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从短剧到AI短剧:需要突破的究竟是什么?
怜舟 新腕儿 2025-04-07 10:38
新腕儿 分析


AI技术落地应用后,AI短剧很快受到短剧行业的注意。在盈利压力下,AI短剧则被大家认知为降本增效的机会。

事实真是如此吗?

就新腕儿的一番走访后发现,知道AI短剧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和完成一部AI短剧的人,并不多。

市场对AI短剧的认知有盲点。

多数人认为AI短剧是一件降本增效的事情 ,同样一部七八十集的内容,如果不需要请演员,光凭一台电脑来创作,完成后进行投放,还能保证版权问题,岂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而AI视频的技术从业者对短剧的认知还是视频,没有爽点、节奏的内容认知,而适应竖屏短剧的内容形式更是他们需要另外探索的事情。
直到真正在做一部AI短剧,大家才发现,这件事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一部AI短剧的创作需要时间、人才、金钱和对AI短剧的理解和敬畏。

怎么讲?

对于一位AI视频技术人员来讲,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其缺乏的叙事能力,不足以完成一部短剧。而对于短剧公司来讲,在不懂技术的情况下,如何制作一部完整的AI短剧,则是对理解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考验。

站在认知的裂缝中,新腕儿最近跟业内几家参与AI短剧制作的主体和个体都聊了下。他们中,有人在单兵作战,正尝试做短剧,且已经发现了盈利点;也有短剧公司已经入局,但还是在尝试中,观察AI短剧是否具备商业化价值和可能,再考虑是否进一步投入;也有专业AI技术人员正从AI视频转向更强短剧属性的AI短剧……

他们正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AI短剧的理解。

一、某短剧公司AI短剧业务
受访者:该公司AI短剧制作人员
AI短剧作品:还在制作中

我之前在其他短剧公司工作,后来来这里做AI短剧,包括素材生成、剪辑、配音等之类的,也有其他业务的工作,就同时做。

2022年,我开始研究利用AI生成内容,还有一些绘画软件。当时还有逆水寒的大宋映画编辑器,后来国内出现了文心一言、触手AI。AI绘画技术还很不可控,尤其是手部会出现“多指”现象,后来想着用图片增加一些动效。

到了去年下半年,AI的视频生成模型完成技术突破,海外的runway,sora,pika,国内主要是可灵、即梦、海螺这些产品,当时就觉得这事儿可做。

目前的技术水平做单个视频是可以,但如果说做连续剧情,还是很有困难。

这些AI创作产品我都用过。像是可灵,它的指令遵循程度比较高,清晰度也可以,可灵的模型还是挺好的,就是太贵了,一个镜头成本三块五,导致一部剧成本太高了。

即梦生成的视频清晰度不如可灵,但即梦生图是可以的,人物更加真实,适合影视内容创作。

AI短剧的商业化目前还看不清楚,我们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还在测试中。第一是看能不能做,第二是看能不能赚钱,暂时还没看到积极的结果。

现在做AI短剧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AI生成可控性不高,一个镜头需要生成很多次,每次生成都需要费用,再从中这些镜头中挑选最合适的,剪到一起,还有就是人物一致性和人物动作表情僵硬等问题。


我们也不是科班出身,无论我们是不是投资,目前第一个短剧都还没有做出来,模型都还没有建立,现在就想尝试先做一个,看能不能赚钱,如果能赚钱的话,会进一步扩大。


你问的短剧公司自己训练模型的事儿,我觉得这种情况有点搞笑。训练大模型的前提是需要顶尖的技术团队和足够的资金,即便你有足够的资金,如果你没有顶尖的团队,最后做出来的模型会轻而易举的被市场更新的模型所替代,这意味着你花了很多精力和资金所做的东西,下个月就没有市场了。

比如Kimi,曾经创投最受追捧的项目,后来Deepseek出来后,Kimi的光芒黯淡了许多。因此,开发大模型是一种很重的商业模式,如果你没有持续作战能力,很难跟市场竞争。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像那种有很强技术能力的公司,可以试着做一个大模型,但像我们这种以内容为主的公司,就光做中间的内容产业环节就可以了。

关于AI公司和短剧公司哪类公司做AI短剧更有优势的问题,其实大模型更新速度很快,无论你是否具备内容优势,所有人都会被拉到同一起跑线上。因此,不管是现在做,还是以后做,如果你的内容不好,最终还是会出局的。就像是做抖音账号一样,是否能留下来,只取决于你的内容。

放眼现在的市场,做技术出身的人内容能力一般,做内容公司的人技术一般,都是基因的问题。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只能等待模型升级,看有没有更自动的办法去补上技术缺口。

等技术能突破瓶颈,这个行业才能迎来爆发。如果一年又一年没有突破,那只能一直这样半死不活的状态。

我们现在先用老剧本来尝试,看能不能做出来。当下也遇到了一些很难的问题,比如人物一致性的问题。一个人上一集还是这样,下一集就没法保持住。当然,有些人也做出来了,但成本会很高。

