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财经报网
餐饮收入增速跑赢零售业、休闲旅游旺季更旺、“夜间经济”展现城市活力和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消费作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的分量更足,其中服务消费的表现尤其抢眼。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1%,以餐饮娱乐、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养老保健、家政服务等产业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49.4%。专家表示,服务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比重不断上升,提质扩容的服务消费正在逐步引领“新消费时代”。
繁荣城市“夜间经济”
位于北京西单商圈的觅食森林商业广场成为了许多“85后”下班后的新去处。作为北京市重点打造的“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之一,该商场自开业以来,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之余来此享受美食、体验文化创意。
“年轻人逐渐成为了主流消费群体,夜间消费更适应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习惯与爱好。”觅食森林项目创始人刘雯雨表示,受益于接连出台的鼓励夜间经济的政策措施,商场夜间营业状况持续向好,暑期营业额增长约17%,晚间客流量日均达3000—4000人左右。
近年来,以聚焦都市年轻消费群体、打破消费行为时间限制为特点,以餐饮娱乐、文化创意、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服务产品为消费对象的“夜间经济”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有统计显示,60%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
为繁荣市场、拉动消费,我国很多城市都将“夜间经济”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例如,北京市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着力培育夜间经济新型消费业态。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王府井等重点商圈夜间餐饮服务消费同比增长达51.3%,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同比增长达15%以上。今年7月,北京市商务局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着力打造“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为了配合政府发展夜间经济的诉求,北京的许多商场、步行街纷纷延长营业时间。
除北京外,全国各大城市也纷纷着力打造夜间经济这一城市消费新动力。 2018年4月,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2018年11月,天津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2019年底前形成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2019年4月,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首批“24小时影院”应运而生、博物馆举办特展夜场等;2019年6月,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从10个方面共27条对济南发展夜间经济提出部署和要求。
“发展夜间经济最大的短板在于交通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公共交通运营结束较早,阻碍了人们夜间消费的步伐。”刘雯雨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在发展夜间公共交通、加大夜间经营补贴投入等方面出台一些实际政策,为过夜生活的人们创造更便捷、更有活力的消费空间。
旅游消费潜力巨大
记者近日在走访北京市热门旅游景区时发现,虽然炎热的暑期已走向尾声,但是人们外出旅游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大街小巷游人熙来攘往,各色景观前拍照“打卡”者络绎不绝。
来自上海的陈女士在送孩子上大学之余来到前门商业街,感受北京城的文化古韵。“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都很喜欢旅游,我们会利用双休日、长假进行短途旅行,此外还定期安排出境游玩,每年家庭在旅游上的花费约占总收入的5%左右。”陈女士表示,自己与周围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经常化的生活方式。
今年以来,随着旅游市场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和旅游产品多样性不断提高,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了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增长12.5%。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中最大的感受是景区门票价格偏贵,餐饮娱乐、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此外,现在老年群体成为旅游消费主力军,在旅游中难免会出现身体疾病的困扰,但是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尚未健全,难以保障他们的需求。”陈女士认为,虽然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体量很大,但是在服务水平方面要做到更加精细化、人性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居民百姓的旅游热情。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旅游消费潜力尚有较大的释放空间。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要求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文化和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营造优质服务消费环境
“服务消费数据走强的原因除了供给端质量提升之外,关键还在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表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年收入从400元左右提高到近3万元,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至28.4%,国内出现了三次代表性的消费升级现象:第一次是从温饱向轻工产品的转变,第二次是从“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向“新四件”(手机、电脑、汽车、房子)的转变,现在,我们正经历着消费偏好从商品转向服务的第三次转变。
如何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保持服务消费可持续增长?盘和林认为,第一,政府持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第二,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进一步为企业和居民减负,推动企业降低服务供给价格,增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第三,生产经营者要准确判断市场消费趋势变化,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价值,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此前在扩大消费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要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持续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培训、家政这些居民需求旺盛的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和市场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服务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