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为什么甲骨文被裁员是一种必然
2019-05-13 18:00

来源: 记忆承载(ID:wodqbs3)

  

前几天有个笑话很搞笑。

  

某个外行大V,评论说什么,这年头还研究甲骨文,难怪被裁员。

  

他以为Oracle(就是甲骨文公司),是当年乌龟壳上的那个甲骨文,可见很多大V,何等的无知。

  

你看我没有点人家的名,知道为什么?

  

就是因为当一个人变成大V的时候,其实他不是一个人,他背后往往都有一家新媒体公司。

  

说白了,他是某个团队的代言人。

  

我一直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对于代言人,往往都留有情面。这不是刑不上大夫,而是一个人的错误,不应该让他背后的整个团队跟着背。

  

所以你看我历史文章,尤其是大号里的几百篇,提到过很多人物,但都是暗示的笔法,不点名,一旦不得已写出人家公司名,往往会隐去负面的内容。

  

这并不是因为都在一个圈子里混,害怕得罪人,而是因为上述的这个原则。对于团队代言人,你得顾及他的手下们的付出,与努力。

  

有很多人说甲骨文的大裁员和创始人埃里森的言论有关。

  

埃里森曾扬言要遏制我们,说什么给我们培养了这么工程师,还了得。

  

然后就把这个话题扯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竞争上,说埃里森是为了站队,所以中国区裁员六成。

  

这种言论吧,我懒的评价,等你把文章看完了,你就懒的搭理了。

  

因为我今天要讲的,并不是甲骨文,一家没落的外企裁员,不值得我来写文章。

  

我要讲的,是整个外企圈子。

  

你注意我的原则,原则前面说过了,涉及到一些好朋友,位居高层的,我肯定不会拆台,但对你们的手下们,那就实话实说吧。

  

外企这个词,在我们这一代人耳朵里,是很辉煌的,起码曾经辉煌过。

  

第一次对外企有感觉是90年代末,那时候,我正要报考大学。

  

我妈就跟我说,计算机这个行业好啊,牛,忒牛。

  

为啥呢?

  

她受刺激了。

 

她在政府里工作,那时候全球正好是互联网热,当然,随后几年很快第一次破灭。

  

但那时候不是,正当如日中天。

  

IBM就来我们这里推销成套的体系,有软件,有硬件,有平台,说白了就是办公自动化。

  

今天想想很幼稚的,不就是弄个网站,招个打字员把政策和领导讲话放上去呗。

  

但当时那就是高科技了,报价都是千万起。那可是90年代的千万,四合院能买上百套。

 

IBM就搞了一个小型的发布会,一个boy,西装革履,头发锃亮,全程还先用英文讲一遍,再用中文讲一遍,也不管下面没人听的懂英文。

  

现场还有糕点和鸡尾酒自助。

  

你想想,那个年代的政府,其实挺土,被唬的一愣一愣的,觉得洋人的玩意,真拉风。

  

我就是怀揣着对洋人的憧憬,读的信电系,信电和计算机同属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所以那个年代外企是趾高气扬的,现在回想起来,跟80年代的的哥,就是出租车司机泡空姐,是一个路子。

  

比如思科,一直到十几年前,名头都很响亮,华为都觉得思科出来的,高自己一头。

  

尤其是应届进思科的,那基本上都是TOP10名校的TOP10毕业生,当然,进微软,甲骨文,这一系列公司的,都一样。

  

比如那时候IBM,英特尔在TOP10的名校里都有各种选秀计划,什么蓝色培养计划,什么精英培养计划。

  

招了这些TOP10学校的TOP10们去干啥了呢?其实就是接电话。

  

我当年刚毕业的时候,认识一打这样的,所以这些故事后来都成了笑话。

  

我曾经聊过一个人,南大的全系前五,研二的时候被英特尔选中去“接电话”,受不了每个月1600块包吃包住的,甚为可笑的培养计划,居然身为一个实习生,跳槽来了我第一家公司。

  

那都06年了,大家还觉得他离开英特尔是不智的,可想而知,这种外企优越感的洗脑之成功。

  

