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小米2024年Q4业绩财报电话会议纪要
互联网坊间八卦 2025-03-19 17:33

昨日,小米集团公布了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全年业绩。

图片

据财报显示,2024年,小米集团总收入为人民币3,659亿元,同比增长35.0%,创历史新高。「手机×AIoT」分部收入为人民币3,332亿元,同比增长22.9%;「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人民币328亿元。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272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包括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62亿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拥有43,688名全职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合计21,190人。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拥有33,627名全职员工,研发人员17,800人。也就是说2024年全年,小米共增员10,061人。

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副总裁、CFO兼天星数科CEO林世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回答了股东的提问。

以下即为Q&A问答:

Q:首先恭喜小米集团取得非常好的业绩,我们看到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应该都创下了历史新高。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小米EV业务的。我们看到,小米电动车业务在2024年初期发布取得的巨大成功基础上,2025年2月发布的小米SU7 Ultra再次震撼了国内50万以上的豪华车市场。公司今天也宣布要上调2025年的出货量目标,达到35万台。在这里我想请卢总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些新增的产能是从现有生产线上通过提高利用率获得的,还是来自新的生产线?小米新增的这些产能是否会主要用来满足小米SU7 Ultra订单的生产?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小米海外市场的拓展。我们观察到,小米今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在AIoT业务上有很多新的举措和动作,卢总最近也刚刚从海外出差回来。能否请管理层与我们分享一下,小米AIoT业务在海外市场有哪些最新的拓展规划?以及新零售模式在海外能否帮助手机业务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卢伟冰:你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产能。

我们目前的确在大幅度地提高产能,目前有几个措施:第一个就是现有产线的挖潜,我们应该还有一些挖潜的潜力。大家已经看到,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们每个月的交付量都稳定在2万台以上。小米内部盘下来之后认为还是有挖潜的空间。

第二,前段时间我们开了一个供应商动员大会,差不多有几百家供应商来到小米,我们希望他们能帮助小米一起保证供应,这样以来我们也可以保证有一些空间去进行产能的提拉。

基于上述这些方式,我认为我们还有一些潜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原来30万台的目标提高了到现在的35万台,并且这些产能会分布到所有产品,不会只是保证小米SU7 Ultra的生产,大家也会从排产的交付时间上看得到。请大家放心,我们不会把产能全部用在生产小米SU7 Ultra上。以上是产能的部分。

IoT海外业务方面。每次海外出差我都感觉小米的机会巨大,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大致的数据,可能数字不那么准确。目前来看,在小米内部,AIoT业务在海外占比大约是三分之一,国内大约占比三分之二。但是从市场潜力来看,海外其实是国内市场的两倍。这也就意味着,国外市场要做到国内现在同样的水平的话,大约还有四倍的成长空间。所以从成长空间的角度来看空间巨大。这是其一。

当然,如果要把小米的AIoT卖好,我认为除了现有的这种模式之外,新零售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对于新零售,我们是“小米网”和“小米之家”并行,但是“小米网”会开得快一点,“小米之家”会开得慢一点。“小米网”现在已经在很多个国家开放了,目前来看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尤其小米有非常强的粉丝基础,大家也都愿意优先到“小米网”上去订购产品,比如这次我们推出的小米15 Ultra在我们自有的“小米网”上就卖得非常非常好,销量应该是翻了好几倍。

另外,今年是小米新零售在海外拓展、“小米之家”在海外拓展的元年。在去年年底,我们在东南亚已经开出了几家“小米之家”。这次我又去了波兰,在波兰、欧洲都有“小米之家”。目前来看,这些“小米之家”从整体上来看经营得都比较好,这也验证了“小米之家”在海外市场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今年我们也会加大力度。可能到二季度的时候,大家可能很快就会看到小米在全球很多个国家开设“小米之家”,不仅仅是在东南亚市场,还包括欧洲市场、日韩等等的市场。我相信这会对小米IoT业务的进一步提高以及IoT产品的高端化起到非常大的助推作用。我相信小米在海外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林世伟:我再补充几个数字。前面我们提到,小米的IoT业务在2024年同比增加了30%左右。细分来看,其实IoT业务在海外的增长会比国内的增长更快。也就是说,我们的海外IoT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和刚刚卢总谈到的趋势是一致的。小米IoT业务在海外的机会更大,从数据上来看,我们也看到海外业务的增长也是在加速的。

