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理想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全年营收突破1445亿元,交付量首次超过50万辆,稳健增长的背后却是利润下滑与毛利率承压的隐忧。降价策略与低毛利率车型L6的热销推动了规模扩张,但也暴露了公司在激烈竞争下的盈利困境——增程市场高端被问界“截胡”、中低端遭零跑“围剿”,纯电市场MEGA折戟后的再出发更显步履维艰。
手握1128亿元现金储备,理想汽车如何在2025年凭借纯电SUV与AGI技术突破重围,不仅关乎其“新势力领头羊”的地位,更可能是其迈向全球智能出行巨头的关键一战。这份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答卷,能否让读者眼前一亮?让我们一探究竟。
收入稳健增长,利润下滑,毛利率承压
理想汽车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1445亿元,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但增速较2023年显著放缓,同比增长16.6%。与此同时,净利润同比下降31.9%至80亿元,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降幅扩大至38.6%。
尽管收入增长显著,但利润下滑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成本压力。与行业对比,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毛利率在20%左右,而理想毛利率从21.5%降至19.8%,主要受车型结构向低端(L6等)倾斜及降价影响。
现金流同比减少,但现金储备仍然充足
全年经营现金流达159亿元,同比下滑69%。现金储备突破1128亿元,同比增幅超30%,为企业应对未来技术投入和国际化扩张提供充足弹药。这一数据显著优于蔚来(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约400亿元,不考虑债务情况,后面同理)和小鹏(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约350亿元),甚至高于比亚迪(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900亿元),成为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降价、L6等低毛利率车型占比提升,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2024年理想交付量达50.05万辆,同比增长33.1%,首次突破50万大关。
其中,理想L6售24.98万元起,自2024年4月推出以来,迅速成为理想汽车走量担当,以20-30万元价格区间成为年度销量冠军,全年销量约为19万两,占比理想汽车全年销量的近40%。与此同时,2024年理想MEGA、L7、L8、L9全系采用新的价格体系,降价2-3万元不等。
也正是因为低毛利率车型占比提升等原因下,理想公司毛利率从22%降至21%,单车毛利率从21.5%降至19.8%,导致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增程市场:高端被问界“截胡”,中低端遭零跑“围剿”
中高端市场,新款问界M9和M8将在今年上市。前者是均价超过50万且月销超过1万的现金奶牛车型,已经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的绝对地位,后者则是承上启下,填补M7和M9之间价位空白的车型。预计问界M8在延续华为技术基因的同时,价格会与理想L9(售价区间为40.98-43.98万元)十分接近,形成正面竞争。开启预售仅12小时,M8订单量即突破2.8万台。
而在中低端市场,零跑C系列汽车直接对标理想,其中C10(15-20万元)以“理想平替”策略抢占家庭用户,其增程版交付占比达60%,且毛利率已转正,形成价格与成本双重优势,也被网友称为“半价理想”、“摸着理想过河”。2024年零跑收入达到321.6亿元,毛利率达8.4%,创历史新高。全年交付接30万台,第四季度盈利0.8亿,成为第三家盈利的新势力公司,仅次于理想汽车和问界。2024年最后两个月均交付超4万台,分流大量理想L6的潜在用户。
与此同时,小鹏、极氪、智己、埃安等此前坚持纯电路线的品牌,各自也都规划了增程式车型的产品计划。
图片来源:新出行
纯电市场:折戟后再出发,纯电i8成2025年胜负手
2024年3月,理想曾发布第一款纯电MPV车型MEGA,在发布初期虽然引发了广泛关注,但市场表现和用户反馈存在较大分歧。从销售表现上,Mega也未达到预期,初期目标是每月销售8,000辆,但实际交付量在首月超过3,000辆后,之后大多低于1,000辆。
长期以来,理想汽车的成功主要依赖增程电动车,这些车型提供更长的续航和较低的充电依赖性,吸引了大量家庭用户。纯电车型需要说服现有客户放弃混合动力选择,这面临阻力。品牌认知也可能成为障碍,消费者可能更信任理想汽车在混合动力领域的专业性,而对其纯电技术持观望态度。
与此同时,纯电车型依赖快速充电网络,而理想汽车指出,当前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是其纯电SUV推出延期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对长途旅行时的充电便利性有较高需求,若充电网络不完善,可能导致购买意愿下降。因此,2024年全年新增超充站1427座、充电桩7900个,资本支出高达78亿元,但目前仍远低于需求,资本开支仍将持续。
