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BAT云捡回「鸡肋」的To G生意
胡敏 雷峰网 2025-03-27 18:35
BAT云巨头政务销售的电话被打爆了。

今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 100 家政府单位接入了 DeepSeek。

“咨询量爆满,搞得我们的在线服务都快瘫痪了。”张宇说道,以前都是销售常年驻守,主动贴上去挖掘客户需求,现在全都反过来了,To G客户主动询价。

这种场面让人梦回 2017、2018,当时智慧大脑建设如火如荼,To G客户对云厂商也极为热情,喝一顿酒,吃一顿饭,拿下大几千万项目是常有的事。

但后来被诸多大项目“蹂躏”后,这几年云大厂对To G项目变得冷淡许多,即便是To G客户下上亿单子需求,云厂商也已经不会像从前一股脑接招,评估利润若不达标,这笔买卖必然不做。

眼下,To G 客户对大模型需求的猛增,云大厂的动作不断,不仅能给提供大模型的API调用,而且提供私有化部署,甚至还纷纷推出了一体机的方案,近期一些从业者疑惑:

难道,这一波大模型出来后,互联网云厂商又有重仓投入To G了?


01

竞逐To G客户背后:

当时云大厂集体对营收规模的崇拜


时间回溯8年,云大厂疯狂专注做 To G 客户,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客户需求大。

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促进政务云的落地。在此背景下,To G 客户都在争先恐后想学新理念,用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效率。

云大厂销售刘冰回忆:当时他们全国地区跑,去到一个地方,地方极为热情,他们都被当作是座上宾,豪车接送,大会堂开个小会,晚上再跟高层吃晚宴,这一流程走下来,战略也就签完了。

据当时市场咨询机构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政务云市场总体规模为91.5亿元人民币。这个体量可媲美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根据市场咨询机构IDC 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容量为100亿元人民币。

To G客户对云大厂的热情是促成这场合作的外因,但更深层次内因是,云大厂当时面临做大营收的难题。

彼时阿里云,虽然内部已有余额宝、阿里健康等不少业务要上云,而外部也因收购万网,让博客园等许多中小站长加入阿里云,阿里云的用户体量在上升,但这些客户加起来,生意盘子仍很小。

2016 年4月至2017 年 3 月底,阿里云营收也只有 66 亿左右。而当时的腾讯云营收更小,有知情人士称,2016 年不足 20 亿。

但To G客户不同,一个项目随随便便就是大几千万、上亿打底,很容易将营收盘子做大做强。

2016 年,正是孙权担任阿里云总裁期间,就明确了要做政企客户,并在人员组织层面下大功夫,从传统IT厂商中招聘了大批有做To G项目经验的销售、架构师等等。到巅峰时期,阿里云整个组织体系容纳了2.5万员工。有一段时间甚至引发内外部人疑惑,阿里云是不是要变成一个新的IBM。

而腾讯云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做政企项目,由于腾讯自身是To C基因,为开拓政企疆土,其先后引入了多名高管,包括前Oracle 上海总经理的黄海清,前华为云副总裁张纾翔、前Oracle集成系统产品部中国区总经理王景田等。在这些高管的带领下,腾讯云的ToG销售体系才逐步建立。

但当时阿里云、华为云在To G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整体强于腾讯云,因此起初腾讯云做To G客户极为坎坷,由于没有拿得出手的案例,经常会被客户、友商质问:“你腾讯云在政务云上到底有几个案例?”

为拿标杆案例,2017 年,腾讯云仅以1 分钱拿下厦门预算495万政务云项目。而此事之后的短短三个月内,全国至少出现了6起0元或接近0元的政务云中标事件,当时业内感叹:政务云市场正在上演“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烈价格战。


02

规模竞赛的代价是,坏账缠身


从营收结果来看,当年云大厂们的这一策略是收效颇丰。之后几年阿里云的营收是翻倍增长,从 66 亿到 133.9亿、247 亿、400 亿,仅用了短短 3 年。而这些收入里,很大一部分来自服务To G 的私有云项目。

不过这种规模竞赛在2021 年前后,开始逐步被叫停、放缓。

先是云大厂集体转向宣布,要从做集成项目转为被集成,这一口号阿里云喊得最早,但中途迫于营收压力,有几年执行并不彻底。直到前年年底,吴泳铭接任阿里云,并提出了公共云优先战略,在组织层全面对混合云事业部的人员、项目进行了大幅收缩。

而腾讯云走被集成之路,比阿里云要晚,但这两年执行的是比较彻底。尤其是在眼下,腾讯云整体目标放在了“浮出水面”,要盈亏平衡上,对于一些看起来营收很大的To G 单子,已经没那么热衷。

这场规模赛叫停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坏账。

曾经云大厂吹了许多牛,许多签下的上亿大项目,投入了巨额硬件成本、人力成本,最后发现都是大坑,最后交付质量不行,很多变成“交学费”的项目。

几年前,一云大厂曾签下一个 3 年 18 亿智慧城市项目,帮各个区落地数据中台。当时云厂商中标后,找了许多合作伙伴来做分包,前前后后拉了几十个,到最后这个项目只执行了第一年的 5 亿,而最终回款只有 5000 万,可谓是血亏。

还有一家云厂竞标成功某城市超级大脑的项目,三年八个亿。这个项目协议中并未规定具体的产品条目,云厂商合计了自家产品发现,完全填不满。于是只好找各种合作伙伴来拼凑。合作伙伴多了,管理难度就变大了,交付质量不达标,最后项目走向烂尾。

“这些大项目烂尾的不在少数,烂尾的金额基本是天文数字。”从业者何文旭说道。“产品不够强大时候,做总集是赚不到钱的,偏偏互联网云厂商以前产品力还在提升时就喜欢做总集。”

留给厂商的是烂尾,但To G 客户实际也有不少的怨言。投出去上千万、上亿的预算做大脑,但两三年下来发现这大脑“空空如也”。

某地方区长曾兴致勃勃和云厂商签下合作智慧大脑项目,并且在 2018 年光是采购厂商的云操作系统加上大数据平台就花了接近 8000万,然而8000 万花出去后,大脑也有了,但业务是一点也没所改变,前后落差巨大。

实际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差别,于云厂商来说,其所拥有的就是一个大底座,但实际上客户需要的应用。如果厂商只卖底座,客户会感知不到价值,而一旦涉及到应用,就变成了大集成,这并非云厂商所擅长。在不擅长的领域做事,就像旱鸭子下水,有力难施。


03

大模型出现,云大厂会踏入同一条河流吗?


