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竖屏短剧,能推一把「科幻」吗?
传媒1号 2025-03-31 07:50

由马伯庸《龙与地下铁》的番外篇改编的竖屏短剧《大冲运》,凭借科幻题材、虚拟拍摄、AI技术与本土喜剧的多重加持,在五家出品方的强势推流下,精准踩中春节档,以「春运」话题为切口,全力上线。短剧市场罕见地为科幻作品投入高规格制作,好似放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一向被视为影视工业金字塔尖的「科幻」题材,能否借助竖屏短剧的东风,突破传统影视工业的重重壁垒,真正驶入主流赛道?


那些仍对「科幻」二字怀揣敬畏、不敢轻易涉足的创作者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新启示?对于科幻题材的创作,是否真的只有资金和资源的巨大投入才能带来成功?借用更灵活、低成本的短剧,该如何创作出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


图片



图片

没人碰的烫手山芋


科幻全名为科学幻想,常见类型有两种。「硬科幻」侧重于科学理论和技术细节,强调对科学原理的准确运用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合理推测;「软科幻」则更注重于探讨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类在科幻情景下的情感和道德困扰。
制作门槛高、需要一定的科学支撑、搭建复杂的世界观、故事的节奏还得在观众的接受度和硬核设定间来回拉扯等等,这些特质让「科幻」不论是从创作还是作品呈现的角度,都比其他题材「耗时长、成本高、投入大」,所以比起更容易变现的奇幻、悬疑、喜剧、言情等类型,「受众小」的科幻,投资起来非常不划算。
这就导致科幻题材一直被放在影视工业的金字塔尖,但与其说美言说成是众人仰望,不如说它其实更像是被丢在阁楼,无人愿碰的烫手山芋

图片


好在竖屏短剧的出现,似乎可以解决掉几大烫手难题。
由于竖屏短剧主打「体量小、周期短、节奏快」,这就大幅减少了科幻故事中宏大世界观的构建、复杂布景的搭建,以及繁琐理论的解释成本。此外,竖屏短剧在拍摄上还占据一大「降本优势」:它独特的取景比例。
以《大冲运》为例,全片特效镜头占比超过50%,剧中还多次涉及太空、飞船、中转站等场景。若采用横屏拍摄,想要使用大量远景镜头,则需要更复杂的景别设计,这将显著增加制作难度和工程量。而竖屏拍摄的核心是聚焦「人物」,强调表情与姿态,天然减少了远景和全景的占比,这意味着对画面背景特效的需求降低,大幅节省了制作成本。
此外,《大冲运》还采用虚拟拍摄+AI视频生成技术,利用「黑科技」完成诸多转场和大场面镜头,甚至在部分场景中减少了真人演出,从而进一步压缩了制作成本。这种高效的制作方式恰到好处地解决了科幻题材中「高投资成本」的一大痛点。

图片

《大冲运》中的转场特效


而竖屏短剧的诞生,还能拯救另一痛点——受众小。
对于一部电影作品而言,观众必须提前买票,亲自走进电影院,才能欣赏一部科幻电影。这样的消费模式无疑提高了观众参与的门槛——人们不仅要为电影的观看付费,还面临着场地限制、时间安排等多重因素的考量。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往往因为对内容不感兴趣、担心看不懂,或者仅仅是害怕浪费钱等种种顾虑,最终选择放弃走进电影院,从而错失那些优秀的科幻作品。
然而,竖屏短剧的出现,巧妙地突破了这些限制。它能够在手机、平板等便捷的移动设备上播放,且大多数短剧都采用了免费或低成本的观看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观众的心理负担。观众不再需要担心因投入过多而错失可能的失望体验,也不再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无成本欣赏一部作品。这种低门槛、高便捷性的观看体验,可以大大减少观众流失的概率,还能够吸引更多潜在观众的注意力。

图片


且对于科幻题材来说,竖屏的表现方式可以增加观众的沉浸感,除了竖屏的构图使得镜头更加聚焦于人物之外,在未来世界或异空间的设定中,竖屏还能用这一独特视角与观众产生更强烈的互动感。这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可以让观众感受更强的现实连接,同时也为科幻作品的传播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竖屏短剧作为新兴内容形式,其内容更加契合现代互联网平台的需求。年轻观众群体对新颖、创新的内容形式抱有更好的接受度,而竖屏科幻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创新手法,打破传统影视制作的限制,吸引更多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内容消费的观众。
这样就使得科幻题材在竖屏短剧作为载体的情况下,能够轻松地突破技术、资金和创作上的障碍,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随着市场空间的拓展,再加上制作「烫手山芋」的门槛降低,那是否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涌入这一赛道,接受挑战呢?其实不然。除了制作成本,科幻题材还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挑战。