再说商业化的部分,虽然说接品牌广告的商业化也是个思路,但目前品牌方更倾向投真人剧。因此,商业化还是个问题。

二、农村短视频博主做AI短剧
受访者:抖音农村题材短视频博主,陈辉腾
AI短剧作品:《莫比乌斯环的真相》,12集

我们最早是拍农村生活段子的,去年9月份开始拍短剧,12月份参加新腕儿的短剧大会,就到现在了。

我们不同于那些大公司,做任何事都要开很多天的会做决定,到最后有了上文没下文了,我就属于一拍脑袋就干的那种。

去年抖音就在宣传《兴安岭诡事》,我本身跟抖音短剧一直都有沟通。当时官方发了一个数据,说《兴安岭诡事》播放量突破3500万了,端原生收益30多万,我就开始深入了解AI短剧行业了。

我本身有做短剧的基础,平时不也总在群里问有哪些AI工具,自己也一直在学习。我问过很多AI作者,他们有的学习三个月,有的五个月,但我们本身有工作。我们的账号从剧本、拍摄、后期、全运营……全是我跟我老婆两人,要忙的事情很多,从时间上可能静不下心去学习研究。

基于客观情况,我就在网上找了很多AI作者,他们有制作技术,但没有短剧行业经验,我就结合我们本身的短剧内容经验来做。

因为我们自己的账号和AI短剧账号的推流逻辑不同。我们自己的账号有固定的付费群体,而AI短剧相当于新增加一个内容产品,唯一的风险就是流量的问题。

我先跟抖音沟通,当时抖音说建议我用新号发,可如果用新号的话,抖音建议养一段时间,发一些AI作品,等粉丝达到1万后才可以发短剧。但我的新剧出来要立刻上线,我要看用户是不是买单。

我后来复盘时发现自己固执了,抖音的建议还是要听的。后面我会专门做一个AI账号专门发AI短剧,这是后续的规划。

关于抖音对AI短剧的流量扶持方面,其实流量跟内容是直接相关的。我接触过很多AI从业者,并不是说你做AI内容就给流量,本质上还是按照短视频推荐逻辑推荐的,只是说对于短剧有一定权重的增加,所以还是要回归到内容上。

我做第一部剧是《莫比乌斯环的真相》,当时选择做这个剧,就是因为它人物关系简单,如果场景人物过多,会很复杂,短时间内做不出来。我们刚开始不要求质量,不考虑赚多少,就要求要做出一个完整的剧,能把故事讲清楚,场景也不要太违和,我们慢慢就有经验了。

如果做强特效的题材,技术难度会增加,成本增加,像《兴安岭诡事》就做了三个多月,我觉得时间太长了。AI短剧变化很快,三天一个变化,等这部剧做出来,我就没有竞争力了,我想快速做出一部剧。

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讲,我们这部剧算成功了。

市场上可参考的内容很少,必须得自己摸索,但我希望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对这部剧的要求就不能太高。

我们本身就自己做剧本,以前自己写段子,自导自演,自己剪,自己上线运营,主演就是我跟我老婆。后来做AI短剧,还是一样的,我自己做剧本。
我用豆包、Deepseek等多个AI产品写剧本。我会给到它想法,比如大概多少集,一集多少时长,让它给我塑造人物形象,再出个大纲,看下是不是我想要的。如果不是我想要的,我会说这个不行,重来,就这样一步步的优化。做的时候我会强调悬念、钩子,就是把常规剧的付费点用AI来实现。花了一天时间,最终的版本我拿去给专业编剧看,她说还可以。

剧本做好了,我找AIGC技术人员来给做。我从线上找了六七十个人,选人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的历史作品发我看下,再把剧本第一集发给他,先给做出30秒,看看效果。同时我会跟所有人说清楚「我不会在技术上对你有任何要求,只会在节奏上对你有要求」,因为我看过他的作品,知道他的技术水平,所以先给到他们承诺。他们很担心你会在人物一致性,还有场景上跟你抠细节,但这个是行业痛点,一时解决不了。

我的要求是,开场前三秒卡点必须做对,包括镜头,全部按照我的意思做。如果哪个地方节奏不对,我会专门讲几个要改的地方,后面他就懂了。

其实现在懂AIGC技术的人挺多的,价格从500-5000不等,分为五个价格档,我会全部试一遍,从中挑最适合自己的。有些人会卡价格,我会跟他说这个作品做出来对你有帮助,咱们是相互的。

上线一天,收入一百多。从付费来讲,他是失败的。从这部剧来讲,我个人总结它的市场和剧情都不够。大家还是看剧情的偏多,真正的短剧付费用户不会付费,本质还是剧情的问题。