Q:首先恭喜公司非常强劲的四季度和2024年全年业绩。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AI的。我们看到,从去年年底公司推送澎湃OS 2.0“超级小爱”之后,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您观察到用户对AIOS(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有哪些用户习惯?比如,AI用户量等等。从长期来看,AI在小米“人车家全生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此管理层有哪些思考?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投入这方面的。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小米今年在对AI的投入上相关的资本开支和研发费用计划是怎样的?小米会具体投入到哪些领域?我的另一个问题也和资本开支相关。我们看到公司目前正在建设一些新的工厂,包括小米工厂二期,也包括在武汉的大家电工厂等等。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小米对今年整体资本开支的展望是怎样的?

卢伟冰:我认为我们现在离真正的AIOS还是比较远的。我一直在讲,我们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通过AI进一步完善我们的OS技术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AIOS。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我认为目前大家在手机上做的产品还是偏AI特色的功能,目前来看用户确实在用,但是用户黏性还有没有大家预期的那么强。但是“超级小爱”还是给了我们很多的惊喜。自从小米发布“超级小爱”以来,用户使用小米“超级小爱”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并且我们也把“超级小爱”集成到我们的产品之上,比如前段时间发布会上发布的智能音箱,它也是我们首款超级小爱智能音箱,它解决了原来在音箱上面的很多痛点,比如连续问答,之前我每次使用都需要唤醒。我相信这个功能,尤其是在座舱里,这些都会发挥出非常好的作用。

AI对小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之下,我们有三个核心技术,即AI、OS和芯片,所以AI是非常重要的。小米在这方面投入的力度也比较大,在今年300亿整体研发费用里,AI投入大约会占比四分之一。当然,这是从财务口径来看。如果从现金流的口径来看,实际投入是要超过这个数字的。可以说在AI方面,小米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至于具体的资本支出投入以及工厂方面的投入,林总会为您解答。

林世伟:其实你可能在财报里会看到,我们这次把2024年的资本支出也写进去了。小米2024年的资本支出其实已经超过了100亿,相比2023年有一定增量。这部分资本支出增量既有与汽车相关的,也有与AI相关的。展望2025年,我们也预计2025年的资本支出会比2024年更高,主要的增量我觉得还是来自于汽车和AI,但具体数值我在这里不方便说。可以看到的是,除了刚才卢总说的,我们的资本开支也会持续投入到AI上。

Q:我们看到最近国补带动了一定的市场情绪,我看到小米在第四季度取得了强劲的增长,无论是手机业务还是IoT业务可能都多少从国补中获益。展望今年的一季度,管理层认为集团的手机业务和IoT业务是否还会受益于国补的带动?除了需求带动以外,能否请管理层为我们展望一下今年公司手机业务与IoT业务的情况?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从今年成本的角度来看,因为投资人也都比较关心公司计划如何拿捏成本的波动,特别是有一些投资人比较关心内存以及零部件价格的波动,管理层预计今年的状况相比去年会是上升的还是说会保持稳定?

卢伟冰:我先说一下国补。国补确实覆盖比较多的品类,但由于国补的政策不太一样,也就是说它补贴的比例在每个品类都是不一样的,补贴的最高金额也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国补对不同品类的加持效果也是不太一样。

手机的国补基本上是从今年一季度开始的,去年四季度的国补其实是非常少的。所以我觉得去年四季度的表现和国补的关系没有那么大。去年像大家电、平板、笔记本这些品类,它们受益于国补的增长还是比较大的。但其实大家如果仔细看的话,我们有时从集团内部观察的时候,我们更多地会去对比大盘的增长与小米的成长速度。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大家电为例,大家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在一、二月份,大家电的大盘增长是非常小的,甚至有的停止增长,包括平板、笔记本等品类,基本情况都比较类似。

但小米的成长应该说是远高于大盘,远高于主要的竞争对手,甚至有的竞争对手还出现了负增长。国补对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政策,所以我们更多地是要和其他友商对比,我们是不是跑得比别人快。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集团所有的品类增速都要远高于市场大盘。

