,苹果电脑Macintosh发布。1985年,微软也发布了Windows1.0,第一个.com的域名正式注册。
  
大学的年纪,他们已经很富有

两人均在顶尖高校接受计算机相关科学训练。
 
2002年,梁文锋17岁,以吴川一中“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浙江大学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Sam Altman则在一年后2003年(18岁) 进入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2年前,16岁的他公开了出柜的消息。 

不同的是,两个人一个人按照中国学霸的标准完成了学业,一个按照美国创业者的典型画像完成了退学。
 
Image
 
相同的则是,两个人在大学的年纪,就已经开始获得财富的积累。 

2005年,20岁的Sam Altman 辍学创业,成立地理位置社交应用Loopt(Y Combinator首批项目)。2012年 , Loopt最终以4300万美元出售给Green Dot Corporation。 

2010年,他的银行卡上一共只有17000美元,但他大胆拿出15000美元投资了来到YC的金融支付类初创公司Stripe。后者在OpenAI 大紫大红之前,曾是全球估值第三高的创业公司( 前面是字节、SpaceX)。 

有媒体估算其资产在2024年达到20亿美元以上。 
 
Image
 
2006年,22岁的梁文锋又考上了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师从项志宇,主要做机器视觉研究。2008年开始,梁文锋就与同学一起开始用量化的方式炒股。2009年,他研究生期间,以实习生的身份到了校友的公司艾麒信息,但是是担任新技术部经理,月薪已经达到16000元。后来2015年创办幻方时,梁文锋对外宣称自己已经有过亿元资产。 

虽然后续并没有公开信息提及梁文锋的个人资产。但基于幻方的策略、股市的波动,很可能个人资产也比较可观。 
 

2015年,AI创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巧合的是,两个CEO的AI事业也同时开始在2015年。 

2015年,Sam Altman与马斯克等人联合创立OpenAI,定位非营利组织。此前一年,29岁的他开始担任YC总裁,推动YC规模化。梁文锋也正式成立幻方量化。2013年:与同学共同创立 杭州雅克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相同技术信仰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其实也投射出了另一方的影子。 

OpenAI的发展轨迹充满了中国式的务实智慧。OpenAI这个诞生于硅谷理想主义的非营利组织,在生存压力下,已悄然完成微软注资,完成从"乌托邦实验室"到"AI军火商"的蜕变。他熟稔媒体宣传之道,总能借助产品与技术的进展,更高的杠杆率撬动更大级别的关注与支持。 

幻方与DeepSeek则展现出硅谷式戏剧性。2018年开始,自建中国最大规模的几个GPU集群,如同SpaceX回收火箭的疯狂赌注。幻方量化从私募基金向AI基础研究突进的180度转型,彻底抛开商业化,在技术的理想主义路线上一路狂奔,在"改变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心无旁骛。 
 
但背后,更一致的时代叙事可能是AI技术的突飞猛进。 2012年,深度神经网络(DNN)在ImageNet竞赛中夺冠,推动图像识别突破。2014年,生成对抗网络(GAN)被发明。中国在深度学习相关论文数量上首次超过美国。中国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专利申请量超越美国。 
 
 

投资人背景的非典型CEO

 
不同于纯技术出身的CEO,两人均有着成功的投资经验。 

Sam Altman主导了美国最大孵化器YC的疯狂扩张。梁文锋则参与了中国量化基金市场的高歌猛进。 

在战略定力层面,两人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梁文锋在行业追捧大模型参数竞赛时坚持"有效智能密度",Sam Altman 则在GPT-3发布前顶住压力拒绝商业化。这种反短期主义的决策勇气,源自投资人视角下的周期判断能力——他们清楚知道何时需要All in,何时应该战略忍耐,这种节奏感正是穿越技术泡沫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前投资人,两人都展现出超强的生态连接能力。这种"平台化思维"正是传统技术出身的CEO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他们不仅是在做产品,更是把公司当做一个在构建中的产品,为这个"产品" 增加价值。 

在AI军备竞赛白热化的当下,梁文锋与Sam Altman 的案例某种程度上或许也可以证明:拥有投资人思维的科技领袖正在重新定义技术商业化的游戏规则。

这些创业者也许不一定直接做过投资,但很可能需要熟悉资本市场,善于利用现世界的规则,为公司赢得更高的资本杠杆率,为公司赢得更多生存、试错的机会。尤其是当新的技术的投入在一个周期内远高于收益时,留在牌桌上,留到最后,就变得更为重要。

这种思维也许AI 2.0时代CEO的必备特质之一。(转载自石头学习笔记)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