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一条2分47秒的广告片,刷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按道理,一条发布在某汽车品牌官方视频号的内容,大概率是汽车广告......怎么可能几万的点击?
截止发稿,点赞数还在增长。
视频以“今年,是中国一汽成立的第70年”开头,历数从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辆“桑塔纳”问世,到新能源车时代的先驱者们——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极氪(吉利在2021年成立的新能源品牌)等中国造车势力的创业史,在结尾致敬所有的民族品牌,用最为煽情的一句结尾,“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中国汽车产业,是率先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品牌”的行业之一。
据中汽协日前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对照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同期日本汽车出口量为202万辆,同比增长17%。这意味着,中国首夺半年度的全球汽车出口冠军。
众多中国本土造车力量们凭借多年“走进去”、“走上去”的努力,汽车出口金额亦在提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整车出口金额464.2亿美元。
“中国造的车”,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张名片了。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也讲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尽显老大哥风范,将所有中国造车人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中国必将诞生世界级汽车品牌”。
回望比亚迪 20 年造车历程,曾经直面过太多的质疑和嘲笑。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在这条无人走过的道路上,“比亚迪可以,新能源车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成立于1994年的比亚迪,最初专注于电池行业,员工仅20人。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进入汽车行业。王传福回忆,刚转到汽车行业第一天,比亚迪股价立竿见影地暴跌20%,狠狠地泼了一瓢冷水。
2004年,比亚迪首次将 3 款新能源概念车带上北京车展时,行业内甚至还没有“新能源汽车”这一专有词汇。四年后,比亚迪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F3DM。遗憾的是,这款车型并没有为比亚迪带来销量增长,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亚迪的混动车都被业界认为,“是不是来的太早了”?
2018年,比亚迪DM技术发展至第三代,但其年销量仅维持在52万辆。摩根士丹利在当年下调比亚迪的评级为“减持”。
时间来到五年前,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燃油车仍处于增量市场,而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到5%,比亚迪主推的插电混动市场更是不被业内认可。
王传福回顾,在过往20年中,有三分之四的时间是在做产业“破冰”和生存挑战,历经数个至暗时刻。
“插电混动市场份额小,技术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突破,这条路线当时被诸多汽车公司放弃,比亚迪内部对此也有争议,但我还是拍板,要继续走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即使走错了也认了。”
选择了这场豪赌的比亚迪,在最艰难的时候,仍在坚持技术研发投入。过去的12年中,比亚迪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2017年到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净利润大幅下滑,但即使在最艰难的2019年,只有19亿元净利润的比亚迪,全年研发投入仍达到84亿元。
“许多人在笑我们,这是在烧钱,但是我们深知,要把车做好,要发展新能源,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最终的结局,比亚迪熬过了黑暗,赌赢了,中国的新能源车主们也都见证了——2021年5月,比亚迪完成中国首个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历时13年。至今,第500万辆新能源车已下线。
他还提出,这不仅仅是比亚迪的故事,更是中国造车人们艰难奋斗史的缩影。
汽车品牌之间的内卷化竞争,早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互黑”与“撕逼”在品牌营销战中并不少见。然而比亚迪竟然把一众竞争品牌的Logo打在了王传福致辞的现场,让业界为之叹服。
可以看到,比亚迪与王传福一直以来的姿态,早已不仅仅是代表一家中国汽车企业和一位上市公司老板了,而是带着责任感深切关注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8月9日的发布会上,王传福也发出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60%,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