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前情,请戳链接:王峰十问曾鸣:不看好区块链短期发展,很难判断会颠覆BAT(上)
王峰第六问:我注意到教授最近写了很多文章,而且越写越深,学术氛围跃然笔尖,不是专业人士未必很快可以理解,我确实看得出您的用心思考和追问。比如,您最近撰写的“共识不等于信用”一文,就针对区块链行业里常常挂在嘴边的观点就提出了疑问。
您提到,Permissionless trust(很多科技界人士常用更简单的Trustless)是个非常误导的概念。记录的真实性仅仅只是“trust/信用”的最低要求。所以,区块链技术本身目前能实现的共识,在推动社会协同方面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巨大的创新。当然,这也是大家强调Token的原因所在。比特币的成功和矿工奖励机制的设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需要通过利益机制的设计,让大家愿意主动合作。但这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难题,和区块链的技术没有必然的关系?
那么,您可否进一步给我们以更通俗的例子科普一下您的观点?比如可以结合我们非常熟悉的淘宝、支付宝的业务场景吗?
曾鸣:我这篇文章写的的确有点偏偏学术,没有展开很多案例,可能大家感受不那么直接。但是在淘宝,我们实际上天天应对的就是信用建设的问题。干了十几年下来,对这个事情有多难,的确是有切身体会。淘宝,大家简单地讲,觉得这就是个在线市场,把人忽悠过来,足够的买家,足够多的卖家,这个事情就成了。但实际上最难的活都是在后面,大家看不到的信用的建设,比如说信息真实性的确认,有一个卖家说,他卖的是保洁的正规商品,你怎么去确认这件事情。
那么信息的确认呢,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相当大的优势。但是更难的其实是商业信誉的建设。其实虽然没有区块链的技术,但是淘宝其实从一开始他的评价体系,就是一个点对点的基于交易的直接评价体系。所以你其实是能够看到每一个卖家、买家对它的评价的,包括点评买家的基本信息。
这个信用体系建设花了很多年,但这个体系只要有商业利用价值,就一定有欺诈、误导等等。比如说有很多人可能没有经历过,但是在有段时间,在淘宝很猖獗的一种恶劣行为,叫职业差评师。就是有人装成买家,从卖家买了商品之后威胁卖家,如果你不把这个商品送给我,我就会给你打差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勒索。
但是如果这个卖家,不服从这个勒索,他可能就会得到一个差评,就影响他未来的销售。这对大部分善良的买家来说,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但是在淘宝有非常多的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就无论你用中心化的方式,还是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这样商业信用的问题,都是需要一点点克服的。当时在淘宝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设计了很多的机制,经过两年左右的实战和算法的演化,最后才基本上把差评师这个给打下去了。
很多这样的事情,是大家没有进入实际运营,都想不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另外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已经上线的区块链项目,可以买什么,除了比特币和很多token外,好像还不能做更多的事情。因为你只要牵扯到,比如说买卖任何一样东西,所有的关于信用的问题就出来了。
那件东西是不是真的所见是否是所得、价格可不可信、价格跟别人对比是不是有优势、谁先打钱、谁先付货、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方法去解决的话,什么样的机制是可以实际有效的,这个都是我讲的机制创新,需要一点一点地去尝试去积累的,不是凭空说这个事情代码一写,就能够工作的。
王峰第七问:最近人民日报刊发整版文章《抓住区块链这个机遇》《做数字经济领跑者》,在前几天一早就被刷屏。很多业界人士,非常期待政府能够尽快明确监管方向,迎接下一个技术产业的新浪潮,让中国在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后,迎来一个更伟大的新经济时代。如果让您这样有影响力的企业高层和知名学者来介绍区块链给政府高层,您会怎样做?