图片

感谢新腕儿让我快速成长,在VIP群听大家聊天也能长知识,很多平台都是通过新腕儿才对接上的,也有群里大佬的推荐。

三、业AI技术选手转型做更「短剧」的AI短剧
AI短剧《35岁社畜默示录》导演龙新远
AI短剧作品:《35岁社畜默示录》,暂时下架

我从年后就在跟大平台接触,最近还在聊合作的细节问题。我原先做的《35岁社畜默示录》跟平台交流后,现在需要先撤下来,对方就原片基础上给到一些剪辑修改建议,我们需要剪辑后重新上线。

做一部AI短剧最难的事情是技术思维与审美思维的统一。懂技术的,不一定懂审美,懂审美的,却不懂技术。单懂技术的人,无法完成一个连续的叙事。

我之前做AI短剧,强调技术和故事的完整性,先做出了《35岁社畜默示录》,现在要回归短剧逻辑来看AI短剧,因此要重点补自己在短剧内容逻辑方面的知识。

最近接触了一圈短剧后,发现技术是一方面,叙事是一方面,无论是长剧还是短剧,不同类型的叙事规格都有他本身的结构,在叙事结构之余,如何用AI技术来呈现它本身剧情的完整度,二者缺一不可。但目前来讲,多数人都卡在技术这关,连一部剧的完成度都保证不了,那无论结构如何,都会大打折扣。

短剧公司本身没有AI认知,我现在不跟短剧公司聊,只跟平台聊,平台提出来的内容长度都不会太离谱,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我认为大家对AI短剧的认知,要知道技术的不容易,知道技术跟审美结合的难点,重要的是能认知到市场上能做好AI短剧的团队少之又少,需要有决心的资本来合作,有一定的沉没成本。

如果真要跟那些短剧团队深入合作的话,承制的AI公司会觉得跟短剧公司合作难度又高,单价又低,对于短剧公司来讲,AI又没有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现在在AI和短剧中有这样一个认知矛盾。

现阶段,AI技术的未来已经无人反驳了,我的建议是,资本将AI团队收购,作为长期共生的培养。很多事情并不是完全准备好就可以做成的,都要经过慢慢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要把格局打开,以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个事情。

今年很多平台都下场了,跟平台合作会给到一些流量和资金扶持,但目前的AI短剧还不能像短剧向C端商业化,因为多数观众受不了AI短剧质感,会有恐怖谷效应。

AI技术即便在近些年内不能为平台创造可观的效益,但AI技术是国家整体规划,势头不会断。其次,AI技术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技术迭代效率很快,颠覆性很强。我最近感觉到很强烈的风高浪急,很多事都冲着AI短剧或者AI影视剧的方向来。

对于真的想要AI短剧的公司,只有下定决定专门成立一个AI短剧制作的部门进行孵化,也不需要花大几百万,就几十万扔进去,用一段时间培养一批人就可以。

我原先制作的AI短剧也有人来跟我谈非独家授权,我倾向于跟成熟的机构合作。

我自己现在也在打开格局。比如我将《35岁社畜默示录》下架,也是下了很大决心。我觉得一起说挂在抖音上有那点流量,倒不如照着这个雏形,做得更完善。我跟平台合作后,他们给到我的一些反馈,让我感受到真正的短剧逻辑实操的反馈,我对短剧的理解更加深入。

目前跟平台还在磨合期,我的优势是构建奇特的世界观,还有脑洞的概念,而短剧叙事是用一分钟时间将吸引人的故事有技巧的讲出来。因此,后续等新的《35岁社畜默示录》出来,它也不会叫这个名字了。

结语

AI短剧跟我们认知中的短剧,不一样。

AI短剧属于视频内容逻辑,强调视频画面的质感,其次是节奏,最后是剧本。但短剧不然,在情绪和节奏的拉扯下,本质是剧本在促进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发生。

跟不同产业环节的群体接触,能直观感受到他们对AI短剧的态度和侧重点。像是第一位短剧公司AI短剧业务从业者,他们会侧重于考虑AI短剧的商业化问题,整体投入产出比及内容情况是否符合他们本身的投流逻辑。否则,对于一家短剧公司本身的模式而言,这种AI视频内容是没有商业化价值的。

对于陈辉腾来讲,他主要是运营抖音账号,而AI短剧对他来讲,就是短剧内容的进一步丰富。而足够轻便且弹性的内容制作模式,也是他的优势所在。

而龙导其实更擅长技术,除了AI短剧,龙导还在其他它AI技术类分支业务。在AI短剧中,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补上短剧的功课,再用AI语言将它讲出来。

AI短剧是件很新的事儿,大家还在摸索。以目前的AI短剧来讲,它将不会是常规短剧降本增效的替代,而是新一种内容产品的生成。

想想看,用AI技术手段来叙事所呈现的虚拟现实风格的奇特世界观,可能正是另一个尚待发掘的新人群所喜好的虚幻世界。就像当年竖屏短剧出现一样,很多人疑惑,这样的土味短剧都是什么人在看,而竖屏短剧后来的发迹故事,让那些曾不被关注的人群价值被发掘,被重视,被尊重,这何尝不是市场认知另一种形式的进步?

了解短剧,请关注新腕儿。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