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欧科云链征文
1996年10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分行行长柯切拉柯塔(Kocherlakota)在内部发表了一篇名为《Money is Memory》的分享。他在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将货币理解为——对于过去交易的一种原始记忆形式(a primitive form of memory of past transactions)。
而在在公元前3000年的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人用泥块记录下生产生活的各种行为。当债务危机出现而引致战争之后,统治者会摧毁这些账簿,并将土地归还它的拥有者,以舒解危机。
十一年前,区块链于中本聪手中基于博弈论、密码学、分布式记账等理论而诞生,期间最成功的应用当属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时至今日,炒币热潮依旧充斥在各个社区。然而经历过币圈的摸爬滚打,我们不禁要问,区块链真的就用来发币吗?除了买估值,卖估值的金融博弈,是不是应该有更能触及生活的落地?
进入2020年,蚂蚁链发布,阿里巴巴高调宣布进军产业区块链,BSN启动开放联盟链,为公链在中国的合规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当身份认证变得触手可及,当人们生活不再承受虚假广告,当“酒香不怕巷子深”再次成为商家最好的宣传时,或许我们能感受到互利是重复博弈的最佳选择。那么再过10年,“区块链+”又能带来哪些创新?区块链最典型的不可修改信息能力以及点对点交易,又能给小微企业带来什么改变?我们通过假设以“区块链+网红餐店”为例尝试给出这一答案。
深巷中的客栈,靠的是多年经营积累下的口碑,如果服务不好、性价比不高,回头客减少,就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而在火车站、机场、旅游区则不然,因为地段与流量优势,更多的是选择吸引一次性消费。而更为复杂的情况是各大旅游城市的网红小吃街,因为老店口碑诞生的流量又吸引了大量逐利而生的店铺,新生的店面为了与老店竞争往往追求更加精美的装潢,而忽略了本身的服务尤其是餐饮店里饭菜的味道,给许多初来体验的观光游客造成不好的体验。
如今虽有美团,大众点评等App让用户看到更多人的选择与评价,但因其开放性的平台属性,很容易造成恶意刷单与虚假评价的行为。假定我们利用区块链身份不可篡改的功能,将商家与消费者定义为点对点交易行为,假设商家为0点,而消费者代表为A、B、C、D...等,利用数据分析很容易看出0点的回头客数量与频率。用客观的不易篡改的回头客数据取代主观的消费者评价,将最准确的老顾客行为信息带给初次来到此地的游客,最大程度上获取消费者满意度,同时刺激商家提升本家服务质量,实现热门景点,商家以及消费者三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曾说,当消费者无法分辨高品质商品和低品质商品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同样会离场,交易就会消失,市场崩溃。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记账的权利还给消费群体,每人都有记账的权力,从机制上保证了无可辩驳的共识,从市场上保障了每一分钱都流通到价值最大化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