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总也开始背刺全体打工人?
就在昨日,小米发布手机新品的同时,连续几条“小米被曝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冲上热搜!
图源:微博
加班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关乎我们每个打工人,而事件真相到底如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
雷军也背刺打工人?
加班事故令人心痛
就在近日,有媒体报道,企业平台脉脉上,一位用户曝光小米内部的考勤制度:
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不足8小时需要提交书面说明,工时排名靠后的员工将被约谈甚至劝退。
图源:微博
截至目前,小米方面并未就此传言有任何回应。
而“小米查工时”的话题迅速在小红书、微博等社媒平台发酵,引发大量打工人共鸣 。
然而,有媒体随即采访多位小米员工,确认了这项制度的存在。
有手机部门员工透露,有的团队最低要求是10.5小时,而另一些组则是14~15小时。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些安排多为“口头要求,不留痕迹”,看似灵活,实则隐形控制,
甚至有员工感叹:
“我之前平均工时12小时,还是因为排在末位,被领导约谈了” 。
更复杂的是,请假制度也与日均工时捆绑。
如果员工某天因私请假,即便其他天加班到深夜,依旧面临工时不达标的风险,需要额外补回来,否则会影响绩效考评乃至岗位稳定。
更有外包员工爆料称,如果一天不满11小时,次日就会被约谈。
而长期“低于线”的员工,存在被解约风险。
而就在同日,有媒体曝出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名年轻老师在办公室猝死。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位年轻的老师原定在5月2日结婚...
图源:微博
此外,据媒体报道,猿辅导前员工表示1名老师要带400名学生,
2024年从猿辅导离职的小王告诉记者,猿辅导几乎每天都要加班。
“我一个人负责400个学生,课后要答疑,卖课过程要录音。公司随即抽查录音,并约谈你哪里做得不好。每天很焦虑。”
据企查查显示,曾在猿辅导实习的隆某某因保底绩效被全部扣除提起诉讼,被告为线上教育培训机构猿辅导的经营方。
而猿辅导方称,扣除其2月份绩效工资有正当理由。经法院查明后,最终判处猿辅导向隆某某支付保底绩效
图源:微博
打工人狂怒
余承东自曝:春节也加班
去年一年,小米营收3659亿、净利润272亿双双刷新纪录,
43688名员工创造人均838万营收神话,以62万净利润效率远超一种造车同行。
图源:微博@雷军
这家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在更去年豪掷241亿研发投入,
而全员平均薪酬52.4万背后却是非常现实的——加班。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受访员工提到,小米推行这套工时管理已接近两年
,并非一朝一夕的突发状况。
然而最让笔者好奇的是,既然已经存在这么久,为何现在才引发全网热议?
这背后的真相,可能没那么简单。
就有网友表示:
“这个爆料出现的时间点很诡异。今晚,小米手机新品发布。发布正进行中,这条上热搜了。
自从2月底,雷军短暂登顶首富后,小米就开始各种不顺。
先是股价大跌超过8%;然后董大姐阴阳雷总操纵股价;接着就是安徽小米su7事故,引发舆情海啸”
图源:微博
另一方面,小米本身正面临着转型压力。
从手机厂商的巨头到新能源车企中的黑马。
这意味着,小米必须“跑得更快”,内部资源需重新调配,考核压力也随之升级。
而最直接、成本最低的“降本增效”方式,就是延长员工工时,压缩弹性空间,把人力资源压榨出最大产能。
今年,小米SU7的交付目标是30万台,并且雷总也表示“新的一年我们将持续扩充产能”
图源:微博
而这30万台的背后可不完全是靠雷总进厂拧螺丝就能完成的。
更关乎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整个供应链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及整个生态运营。
自然包括产品设计研发部门、营销宣传部门、用户生态部门等等的员工共同努力。
而在各个企业都在反内卷的当下,比如大疆、美的、名创优品等“强制员工下班”,字节跳动、小红书等宣布取消“大小周”等,都赢得了不少好评。
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的做法,就显得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而就在近日,有媒体曝出在小米汽车全线暂停营销的同时,上周的销量依然突破了8000台。
图源:微博
某种意义上,“超长工时”,可能不是某个高管拍脑袋的临时决定,
而是因为当前小米的境遇需要而产生的。
只是当它通过不透明、无公文、无反馈机制的方式执行,才显得如此冰冷。
小米至今未作出正面回应,对于财经媒体的采访请求,小米方面也没有任何公开回复。
而这种沉默,被公众解读为默认,也成为引发反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余承东在近期的尚界品牌的发布会上也直言:
双方团队春节都在加班,上汽集团非常有战斗力,一点都不像国企。
图源:微博
吓的上汽的负责人连忙找补,不亏是“大嘴”。
雷军没有背刺谁
但加班制度需要公开
各家车企都在猛冲,你迈开步子冲刺,则是一种退步了。
虽然标题是“雷军背刺打工人”,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不是某位企业家的个人堕落,而是一种必然选择。
雷军可能没直接拍桌子说“员工必须干到11.5小时”,他或许并不知晓哪个部门在“口头约谈”,
但当小米走到了今天,尤其是进军新能源汽车后,手机市场又进入了瓶颈,需要靠“人工成本”换效率时,原本的工时需要就早已改变。
图源:微博
我们看到的不是某个老板变了,而是整个行业的风向都在变化。
阿里放弃KPI、百度强调人文、京东推进“兄弟文化”重建、小红书也在近日宣布将取消“大小周”……
图源:微博
但同时,部分企业实际上是以别的方式推进业务。
过去十年,年轻人愿意相信“狼性”,相信“996是奋斗的代价”,
但今天,他们更想要透明的规则、清晰的反馈与健康的边界感。
这并不代表员工不愿加班,而是希望看到公平的交换。
把一项加班制度披上“部门自由调控”的外衣,是一种责任转移;
将考核指标与“日均时间”强捆绑,是一种模糊成本管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米的工时争议有它的意义。
它映照出当前科技企业,尤其是巨头们在高增长疲软期的生存焦虑,也反映出年轻职场人的困境。
时间不是用来证明忠诚的。
时间也不应是束缚,而应是信任的度量。
如果企业愿意将员工的尊严、健康、家庭、成长与目标并列看待,而非简单等价为“付出”,那么它也更可能走得更远。
打工人不怕加班,但怕的是加班变成了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怕的是制度外的考核,怕的是无法拒绝的口头命令。
更怕因为工作加班,而终生错过了自己的婚礼...(转载自电商最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