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晚间,随着拼多多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中国电商三巨头阿里、京东、拼多多的财报悉数亮相。这三张成绩单,或许蕴含着未来的竞争格局。
阿里巴巴豪掷重金布局AI,一改过去的扩张路线,开始重新定义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京东靠着供应链优势和国补东风,难得站上了风口;拼多多则呈现出最大的反差:一方面在增速方面继续领跑行业,另一方面营收连续两个季度不及市场预期。
细看三家财报,拼多多表现最为扑朔迷离。虽然全年营收同比增长59%达3938亿元,但四季度多项指标透露出增长隐忧:营收较市场预期低了50亿元以上,营收和营业利润增速分别下滑至17%和14%,似乎暗示着其增长神话正在触及天花板。
不过,拼多多的广告收入仍保持稳健,表明平台的变现能力并未受损。值得注意的是,TEMU在海外的快速扩张和AI布局,在财报中只字未提,这种克制背后或许有其他的战略考量。
反观阿里,转型决心更为坚决。一方面大刀阔斧切割高鑫零售、银泰等线下资产,即便承担亏损也要将战略收缩、聚焦主业贯彻到底;另一方面宣布五年投入3800亿元布局AI,在财报中频频强调AI、大模型。同时,阿里的国际化步伐加快,海外业务增速已成集团亮点,也让掌舵人蒋凡重掌电商大权,上演“王者归来”。
京东则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重资产”道路。全年营收11588亿元,展现出供应链模式的韧性。这与其更重视自营业务、深耕物流网络的策略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国补政策助力下,京东在电子产品、家电销售领域的优势得到充分释放,第四季度相关业务增速达15.8%,领跑各业务线。
三家巨头交出的财报,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更是它们对电商未来的不同理解。在这些差异化的选择背后,究竟谁能抢占先机?
不讲AI,拼多多拼什么?
在这个AI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必谈主题的时代,拼多多显得十分淡定。不论是财报还是财报会,对AI只字未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业绩增速和生态建设上。 从财报数据看,拼多多交出了一份“两高一低”的答卷:2024年营收3938亿元,同比增长59%,主要得益于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收入的增加。具体来看,在线营销服务(主要是向商家收取的广告费)同比增长29%,交易服务收入(包括佣金、手续费等)同比增长108%。同时,全年营业利润1084亿元,同比增长85%。 但到了第四季度,这些数据都出现了降温。当季营收1106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降至17%和33%,营业利润增速更是回落至14%。 这种放缓,部分源于对商家端的减佣政策。正如CEO陈磊在财报中提到的,公司正通过平台运营和政策创新,以期打造更健康的电商生态。 2024年的“国补”红利,意外地成了拼多多的“双刃剑”。一方面,家电、3C数码的换新潮为行业带来增量;另一方面,由于平台定位,消费者更倾向于在京东、天猫上购买这类产品,使得拼多多享受到的国补红利偏少。 同时,为了应对京东、天猫国补后价格对拼多多低价心智的冲击,拼多多不得不加大营销投入,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5%。 不过,拼多多似乎并不担心烧钱。截至2024年底,其账上仍趴着3316亿元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同比增长53%,这笔充足的“弹药”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战略回旋空间。 面对主站增速放缓的压力,TEMU本该是拼多多的重要增长极。但受海外市场政策变动影响,这条出海之路正面临新的考验。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拼多多选择在财报中对TEMU保持沉默。
阿里,电商基本盘稳了吗?
京东:“辛苦钱”的特殊价值
在电商“轻资产”成为主流的时代,京东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2024年,依靠深耕供应链和运营效率提升,叠加国补政策红利,京东实现全年收入11588亿元,同比增长6.8%。特别是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3.4%达3470亿元,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再次重回双位数增长。
这份成绩单的亮点,在于京东完美接住了“国补”的东风。家电、3C电子产品作为京东的传统优势领域,第四季度这两大品类同比增速达15.8%,较上季度大幅提升13.1个百分点。
国补的流量红利,也外溢到京东其他品类。如四季度,日用百货品类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1.1%,比上一季度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在GMV、收入增长带动下,京东全年经营利润387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第四季度经营利润85亿元,同比大增325%。
在财报中,京东并未提及AI,海外业务也被放到了“新业务”的分支下。换言之,京东不是这轮AI、出海叙事的主要受益者,也无法依靠“AI股市”“乘风破浪”来激发市场的想象力。
这也比较符合京东一贯以来稳扎稳打的风格。在直播电商兴起时,京东并不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但凭借无佣金、无坑位费、无套路的采销直播,依然在直播赛道占有一席之地。
更引人注目的是,京东在财报中着墨最多的,反而是企业社会责任。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经有1200名一线员工从京东物流退休,拿到了在当地有竞争力的退休金。而就在近期,京东宣布进军外卖业务,为签约骑手缴纳五险一金。3月20日,京东宣布,已经跟超1万名全职骑手签署了正式劳动合同。
当然,这种重资产模式也意味着更重的成本负担。2024年,京东在人力资源上的支出高达1161亿元,是全年经营利润的三倍。但正是这份“辛苦钱”,支撑起了京东在效率和用户体验上的持续进步。
在轻资产、高估值的互联网叙事之外,京东用“重人力、重责任”的模式,走出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这种选择,不仅为员工带来了保障,也为企业赢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或许不是最潮流的打法,但无疑是最适合京东的选择。
在电商大变局的关键节点,虽然旧的故事已经定型,但属于电商三巨头的新剧本,或许才刚刚开始。(转载自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