同时,国补的确对高端产品的销售帮助比较大。从手机市场来看,一、二月份整个大盘的成长其实不是特别大,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百分之三、四。但大家会发现在不同的产品,尤其高端产品的成长上,可能增长速度会高一点,我认为这是受益于国补的。

你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供应链成本的趋势。今年看下来之后,我们并没有看到哪些关键的器件会有较大的成本上涨趋势,除了内存。内存其实也要分别来看,可以分为闪存和内存。从闪存来看,我没有看到任何成本回来的可能性。DDR方面,主要要看是DDR5还是DDR4。目前来看,DDR4整体处于偏过剩的状态;DDR5在短期之内可能会略紧,但无论是去年四季度还是今年一季度,DDR5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成本下降。以上是内存成本方面的前提。

因此,展望2025年,我没有看到说哪个元器件成本的上涨会对我们整体产品的毛利率有较大的影响。我认为情况和2024年还是不太一样,整体来讲我认为情况是可控的。除此之外,像面板等零部件我们都没有看到像大家认为的那种涨价趋势的可能性。可能部分会有一点点,比如最近电视的面板在短期之内会有一些价格的波动,但是我认为展望二季度、三季度的话,这些器件的成本可能会有一些大的回落。

Q:我的第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在小米汽车业务这块,在第四季度我们看到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已经超过了20%,而且整体上汽车以及创新业务的净亏损也在逐季度的收窄。在不到第一个完整的年度就达到这么好的水平是非常惊艳的,想请卢总、林总结合小米后续YU7的发布以及新产能的扩张,为我们展望一下小米2025年的汽车毛利率趋势?以及大家都比较关心,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小米汽车业务的盈利?

我的第二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互联网业务这一块,我们也看到了四季度收入创历史新高,尤其是广告业务增长得非常好,想请教一下具体的原因。

卢伟冰:关于汽车的毛利率。大家已经看到我们在第四季度实现了20.4%的毛利率。如果你要问趋势的话,我认为2025年后面季度的汽车毛利率应该会大于等于一季度的整体毛利率,这是我对毛利率趋势的判断。

目前,小米汽车还处在大投入期,这些投入可能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多车型的开发、工厂的投入、智驾的投入等等方面,还有一些我们现在可能不方便披露的投入。目前来看,对小米的汽车业务我们内部其实没有非常明确的盈利时间表。但是我们也会努力去改善整体的利润情况。

互联网收入方面。四季度小米的互联网收入创造历史新高。我认为原因有几个:第一个是我们的存量用户一直在增长;第二个是在存量用户端基础上,我们的用户结构,即高端机的带动让我们的用户结构变得更好。应该说这两点是小米互联网收入、互联网业务成长的比较好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大家会看到我们的广告增长也非常好,广告增长好的背后是我们的预装。由于小米的高端机卖得特别好,我们预装平均单价就会比较高,尤其是在海外市场,我们的成本也非常好,自然而然小米就拥有更好的广告议价能力。

林世伟:刚才卢总也说了,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在过去一、两年毛利率的提升主要还是得益于广告占比越来越高,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广告的毛利率相比游戏等业务会更高,这也带动了整体的毛利率增长。

另外,前面卢总还提到,随着高端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本季度我们国内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也是有增长的;海外ARPU也一直增长得比较健康。这两者一起作用,大家就会发现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整体毛利率是提高的。

Q:我的第一个问题有关小米在国内的零售网络。我想请问管理层,目前小米实际的扩店进展如何?对未来管理层有哪些展望?能否请管理层为我们介绍一下未来会有多少家门店有空间展车?门店数量如何?

我的第二个问题其实与AI相关。最近我们看到大家对AI智能体(AI Agent)的关注度比较高,大家都看到了AI智能体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机会。但是在整个物联网的应用里,我们觉得AI智能体可能还有一些潜力或许是没有被市场认知到的。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管理层将如何在车上发挥小米在物联网方面的优势、做好AI的应用?

