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滴滴、满帮、BOSS直聘被网络安全审查,下一个会是谁?
2021-07-05 20:25

鞭牛士报道 7月5日,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公告称, 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停止新用户注册。

 

图片8.png 

 公开资料显示,运满满、货车帮是为货车司机提供拉货找货的货运物流平台,2017年,两家平台合并为满帮集团,并在今年6月22日成功登陆纽交所。而在线招聘平台BOSS直聘在今年6月11日登陆纳斯达克。

 

针对被网络安全审查一事,满帮集团回应称,将积极配合审查工作,一如既往地接受监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审查期间,将对于集团的网络安全进行全面梳理和排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BOSS直聘回应称,在有关部门的监督领导下,BOSS直聘一直坚决维护网络安全,全力保障各项数据安全,并将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意识与能力,切实履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高度重视并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全面排查和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满帮和BOSS直聘不是第一家被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司。7月2日晚,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6月30日晚,成立9年的滴滴刚在纽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达到800亿美元。针对被网络安全审查一事,滴滴回应称,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将在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面梳理和排查网络安全风险,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能力。

 

7月4日,网信办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网信办通报称,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blob.png 

 

安全审查查什么?

 

这次安全审查的重点在于“国家数据安全”,据新京报报道,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行为不断攀升,涉及金融、医疗卫生、交通、能源、工业控制等领域,影响范围广泛、程度严重。开展网络安全审查成为各国防范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的通用做法。

 

去年4月,国家网信办等12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安全的,应进行网络安全审查。该办法于2020年6月生效实施。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建立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目的是通过网络安全审查这一举措,及早发现并避免采购产品和服务给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行带来风险和危害,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维护国家安全。

 

网络安全审查重点评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

 

其中包括,产品和服务使用后带来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被非法控制、遭受干扰或破坏,以及重要数据被窃取、泄露、毁损的风险;产品和服务供应中断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业务连续性的危害;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开放性、透明性、来源的多样性,供应渠道的可靠性以及因为政治、外交、贸易等因素导致供应中断的风险;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遵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情况;其他可能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网络安全审查在45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会延长15个工作日。进入特别审查程序的审查项目,可能还需要45个工作日或者更长。根据《办法》要求,补充提供材料的时间不计入审查时限。

 

“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欢迎国外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的政策没有改变。”上述负责人称,网络安全审查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不是要限制或歧视国外产品和服务。

 

如果存在违反网络安全行为,滴滴、满帮集团、BOSS直聘将面临什么处罚?

 

《办法》规定,违反该规定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处理。具体而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使用未经安全审查或者安全审查未通过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处采购金额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