曾鸣: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因为其实不用我来介绍区块链,很多人可以比我做的好得多。而且政府内部其实也有足够多的专家,对于区块链的理解肯定也是到位的。但是真正的监管政策的出台,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
所以,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我觉得前面提到的,能不能尽快明确监管,这个本身可能就是有点错误的认知吧?或者我把话说的偏极端一点,大家可能不应该期待监管会很快就明确下来。换句话说,大家应该调整预期,来看下一步怎么做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其实是自律和沟通。用正面的行为来做示范效应,然后共同探讨监管的方向和具体的政策。
我举个例子,就是大家今天看支付宝可能觉得时间太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没啥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支付宝从2003年发布,到2011年中国关于第三方在线支付的法规出台,发第一张牌照,整整走了八年。可能今天大家已经不能理解,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个很难的事。
但是在这个整个过程中,从2003年开始。这一方面其实马云很理解这个事情的政策风险,当时他内部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承担了很大的这个风险。甚至说过如果需要承担责任的话,马云个人已经准备好去承担整个的风险。
但是他在接下来的做的过程中,支付宝是非常积极主动地和监管沟通的,当时定期给央行汇报就我们做的任何重要的事情。同时支付宝从很早开始就将所有的在途资金,托管在工商银行,嗯我不太确定是不是这一家银行。
我们所有的资金都是由托管行定期向监管部门汇报整个资金的状况的。所以当时虽然外面有很多的流言蜚语,说支付宝有这么大的在途资金,肯定是有滥用等等情况。但是因为监管从这个实际的操作角度,从第一天就就知道我们是完全透明的,而且整个过程中比正常的还要更加自律。所以有这样一个基础,我们才可以一起跟监管部门共同去探索这个全新业务的发展。所以最后等到了整个监管政策的明朗。
这不是阿里集团厉害,阿里集团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公司,没有任何影响力,只是你愿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如果你真的是发心就是为了这个事情长远的好,你认为这个事情对社会总体有价值、有意义,这时你自然会用最严格的方式去要求自己,去推动整个大环境的变化。
王峰第八问:您被视为中国最好的企业战略家,不仅有系统的理论功底,更在过去15年对阿里巴巴的几次关键跃升,都有深入参与和观察。今天,已成为湖畔大学教育长的您,想必可以静下心来对中国企业战略有更广谱式地研究。伟大的机会造就伟大的企业,我想问的问题是,在您看来,一家企业面对区块链这种看起来具有极大颠覆性,但同时也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机会,他们应该采取什么战略?你自己分析一个巨大的灰犀牛时的思维模型又是怎样的?
曾鸣:你这个题目让我得琢磨琢磨怎么回答。我觉得可能说的直接一点吧,在区块链目前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早期,我觉得还谈不上战略。这个时候活下来是硬道理,就要真的是跟着快速多变的环境尽快地往前跑,这个时候体感是很重要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严谨的战略。
但我个人觉得呢,这个阶段真正影响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组织未来能不能跑出来,最核心的因素是初心和愿景。也就是阿里讲了特别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就是你到底相不相信这个事情,你有多大的理想,你愿意为未来牺牲多大的短期利益。这些都很重要,或者说是最后决定输赢的本质的东西,有这些当然不一定赢,但是没有这些肯定走不远。
我是觉得,还是时势造英雄,是机会成就一个大企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算计不过天的,你在这个阶段太多的算计。可能跟多变的环境之间反而不匹配。
但是,你最后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要符合这个趋势。所以为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初心与愿景很重要,是因为你是在根本上契合了这个大事,你才能够坚持下来,顺着这个大势才能走到最后。所以我想表达的,其实不是猛冲猛打,而是坚持,永不放弃,坚持正确的东西。最后证明你坚持的东西和大势是一致的。有一点认命的味道在里面,但是也需要一个人的努力。
灰犀牛的这个问题,我不太记得他的完整的表述是怎么样的。但我理解灰犀牛的这个事情啊,这个概念其实不算新,虽然这个比喻很新,其实就是我们想的路径依赖。一个成功企业怎么走向衰落,核心的原因,都是因为路径依赖,都是因为过去的成功带来的相对的定式思维。所以应对灰犀牛有最重要的是要有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保持开放性。这也是为什么阿里相对比较强调自下而上的冲击,因为一线同学对于外部环境相对要敏感得多。