当然,后来我工作多年后,仍然参加过很多年英特尔的IDF大会,它们是个优秀的企业,身为一家已经小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场面话,我还是得这么说。

  

IBM,英特尔,思科......,都是好企业哦,场面话我说过了,别喷我。

  

但是,好企业归好企业,不代表这个市场里不会涌现出更有竞争力的企业。

  

你注意我的措辞,我谁也没得罪,我没说谁不好,我只是说,好企业不等于竞争力就一直最好。

  

当然这个竞争不一定都来自中国,ARM,英伟达这些英美企业,一样很优秀,一样在和老牌的传统外企抢市场。

  

但我们能看到的一个普遍的大趋势是什么?

  

是外企整体在急速的没落。

  

诺基亚一度很牛B的,我都忘记哪一年了,他们CEO接受采访说什么自己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很多年。

  

别的我都忘了,增长率还记得。

  

后来呢?基本上就是吃政府补贴的存在,你注意,吃的是我们的政府补贴哦。

  

我们对外企有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否则它们早被我们的民企们干翻了一百遍,一百遍!

  

所以你今天去看外企,基本上,都是养老院式的存在。

  

比如那个被裁员6成的甲骨文北京研发中心,那基本上不如改名叫甲骨文北京养老中心。

  

我不是说加班才有激情,但他们不是加不加班的问题,而是上不上班的问题。

  

他们很多人都是申请在家办公的,当然,我估计他们上班也没啥事可做。

  

当然,这种事情很普遍的,在外企圈里。

  

比如前几年裁员的思科。

  

你想想它当年啥地位,华为啥地位?思科的员工当年号称狮子,华为的号称狼。狮子和狼,你应该听的懂。

  

当然他们历史上最优秀的总裁钱伯斯,我们就不说了。你去百度,评价就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之一,他对应过去的就是华为的任正非。

  

这里给钱伯斯说两句好话吧。总体感觉人挺好,像个大销售,每天时间都安排的很满,似乎每隔15分钟该干嘛都在他秘书的计划上。

  

隔一会儿就去问秘书自己这会儿该演啥。

  

你注意我用了演这个词,其实很形象,他就是个大销售,又唱又跳那种,很active。

  

注意咱们的规矩哦,对于老大只说好话,那往下。

  

比如他们管上千号人的那种高管。

  

我曾经在大号的某篇文章里聊过其中一人,当年在饭桌上的时候,我比人家小了二十岁。

  

他说了那么一句话很有意思。

  

他说也不知道为啥,也没谁逼自己,这辈子怎么就搞的这么忙,他当年50岁出头。

  

吃完饭,他的司机还要连夜拉他去另一个城市,我估计他只能在车上打盹。

 

这种咱也不好评价,都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再往下,比如管小几百号人的那种,这就算中层大头目了。

  

这些通常都很敬业,比如女的吧,往往奔四了还没生育的都大有人在,当然主要是没办法,位子也不是那么好坐的。

  

中国人有句话,花花轿子,众人抬,抬了这么多轿子,咱总得撂两句硬话,否则今天这文章连盘硬菜都不上,读者们看着忒没味儿了。

  

接下来,我就开骂了。

  

再往下,比如管几十号人的那种研发小头目,里面充斥着江湖老油条。

  

动辄混个博士,靠学历混,双休日装加班,隔三差五抄两篇假论文,假装自己有研究成果,平日里就是玩大公司走流程的那套玩意。

  

正经事不见做,有点事就推卸,上班时间不工作,到了下班,定时发送邮件提问题,小心思,小动作,特别多。

  

这句话要解释一下,外行可能看不懂。

  

有种人,他白天有事不来问,非要等到夜里12点,让邮箱定时发送一封邮件,把问题写里面,再把领导抄进去,显得自己夜里在加班。

  

其实这哥们,早睡了。

  

当然,周末也一个路数,就是定时邮件。

  

说白了,哪个混的上去的不是人精,你玩的这些,都是哥六岁玩剩下的。

  