To G客户没享受到价值,厂商最后产生的巨额坏账,不仅难填坑,而且不具备可复制性的ToG业务,也极大程度上拖累了二级市场对国内云厂商的估值。

在海外,市场对AWS的市销率(PS)一般是12倍左右,而微软云由于过去两年Open AI的加持,曾实现了快速增长,也被给予了12-14倍PS,而谷歌云业务相对比较复杂,云业务占其收入的比例仅为11%,市场给予的PS也至少有7倍。

而反观过去国内云厂商,基本都没有达到这么高的估值,2023 年2月时,中信证券在研报中给阿里云的估值约为2000亿人民币,参考上一财年的收入,PS不足3倍。

这一波大模型出来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大模型被看做是撬动云厂商增长的最大支点,而且大模型的产品形态更加通用、更具可复制性,而非过往高度定制化的模式。因此云大厂估值集体被重新评估。

阿里云在其公布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后,高盛将阿里云的PS从2.8倍上调至3.5倍,而花旗将阿里云的估值倍数从4倍上调至5倍。

这对二级市场投资者、云上下游产业链从业者、云厂员工都是极具振奋之事,整个市场终于再次活了过来,有了新的活力,所有人的信心也在恢复,而长期亏损的股票账户也终于部分回血。

不过,市场喧嚣、热钱涌动之下,也有一些从业者表达了自己隐隐担忧。

目前大模型的商业化主要还是通过公有云API调用,按照Tokens收费。但从去年的形势看,厂商现阶段想通过大模型API调用赚到钱,基本不现实,价格已经被卷得很低,都不够付大厂员工的工资。而且今年大模型调用价格战仍然可能会加剧。

今年三月,各家云大厂都开启了采购季活动,阿里云首页显示7000万AI大模型 Tokens 免费领,而华为云则是免费领取200万Tokens,体验DeepSeek。

卖Token不赚钱,但大模型带动营收增长的故事还要继续讲,怎么办?一切又指向做政企客户的私有化部署。

目前大模型私有化底座建设基本都是上千万打底,大模型公司销售刘斐然告诉雷峰网,去年客户如果要部署他们公司最新的模型,至少是2000万起,销售一年能做一个这样的大项目,基本全年目标就完成了。

而且因为这些客户往往背负指标,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以市场是有不少需求意向的,一些客户都很着急,希望能把大模型基础设施赶紧建设起来。

从去年的大模型招标数据也可以看出一二。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大模型中标项目共910个,是2023年的4.5倍;中标金额25.2亿元,是2023年的4倍,其中运营商、能源、教育、政务、金融是大模型中标项目数前五的行业。

不过去年还只是开始,今年在DeepSeek出现之后,大模型私有化部署需求在进一步爆发。

为承接这一波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 60 家公司推出了DeepSeek一体机产品,其中云厂商是一大主力,除腾讯云还比较克制没推一体机,其他几家,包括阿里云、火山引擎、百度云、天翼云、优刻得等都心照不宣的推出相关产品,结合模型、算力规模、品牌不同,价格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多名知情人士称,满血版是一台8卡H20或是16卡的910B,这两个成本都在150-250万之间。

“去年可能还有一些客户不搭理,但今年是已经纷纷都开始询价一体机了。”刘斐然说道。

根据浙商证券测算,预期DeepSeek快速部署需求有望带动一体机需求增长,2025年到2027年一体机需求量将分别将达到15、39、72万台,对应市场空间1236、2937、5208亿元。

厂商要冲营收、客户有私有化部署需求,双向奔赴下,又造就了大模型私有化部署繁荣景象。不过私有化部署热潮能持续多久,还未可知。

客户方缺钱是一大问题,此前雷峰网就撰文写过,由于地方财政紧张,部分地方早期推行的上云补贴发放也在一拖再拖,眼下 DeepSeek 一体机虽然让客户蠢蠢欲动,但也有不少销售反映,“咨询量很大,但真正买单的并不多。”

有些地方客户确实已部署 DeepSeek ,但实际用的是此前闲置的 AI 算力,今年让他们再掏钱做 AI 基础设施搭建,不仅审批流程长,预算也不一定多。

此外,花大价钱私有化部署大模型后能否达到预期,接下来将会是厂商被灵魂拷问的一大问题。

据了解,去年山东等地多个大模型项目出现“烂尾”倾向,交付质量并没有达到甲方的期待。

这种落差体现在,大模型的落地场景仍然有限,内部知识库、智能助手偏多。“用上千万的预算,最终只作出了这点场景,自然客户是不满意的。”刘斐然坦言。此外,大模型质量也还待突破,幻觉严重的现象仍然不可避免。

这种场景,让人似乎重新回到了智慧大脑建设时期,前期热情满满,后期急转直下,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次,云厂商又会踏入同一条河流吗?(转载自雷峰网)

注:文中张宇、刘冰、何文旭、刘斐然皆为化名。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