卢伟冰:对于中国的销售网络,目前我们有几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第一点就是,线下门店存量要做到2万家,净增5000家。第二点,500平方以上的汽车和4S店融合搭建,我们要做到差不多400家。同时,我们也会持续扩展小米自己的交付中心和2S店,这些是非常明确的。在扩展之后,这对小米带来的好处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我们的位置会更好、面积会更大、形象也更高级了。由于小米品牌极强的品牌拉力和极强的流量能力,可以说相比同行,我们可能会谈到更优惠的租金。这些都是小米大件为我们带来的价值。

但是今天,我们在开店方面的原则是“建不好就不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目标。现在找小米开店的物业确实非常多,但我们会坚持我们的原则。

你问题里还提到了AI技术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应用。小米的优势,首先就是小米的设备多、用途多、场景多、数据多,这些构建了AI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正因如此,今年我们会持续加大小米在AI中的投入,前面我也提到今年300亿的投入研发费用里面超过四分之一会投入到AI上,从现金流的口径上看实际数字会比这个还要巨大。

在AI方面,我们主要要做几件事。第一是,我们要做好技术基座。把AI基座建好是做好其他业务的前提。第二,我们一定要把技术夯实。第三是交互方面,尤其是像“超级小爱”等等这些,我们要把它进行产品化,与更多产品相结合,真正把它做好。目前来看,“超级小爱”的用户口碑还是非常好的。

华泰证券)分析师Leping Huang: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小米大家电业务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我看到小米的IoT业务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保持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增长。从四季度的规模来看,小米的IoT业务相比去年四季度增长了100亿左右,我猜其中应该很多是来自于“空冰洗”这样的大家电。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卢总,您怎么看空冰洗业务的市场空间?从长期来看,小米的空冰洗业务有没有机会做到和目前手机业务相当的规模?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管理层是否看到小米手机和汽车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我看到公司手机业务的ASP(平均销售价格)在过去几个季度实现了持续上升,刚才林总也提到小米的高端机销量有明显的提升。我想问一下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公司是否看到相关数据表明小米汽车业务的成功已经对手机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协同效应?在小米汽车业务成功之后,管理层是否观察到小米手机业务的客群发生了变化?

卢伟冰:小米对于大家电业务的目标还是非常清晰的。

在2023年,我们就把大家电业务就作为了小米的战略业务。在这之后,我们对大家电业务进行了大投入。投入分为几块:一个是大力地投资技术,比如我们去年推出的上出风空调、分区洗衣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技术投入方面的产品交付;第二就是我们今年投入的工厂,我们的工厂从去年开始开工,今年年底应该就能够投产;第三就是实验室,我们大概投入了1万多平方的实验室。

以上都是我们在小米大家电业务方面非常重要的投资。基于这些投资,再加上大家观察到的巨大的大家电市场空间,去年小米大家电的整体收入增长超过50%。今年我们还要超过50%。空调业务方面,去年我们在中国排了第四名,今年我们的目标是要排到第三名。到2030年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到行业数一数二。

我认为机会还是有的。以空调为例,我们认为目前对于传统的空调技术,过去我们一直在补课,目前已经基本上补齐了。但是小米在智能化方面的领先,我们虽然不是遥遥领先的,但领先还是非常多的。现在有百分之七十几的用户都使用了小米的联网,但是某些品牌只有百分之几,我们之间几乎有近10倍的差距。

如果不联网的话就有很多技术做不到,比如小米智能引擎的技术等等。像“风吹人、风跟人走”这些技术,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化表现。在这方面,我们的领先是非常强的。大家也可以看到,小米最近发布了中央空调。中央空调应该是空调产品的制高点,它的技术最复杂、价格也非常贵,对服务的要求也非常高一定要在前期装修的时候就做进去。但是小米的中央空调发布之后,目前来看我们的预售速度或者说销量,是我们目标的差不多五六倍。所以说小米中央空调的表现还是非常的不错。

因此,无论是空调、冰箱还是洗衣机,我们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机会。

今年,我们开始把小米大家电进行出海。以前我们的大家电全部在中国卖。现在我们开始出海,比如我们的大家电已经在东南亚市场开售了,目前来看表现非常不错。因此,在我看来,我认为我们在“空冰洗”方面的机会巨大,我目前都还没有看到它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你问题里还提到了汽车业务与手机业务的协同效应。答案是肯定的,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一定是非常好。