图片

美版《三体》


图片
不会吃山芋的创作者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备案公示,2024年全年可统计的科幻微短剧备案总数至少36部,总集数至少866集(未涵盖全年)。表面上看,科幻短剧的数量似乎不少,但其实它们的内容质量却参差不齐。
许多作品打着「科幻」的旗号,实际却是奇幻、架空、穿越、重生,甚至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玄幻故事;有的仅将科幻作为背景设定,却缺乏真正的科学探讨;更有不少作品为了博眼球强行反转,逻辑混乱、制作粗糙,最终导致观众不愿买单,使得科幻短剧始终难以真正「出圈」。
另一方面,科幻创作的本身门槛也较高。要想写出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往往要求创作者对某一科学或人文领域有深厚的认知,同时还具备讲述好故事的能力,使其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剧情之中。这使得「传统叙事」就不成熟的「科幻市场」,更难诞生出优质的短剧作品。

图片


所以竖屏短剧的兴起,确实让更多创作者获得了入场机会,但当机会平等地落在每个人手中后,如何「吃」掉这颗山芋,反而成了新的难题。
但是,或许换个角度看,这个难题,或许也是一把正在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被誉为「元宇宙第一博主」的抖音网红「柳夜熙」,为科幻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由创壹团队2021年打造的虚拟美妆博主「柳夜熙」,一上线就用虚拟+真人互动的方式结合短视频内容走红网络。柳夜熙虽然定位为博主而非微短剧「演员」,但她的内容往往融合美妆、灵异、科技等元素,不但在故事上贴合社会热点,在视觉上也全方位展现了虚拟人物在拍摄过程中的多种可能性。
在科幻微短剧的创作中,虚拟角色可以赋予角色超越现实的特质,增强科幻色彩。利用虚拟技术创造出具有未来感的角色,能够在不增加大量特效预算的情况下,呈现出高质量的科幻场景。此外,虚拟+现实相结合的设计也为剧情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让创作者能够更加自由地探索和呈现多样的科幻主题。

图片


而随着AI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科幻作品的诞生也得到了加速。
2024年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联合抖音和即梦AI,共同推出了全国首部AIGC连续性叙事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以历史谜团为故事背景,结合AI技术打造出「国风赛博朋克」的独特概念。该剧尝试全流程使用AI技术进行制作,涵盖剧本创作、概念设计、图像生成等多个环节,体现了人工智能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潜力。
这一尝试为科幻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纯AI工具,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视觉呈现。
然而,虽然有人认为全程AI的制作方式很「酷」,但更多观众还是认为该剧受制于没有灵魂的画工,在播出后被网友诟病成了「会动的PPT」,且因故事缺乏深度,制作效果粗糙,导致整部剧风评不佳,这说明先进技术虽能为科幻作品提供新方法,但真正打动观众的核心仍在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认真利用好现代化工具的制作技术。

图片


此外,在科幻作品的创作中,严肃的末日危机并非唯一的叙事方向。竖屏微短剧以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和轻松的观影需求为主,这就在题材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创作者完全可以结合冒险、悬疑、喜剧、言情等多个赛道,利用「科幻」设定,探讨「社会热点」、反映现实问题,激发出可以引起人们正向思考的软科幻作品。
短剧《大冲运》的主线故事看似是从火星返回地球,与外星人交锋,但实际上是借为外星人的视角,展现中国人对于「家」、「年」,以及「年夜饭」的独特情感与精神寄托,甚至剧中的喜剧元素也多来自于「现代梗」,贴合当下观众的喜好,再搭配上高质量的拍摄特效,成功迎合了竖屏短剧观众的受众需求。

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短剧行业多元化的蓬勃发展,内容创作者将会迎来更多的机遇。因此,不妨挑战尝试那些不敢碰的「烫手山芋」,虽然做首个吃螃蟹的人固然有风险,但说不定真正的山珍海味就藏在那些尚未被开发的未知中。


图片



1号结语


说到底,竖屏短剧能否做「科幻」的助推器,其真正的关键点在于:我们需要一部高质量的科幻短剧来成功破圈。


中国科幻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鲜有佳作问世,直到第一部《流浪地球》在2019年斩获40亿票房的佳绩,这才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迈向新的纪元。而只有当一部优秀的作品打破现有格局时,才能成功引领观众关注这一新兴领域。


今天我们之所以讨论科幻微短剧的种种潜力,也是在享有《流浪地球》带来的科幻余温。


一部打开新时代的作品定会诞生于荆棘丛生的道路上,但唯有挑战者才能打破劈开未曾踏足的山峦,而当更多的人看到新风景后,观众自然会那些铭记破土而出的先行者。


期待未来,那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短剧能早日问世;期待中国的科幻迷与创作者队伍日益壮大;期待更多的科幻作品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越长越高,越来越好。(转载自传媒1号)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