王峰第九问:您在最近一篇写区块链技术变革的文章中激情地写道,“今天,我们在做的是,在一个经济生态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就需要把信任共识写进程序,这是怎样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我们在设计自己的制度和命运!”为什么您认为区块链在“设计”人类社会历史上靠共同演化出来的经济制度方面的挑战,也将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技术理想主义的区块链,直接面对的是人性。我们会遭遇怎样的挑战?您认为,青年人在迎接区块链产业新时代,应该有怎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曾鸣:大家可能会觉得我前面讲的是不是不够积极,对区块链的一些判断分析,在短期似乎并不是那么乐观。我觉得这个这样一个冷静的思考,跟对区块链长期的认可是不矛盾的。
我想在目前区块链的讨论中,像外面拔高到这个程度的可能也很少有。但是正是因为我觉得,它的确是在试图设计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这事情一方面是了不起,提供了一个以前没有的工具。但是另外一方面它的难度的确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们在淘宝碰到过很多这样的制度设计的挑战,就比如说纠纷的处理,到底谁说了算,那么我们尝试过类似陪审团这样的机制,后来取得很大的成功。
但这中间,每一次在讨论这个机制当中,都会发现它牵扯到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多的。背后对于理论的要求也很高,现在经济学也好、社会学也好,很多的研究其实本身也不够支撑这些最前沿的实践。当然也包括很多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可能对于这方面本来的基础知识也了解不够,这也会是个挑战。
所以我在这段时间里面,发现制度设计、制度演进、机制设计这些方面,可能是现在区块链讨论中相对比较少的一部分。所以也是试图帮助大家补上这一块的一些想法,可以帮助大家在创业当中,有一个更根本和更全面的一个思考。
另外一点,这个倒真是灰犀牛了,就大家讲这个区块链的泡沫一定会来,一定会破灭啊,这个是肯定会有调整的,无非是什么时候来,甚至那个寒冬会多长,都很难实现预料。但是这个事情基本上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所以重要的不是在狂欢的时候能够能够跑得多快,更多地是在低谷的时候你坚持住。其实马云有句话是讲得很精彩:他一直很强调阿里人必须是非常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一方面有理想才能走得远,但是另外一方面你也必须非常非常的现实,真正面对当下的挑战,你才能够活得下来。所以啊,这次可能在区块链这一轮创业中也同样是适合长跑的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就是非常现实的理想主义精神。这两个看起来矛盾,但是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数字。对于在大创新时代,走过高潮和低谷都非常重要。
另外我补充一点啊,从宏观上讲一个大的技术变革和商业变革的时候,一定会有泡沫。因为大家这个时候都是对未来的想象,重赏之下才有勇夫。才愿意有更多的人去冒着高风险尝试对未来特别有意义、但是又很难的挑战。
所以泡沫几乎是一个大的变革早期必然的一个现象。但是我觉得在宏观上认可泡沫几乎无可避免,跟在微观上你是不是在这个泡沫当中推波助澜,或者你自己在这个泡沫当中能不能够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自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所以这也是回答我前面讲的,真正能够让你在这样的大变革当中走的远的,真的是初心、愿景和坚持。
当然这话可能有人觉得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现实的诱惑,可能非常非常得大,动不动就是融个一亿美金、几亿美金,这样的事情就算谁听了可能也扛不住。所以啊,谈理想很容易啊,真正难的是能不能够挡得住诱惑啊,耐得住寂寞。这回到我们最初的这个讨论,就是你的理想有多大,你的愿景有多大,这个世界很公平,你拿到了短期利益,就很难拿到长期利益。你要想拿到长期利益,你就必须放弃一些短期的利益。
所以我觉得对于真正相信比特币的人来说,特别是年轻一些的,没有经历过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这批人来说,更多地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的初心,相信自己对未来的判断,然后更多的去学习,快速地提升自己,可能才能够走过未来的五年、十年。
第十问:
王峰:您认为中本聪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鸣:我认为中本聪非常了不起,是个天才,真正开创了一个时代。
王峰:您买过比特币吗?(多少,何时)
曾鸣:那我也不在这了。不多不少,不早不晚
王峰:您投资过区块链项目吗?
曾鸣:我没有投资过区块链项目。有两个核心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自己认为,投资本身是件非常专业的事情,我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做投资。所以不仅仅是区块链,我基本上没有做过其他项目的投资。
王峰:真的没有吗?
曾鸣:第二个呢,我觉得区块链项目,现在的投资特别像早期的风险投资,也是需要有特别的技能和风格。我个人的风格属于常考型的。早期的项目啊特别不合适我。所以我个人目前没有投任何区块链的项目。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对区块链的项目不看好。
王峰:您跟马云这么熟,你们私下讨论过区块链吗?他怎么看?
曾鸣:当然聊过,区块链的研究会继续。马总怎么看,等他自己说吧,一定比我讲要精彩的多!
群员:马云爸爸买币吗?
曾鸣:回答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