我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春节期间,传统的卖车品牌销量大约就是非春节期间的30%,这是我们大概看到的数据。但是这一次,我们小米SU7在春节期间的销售比平常时期还要高。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我们有大量的汽车门店在购物中心里,而购物中心又是春节期间最旺的地方之一,因为大家都会在春节期间去吃饭、去看电影、去娱乐,对吧?所以大家在逛门店的时候、看了车之后,可能这辆车就买了。因此,大家会发现在春节期间,有大量之前甚至没有接触过小米汽车的用户,他们之前可能都没登记过试驾,反而这部分用户在这个时候就成交了。

这就是小米新零售协同效应非常好的例子之一。同样的,小米15 Ultra和小米SU7 Ultra,两款Ultra产品同时发布,大家发现这两款产品卖得都非常好。大家对小米SU7 Ultra关注度很高,大家都很清楚它卖得好的程度;而对于小米15 Ultra,我们之前曾提到今年到未来五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6000+以上的超高端价格段实现突破。到目前为止,小米15 Ultra的销量同比上一代销量增长了80%。这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因此,在我看来,产品之间的协同不仅仅是手机和汽车的协同,其实所有的品类都在相互加成。大家可以看到,小米所有的品类都在高速成长,所有品类的产品结构以及ASP都在快速提升。

但是大家要明确一点,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协同效应的开始。2024年只是我们的第一年。如果再过三年、再过五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到时候这种协同效应会发挥出怎样的价值。

林世伟:我这边补充几个数字,因为你问题里提到了IoT业务主要的增长是不是来自家电?

我看了一下,小米IoT业务增长来自很多的品类,不仅仅是大家电。去年,我们在平板业务方面的增长也很强,包括可穿戴的增长也非常可观,小米的生态链产品其实增长也非常强劲。所以主要的增长不仅仅是来自于大家电。大家电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增长推手,但是我们看到其他几个品类的增长也是非常可观的。

Q:很荣幸能见证公司如此漂亮的成绩单。我的第一个问题想跟进一下小米的汽车业务。在汽车这边,我们看到小米SU7 Ultra开售了以后需求非常好,现在仍然是13周到16周的交付期;小米SU7系列热度不减,现在等待时间可能要接近40周。随着小米YU7的发布,我相信大家对产品需求的预期还是非常高的。那么从中长期来看,管理层对产能是有怎样的规划?

我的另外一个问题与互联网有关。前面两位领导也有提到,小米很多的增长是来自于广告产品组合的提升以及ARPU的增加。我们其实也看到,尤其是在第四季度,境外的收入占比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现在据我们的理解,境外可能还是以广告收入为主。我的问题是,随着之后小米在海外业务终端的构成变得更加丰富,我们是不是也能期待来自手机业务以外的海外互联网收入?另外,除了广告以外,管理层从游戏或者其他的业务形态中是否也看到了一些来自海外用户的贡献?

卢伟冰:我们现在最大的瓶颈可能就是汽车的交付,而交付的瓶颈其实就是我们的产能。应该说,现在我们整个公司都在全力以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产能、提升交付。这是目前我们能做的事。

基于小米汽车业务的长期目标,我们也会逐步地去扩大产能,比如我们今天把目标从30万台提高到35万台,这是我们经过前段时间的盘点,通过内部不断挖潜得到的结果。

林世伟:互联网方面,大家可以看到,小米的海外互联网收入已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了,我们在海外的用户数量其实也是在增加。所以,目前我们在海外的主要目标还是正常运营。收入来源肯定还是以广告为主,一部分来自预装,有一部分是搜索,也有一部分是效果广告(performance ad)。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把国内的模式挪出去。当然,我们的出货量或者说存量用户越来越多,但目前我们还处在自然增长的阶段,而不是大力去推动海外互联网生意的阶段。

Q:我的第一个问题想请教卢总,您对今年的手机市场有哪些看法?我看到最近销售的数据,其实小米在中国市场拿到了很多市场份额。所以,管理层认为今年小米在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以及市场份额表现会如何?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看到在西欧市场小米的市场份额有一点下滑,特别是在2024年。想请问管理层未来在西欧市场是否有相应的战略部署?具体战略有哪些?

