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挤出效应」明显!微短剧迎来强监管
唐瑞峰 CMNC 2025-03-22 07:56
国家应出台专门针对短剧内容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短剧制作标准、审核流程及违规处罚措施;引导公众参与监督,建立便捷的公众举报渠道,对举报属实的,给予举报人一定奖励。”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君呼吁。


不难看出,伴随着短剧新规接连出台,微短剧正式迎来了 “强监管” 时代,诸如内容低俗、套路化严重、制作粗劣等行业顽疾,有望得到系统性治理,从而推动整个微短剧行业迈向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

划清红线、底线

管控越来越细化


微短剧爆发式增长背后,内容低俗化、同质化、诱导消费等问题频发。针对行业乱象,国家广电总局自2022年起密集出台一系列规定,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化、精品化发展。


早在2020年12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界定了微短剧的概念,正式将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10分钟以内的网络影视剧,并在备案系统中继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动画片之后新增网络微短剧板块,这标志着网络微短剧正式被纳入行业监管。


2022年,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国产网络剧片发行许可服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网络视听领域行政许可服务管理相关事项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作出规定,明确了依法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的条件。


2022年11月24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中指出,对网络微短剧创作传播的各主体、各环节,遵循网络视听管理一致性原则,实行一体化管理。


2024年5月,针对微短剧收费存在费用高、不透明、诱导付费、维权困难等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有关部门启动专项治理。


2024年6月1日,《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生效。其中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近日,广电总局配套发布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要求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据“国家广电智库”透露,广电总局正在谋划出台《微短剧管理办法》。


图片


伴随着主管部门出手,微短剧即将迎来系列行业法规,在政策的引领下,各大短剧平台不断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前置拦截、动态审查等方式,对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微短剧采取了下架、截留甚至划入黑名单的处置。公告显示,今年1月份累计有1500余部微短剧下架,这些微短剧涉及片名夸张博眼球、内容涉极端侮辱、低俗擦边、价值导向不良等违规情况。


从野蛮生长的萌芽期、纳入监管的发力期再到渐入精品化的成熟期,主管部门通过细化“颗粒度”,引导微短剧行业可持续发展,旨在通过更加具体、细致的规则,推动微短剧行业的规范化、精品化发展。


划定创作规则

“霸总”“恶婆婆”也要有正能量


微短剧凭借着“短平快”的创作特征和“强情绪”的传播逻辑,迎合现代观众的快节奏生活,但剧情同质化、叙事套路化也带来了审美疲劳,一些微短剧为了吸引眼球,剧情荒诞离奇、脱离现实,甚至含有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一些微短剧制作粗糙,画面模糊、演技生硬,严重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


在此背景下,广电总局针对微短剧发布多个管理提示,划定创作规则。日前,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微短剧要“爽”而有度)》,强调微短剧创作要爽而有度。


图片


12月20日,广电总局发布的《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就加强片名审核工作,分别在导向、体例和艺术上提出要求。


12月7日,广电总局发布的《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


11月22日,广电总局针对“霸总”微短剧发出《管理提示》,要求加强对‘霸总’微短剧的管理;


2024年10月31日,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中老年题材微短剧)》,指导和规范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的创作和传播。


微短剧制造戏剧冲突本无可厚非,但刻意放大和渲染矛盾,片面丑化某类人群的形象,把不平等、扭曲的婚恋关系和家庭关系描绘成普遍存在的现象,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


对于创作者而言,只有让悬浮的剧情落地,将镜头从霸总、豪门转向身边普通人,捕捉生活中动人的微光,微短剧才能向着精品化不断蜕变。


具体来看,在塑造霸总角色时,应避免将其简单地刻画为一个只懂得依靠权力、财富等外在优势,对他人进行压迫、控制的单一人物形象。要深入挖掘霸总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多面性格,展现其作为企业领导者所具备的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商业智慧;恶婆婆角色的设置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让其无端地刁难儿媳等恶毒行为,而应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刺激和影响,逐渐产生转变和成长。


图片


随着新规的出台,“总裁”“夫人”“娇妻”“离婚”等关键词已大为减少,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主流,片名夸张博眼球、内容涉极端侮辱、低俗擦边、价值导向不良等违规微短剧生存空间也将大幅度压缩。


“挤出效应”明显

劣质微短剧空间被压缩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短平快”的传播优势迅速崛起。《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1/3,首次超过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


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短视频相关企业超43.3万家。其中,2024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12.8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十年间特别是近5年来,短视频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


图片


在笔者看来,一系列微短剧新规的出台,提升了微短剧行业的准入标准,促使行业内部进行深度调整。


伴随着监管新规的落地,标志着微短剧行业从“流量为王”转向“内容为王”。短期内,市场或将经历阵痛,但长期来看,规范化将提升行业天花板,推动微短剧融入主流文化消费。


在此过程中,以低俗、狗血情节吸引眼球的劣质剧目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此外,微短剧入选“中国梦 新征程”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展播活动的优秀微短剧数量翻番。同时,现实题材作品增多,低俗擦边内容显著减少,行业整体风貌大为改善。


对于头部微短剧公司来看,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对内容创作的前瞻性思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随着行业逐步走向成熟,各类专业制作团队与机构不断涌现,新规也激励小公司和个体创作者更加注重内容创新与质量提升,在行业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持续升级,微短剧将朝着精品化、类型细分化、商业模式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完善的监管制度也将助力行业摆脱以往的野蛮生长模式,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结

微短剧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内容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其管控也逐渐趋于细化。为了规范市场、提升内容质量,相关部门对微短剧的创作划定了明确的红线与底线,旨在引导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健康、有序发展。


微短剧的规范化管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创作者需在政策框架内,通过题材创新、技术应用与价值观升级,平衡娱乐性与社会价值。


划定创作规则,不仅是对微短剧内容的一种约束,更是对其发展方向的一种引导。这些规则要求微短剧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避免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的出现。特别是对于那些以“霸总”等流行元素为卖点的微短剧,更需要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注重正能量传递,避免过度渲染奢华、拜金等不良风气。


这些规则对微短剧创作带来了诸多启发。首先,创作者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内涵,通过精炼的剧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其次,要在创新中求发展,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要加强自律,严格遵守创作规则,确保作品内容合法合规,为微短剧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短剧管控的细化以及创作规则的划定,为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创作者应该积极响应这些要求,以高质量的作品回馈观众,推动微短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相关部门也应继续加强监管和引导,为微短剧创作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转载自CMNC)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