其实我们说,这些人不干活也就算了,如果下面的基层工程师们干活那一家企业也还有救。

  

问题是,最糟糕的,就是基层。基本上都是打酱油的主。

  

要么白天一整天在办公室里打电话,问的都自己家水电费为啥多交了三块两毛五,要么就是在扯自己孩子上哪个幼稚园更好。

  

一整天,都见不着干活,基本都这号的。这就算好的,好歹给你来上班了。更不靠谱的,就是甲骨文那种,人影儿都不见,还说申请在家办公。

  

但凡有点出差,就是带着全家周游世界,其实就是蹭住宿,蹭差旅费。

  

你觉得吧,就这号的企业,在市场里,能有竞争力?

  

论薪资,薪资没有竞争力,彻底沦落为死工资,与市场完全脱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不与干一个样。

  

论能力,唯一能卖的就是一个外企的头衔,靠我们的政府给福利,给补贴,给优惠政策,还有一个就是市场知名度。要出货,全靠OEM。

  

在这种企业里呆久了,出去根本没人要。

  

所以很多人说混外企圈,其实本质上是因为离开这个圈根本没法混。外面的世界没人愿意养个光吃不干的。

  

一个行业里的,谁都知道,你是干啥的,你到底能干啥。

  

大头目们,被裁了,回头还能去甲方国企里混一混,说不定还能谋个非实权的领导,毕竟有往日的交情在,不看僧面,看以往的生意面。

  

剩下的,还是找个街口摆摊卖卤鸭去吧......

  

因为,人已经彻底废掉了。

  

当然,我知道有些外行的读者们会跟我较劲,毕竟裁员,这种词一听就会让很多人引起同情心。

  

但说实话,这些基层的员工们虽然薪水在我们行业里不高,因为外企整体利润不咋样。

  

但是和其它行业比,还是不低的。

  

这些企业裁员通常都是N+7,N+6,就是你工作年限的月份再加6、7个月的薪水补给你。

  

你说你啥也没干,一打十几年的酱油,一混十几年的日子,回头去卖卤鸭,还有人给你二十倍的月薪做路费,也就别不知足了。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当然我讲了这么多坏话,并不是这些员工不好,他们其实人都很好,也很优秀。

  

我自己也是名校出身,第一家企业也是纯美资。

  

就像很多人问到的那个我提及过很多次的南大全系第五名,当年做RA时的小伙伴,后来怎样了。

  

当年我们都面临同样的选择,我师父回美国思科总部,给了我offer,面对国内四倍的薪水,以及工作签和拿到绿卡的诱惑,我犹豫了一周,拒了。拒的理由当然不是情怀。

  

那哥们去了国内某家知名的外企,而我则以不到他7成的薪水,去了一家民企。

  

这个选择在当时肯定是错的,推迟三年看,都是错的。

  

但后来,直到我经济上可以退休了,我这哥们在那家外企里,连组长都还没混到。

  

很显然,他是个人才,他们公司里也有很多人才,如果你从起点来看。

  

但人,是需要环境的,再好的种子,没有土壤,它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就像当年黄埔的同学,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了不同的选择,后来有的风起云涌,有的成了阶下囚。

  

这不是人有啥不好,只是站错了队伍。

  

很多年后,我师父离开思科,回到国内,跟着某家民企干,师徒俩再聊起这个话题,十分唏嘘。

  

若是当年我听了他的安排,这会儿多半是北卡三角园区里一个还房贷的华裔码农,说不定也会像他一样一把年纪再回来重起炉灶。

  

人生就像坐电梯,其实大部分是环境导致的结局,而不是你自己。

  

电梯上去,你就上去,仅此而已。若是选错了,跟着个下降的电梯,你在里面翻跟头也没用。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

  

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

  

提到,思科,IBM,北电,贝尔,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甲骨文......,一个个我们那一代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随风逝去。

  

逝去就逝去吧,有人逝去,就有人崛起。

  

腾讯,阿里,华为,我们正在登上舞台,就像有人,正在离开舞台。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