卢伟冰:手机业务方面。今年的手机大盘涨幅是非常小的,可能只有一、两个点,不到两、三个点,这是大盘的情况。小米的话,我们去年的销量差不多是1.69亿,今年我们把目标定到了1.8亿,差不多要涨1100万,接近一个点的市场占有率涨幅。这是我们的大目标之一。在这样一个大目标的前提下,对小米来说,这个阶段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改善产品结构、提高ASP。在我看来,这要比规模更重要。

当然,对于小米而言,实现“一年卖2亿台手机”这一目标的时间点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大概在2026年至2027年,我们要跨过2亿大关。这点我在很多场合中都讲过:未来大家看到的手机厂家可能就是2亿大关的有三家,其他的都在1亿大关,还有一些停留在5000万大关。未来会形成这种非常明显的梯队,并且规模效应也会逐步显现出来。以上是我对未来手机市场的大致看法。中国市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比如说国补所带来的产品结构的影响。应该说,国补的确对高端机更有利。

西欧市场方面。可能大家看到我们在西欧市场的市场份额上有些下滑,但我认为这主要是我们在西欧市场中做了一些策略上的调整。我们认为对于西欧市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要做中高端。因此,我们有意地控制了一些入门级产品的销量,因为我们认为在西欧这个市场可能入门级产品对我们的价值不大。所以我们有意地进行了控制,同时加大了对中高端产品的整体销售力度。

这次大家可以看到,小米15、小米15 Ultra在整个西欧的销售是非常不错的,虽然一个定价999欧+,一个是定价1499欧+。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基于每个区域市场的特点去做市场优化,而不是像以前在每个市场里都卖非常多地端产品。再比如最近在日本市场,我们也在减少入门级产品的销量,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中高端产品中。

以上是我们正在进行的调整。经过调整之后,可能未来大家会发现,在西欧市场中,无论是我们的市场份额还是ASP都会有比较好的成长。这是我们短期内进行的调整。

Q: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汽车的智驾市场。我们看到,近期不少友商都有比较多的下沉动作,管理层怎么看待友商的这种行为对整个汽车市场带来的影响?包括小米在智驾方面也是做出了一些非常优秀的进展。从小米的角度来看,除了继续推动技术之外,管理层还有哪些应对的想法?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前面卢总讲到小米在中央空调这块做得还是非常的优秀。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央空调它的销售渠道可能是有点偏B端的,与公司以往的其他产品都是直接卖给C端用户的模式还是有一些差异。当然,这其实也是体现了小米非常强的产品力,无论是对B端还是C端都可以有很强的快速突破能力。但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小米在这种偏to B的业务中,后续有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计划?或者说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卢伟冰:确实,我认为智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AI方面很大一部分投入是投在了智驾里面。我想大家最近也看到了,陆陆续续地,我相信每个月可能都会有一、两次关于智驾的信息,我们也看到在中国的一些同行的确把开始把智驾下沉到了比较低价位段的产品。这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能够降低大家体验到智驾的门槛。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认为这对智驾的普及非常有价值。

大家一直在讲“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在自动化这个方向,我认为这是小米的优势区。我相信未来大家会在越来越多的车型里看到小米在智驾方面做出非常好的表现。其实大家也都知道,我们才开始推出智驾,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成长速度。我希望大家能耐心等待一下,相信大家会看到小米在这方面更加优秀的表现。

关于你提到的中央空调和B端的问题。首先,我们现在没有任何计划去做B端,C端的市场已经足够大。在过去,C端的市场非常不透明。在小米加入之后,我们既能够提供非常好的产品、非常好的品质、非常好的服务,也能让服务的整个过程变得非常透明。大家只要家里装修过房子、装过空调,就会知道这个行业是有多么的不透明。我认为C端这个市场是可以被小米所激发的,我相信小米进到任何一个领域里都有能力改变市场大盘,就和小米SU7一样。在小米产品上市之前,大家老是会用大盘来去框小米的量,好像今天小米的量已经远高于大家原来认为的大盘。小米SU7 Ultra好像也是这样的过程。

所以,我相信小米可以通过自己的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把一个品类的大盘做得更大。目前小米已经在很多个品类都做到了。对于小米来说,中央空调通过to C端去做,市场空间还是巨大的,我们完全没有看到市场的天花板。

总而言之,小米的业务总体来说还是立足C端,市场空间巨大。(转载自互联网坊间八卦)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