而到了2025年,理想决定卷土重来,纯电是理想必须要拿下的另一个大方向。在业绩说明会上,李想透露,今年将会发布两款全新的纯电SUV,首款纯电SUV理想i8将在7月发布,理想i6也会在下半年发布。
根据公开信息,理想i8是一款三排六座SUV,设计融合了Mega和L系列的元素,其中摒弃了MEGA的激进风格,融入了更为实用的理想L系列元素,采用自研SiC动力模块,支持5C充电,强调“家庭豪华”的标签。而且作为首款SUV车型,肩负试水工作,类似最初理想One的任务一样,一旦获得市场认可,马上推出更便宜的i6、i7以及更贵的i9。
图注:从左至右理想MEGA、理想i8、理想L9
在定价策略上,理想i8预计起售价约为45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X和蔚来ES6、ES8等高端中大型SUV。然而中国纯电车市场是全球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理想i8想重塑纯电市场格局,仍然面对诸多挑战。激光雷达结合高精度地图的智能驾驶方案相较于华为的无图化技术仍略显落后。而从增程转向纯电后,技术的可靠性尚未被广大用户所了解,消费者是否愿意尝试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嘴上说着All in AGI,研发投入却一直在减少
李想说:“我们认为,理想汽车的角色是要做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终端企业。在AGI时代的终端要求和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不一样的。它要有感知能力、决策和推理能力、必要的执行能力、自身的反馈能力,要像真正的人一样去工作。”往年的财报业绩会,李想会讲产品规划和企业战略,但这次他却用大量的篇幅讲AGI。
李想预测,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出现三种主要类型的机器人:第一种是L4级别的自动驾驶空间机器人,能够在特定场景下自主运行;第二种是增强人类能力的机器人,助力提升个人效率或生活体验;第三种是空间内的人形机器人,适用于家庭或工作场所的互动需求。
有趣的是,特斯拉也在探索类似的转型路径。凭借前瞻性的技术研发、资本运作能力以及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特斯拉已成功转型为一家AI驱动的公司,并在资本市场赢得了高估值。然而,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AI科技企业”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技术落地的不确定性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例如,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SD)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后,不仅未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反而成为其他车企竞相挑战的目标。此外,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目前仍停留在展示阶段,即便今年能够实现量产和商业化,其功能也仅限于基础的通用劳动力角色。
对于理想汽车而言,当前的核心目标是突破L3和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李想强调:“人工智能在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能力的重大飞跃。”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技术演进:基于规则的自动驾驶算法就像昆虫或低等动物学习开车,能力有限;而理想汽车升级到端到端模型结合视觉语言模型(VLM)后,类似于猴子在人类简单指导下开车,虽然性能有所提升,但仍无法媲美人类顶尖职业司机,这受限于现有技术架构。
与理想汽车雄心勃勃的AI战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在2024年明显在控制研发投入。2024年理想汽车全年研发费用总支出为111亿元,相较2023年的106亿元,同比仅增长4.6%,增幅较为温和。并且在2024年下半年,季度支出还从30亿硬生生“瘦”到25亿以下,这是打算靠“省钱大法”征服AGI吗?嘴上说着AGI,身体却很诚实。理想很丰满,钱包很骨感。
理想汽车的AGI故事充满潜力,但实现难度高,涉及技术、安全和财务的多重挑战。与特斯拉相比,他们在快速追赶,但数据和经验差距仍存。当前现金流支持研发,但长期投资需求可能考验财务可持续性。
理想汽车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规模增长但利润收缩”的答卷,其通过L6快速占领大众市场,但需警惕“以价换量”对品牌价值的长期侵蚀。2025年纯电车型与AGI技术的结合,将决定其能否从“新势力领头羊”进化为“全球智能出行巨头”。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理想的1128亿元现金储备既是护城河,也是战略定力的试金石。(转载自Z Fin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