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牛士 8月10日消息,比亚迪昨日晚间在深圳总部召开发布会,官宣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成为国内也是全球首个达成这一成就的汽车企业,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发布会现场哽咽落泪,比亚迪官方视频更是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好巧不巧,第500万辆车主是罗振宇
比亚迪公布第500万辆下线车型为比亚迪旗下品牌腾势N7,以及第500万辆车主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
罗振宇上台发表演讲表达自己的喜悦的同时,表示自己不仅是比亚迪的消费者,还是投资者和收藏者。
罗振宇借此官宣百天后《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希望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能给予些有关比亚迪方面的演讲内容。
王传福表示,要讲就不能只讲比亚迪,要讲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要讲消费者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体系,要大讲特讲。
随后,罗振宇与王传福进行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交付仪式,并与比亚迪的高层干部进行合影留念,共同见证比亚迪这一历史时刻。
虽然看起来第500万辆新能源的主人有些刻意安排的意味,但网络名人罗振宇的出席和加持,使得这个500万时刻更让人记忆深刻,也更具有传播看点。
官方视频引发网友大赞大格局,王兴也热泪盈眶
在比亚迪官方发布的近3分钟视频中,比亚迪一反常态,摒弃传统只宣传自家产品的做法,而是将比亚迪融入到了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数十年发展史中,并同时提到了蔚来,理想和小鹏等多家竞争对手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贡献,被网友评价为「大格局」,有网友表示这是一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大片。
在发布会现场,比亚迪也是将各大竞争对手的产品也摆放到了现场,这也让参会的媒体人一度蒙圈,比亚迪的发布会怎么有竞品的展位,但看过比亚迪官方视频和王传福演讲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格局」。
在比亚迪有限公司园区广场内,展示了除比亚迪外,小鹏、理想、广汽等众多国产汽车品牌的招牌车型。比亚迪表示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这样的做法无疑让内卷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耳目一新,官宣视频更是在朋友圈引爆,赞比亚迪格局打开,而美团网CEO和理想汽车的投资人王兴也在朋友圈转发了此视频,点赞比亚迪。
美团网CEO王兴在朋友圈转发了视频,称比亚迪轻而易举就让其热泪盈眶,赞比亚迪,赞中国汽车。
王兴和美团网曾经在理想汽车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出手投资,理想起死回生,现在市值已超过400亿美金,成为新能源新势力造车品牌中的佼佼者,如今为比亚迪点赞,也凸显了双方的格局和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惺惺相惜。
王传福哽咽落泪:从差点放弃到新里程碑
王传福在发布会现场回忆了比亚迪过往二十年发展的重要时刻。
1、比亚迪第一辆新能源汽车F3DM在2008年12月下线;
2、搭载第二代DM混动技术的秦在2013年亮相;
3、搭载第三代DM混动技术的全新一代唐在2018年亮相;
4、搭载刀片电池的汉在2020年7月上市。
王传福在活动现场哽咽落泪,和现场观众回忆了当年经历的种种质疑和磨难,数度哽咽。
“从2017年到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滑,尤其是到2019年,净利润只有16亿。但是在研发上,那一年比亚迪还是咬紧牙关投了84亿。”
这是比亚迪的举办的第三个百万时刻。
2008年,比亚迪第一辆新能源汽车F3DM在深圳上市;
2021年5月19日,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2022年11月16日,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023年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从1到100万辆,比亚迪花了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比亚迪花了18个月,而从300万辆到500辆,比亚迪只花了9个月。
虽然这场发布会是比亚迪为庆祝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举办,但王传福并没有只谈比亚迪,而是多次强调中国汽车,将比亚迪置身于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份子,将这场活动作为一次中国汽车的加速超越,凸显了比亚迪的开阔眼界和巨大格局。
王传福活动现场演讲文字实录
欢迎嘉宾、媒体朋友、观众朋友,我是比亚迪王传福。
刚才看了这支海阔天空的视频,唤起了不少的回忆,其实这首歌也是比亚迪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今年是比亚迪造车的第 20 年,2003 年,我们带着新能源的梦想进入到汽车行业,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做汽车?各种质疑或嘲笑破面而来,在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比亚迪的股价就跌了 20%,资本市场给我们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在 2004 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我们首次展出了三款新能源汽车,而全场其他的展台全是燃油车,那时候根本没人相信新能源汽车有未来,甚至连新能源汽车这个词都还没有出现,大家看不懂,也看不上,更看不起。
所有人都在质疑比亚迪做电动汽车到底行不行?迎着这些质疑或嘲笑,我们没有放弃,坚定的走这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中国人在许多行业都是惊艳了世界,在汽车行业我们为什么不行?
王传福现场讲述比亚迪混动技术发展历史
比亚迪就想做一道证明期,证明什么呢?证明比亚迪可以,新能源车可以,中国汽车可以,我们靠什么来证明?我觉得核心还是在研发,在技术上,比亚迪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技术创新,早在 2002 年,我们就在动力电池技术上大量的投入,2003 年开始了混动技术的研发,在技术研发上,我们累计投入了上千亿的资金。
2019 年,比亚迪至暗时刻
在最近的 12 年,比亚迪有 11 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还是净利润的 3- 4 倍。我很清楚的记得,在 2017 年到 2019 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滑,尤其是到 2019 年,净利润只有 16 个亿。但是在研发上,那一年我们还是咬紧牙关投了 84 个亿。
许多人在笑,我们这是在烧钱,但我们深知要把车做好,要想发展新能源,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技术的研发是科研制定至强的新长征,在这条长征路上,我们没有犹豫,一直把技术研发作为我们坚定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早在 2002 年,我们从认准磷酸铁锂的这一条技术路线,就开始了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和应用。18 年来,我们从未放弃过这一条技术路线,一直寻找新的突破口,坚持研发,才有了 2020 年的刀片电池的推出。磷酸铁锂电池不但突破了续航里程的瓶颈,还解决了困扰新能源研发发展中的电池的安全问题。这是因为刀片电池才重新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大家也知道,在插电混动基础上,我们也做得最长,也做得最久,这一路上也有不少的弯路和插路。
2008 年,我们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的混合动力车 F3 DM,搭载了全球首创的 DM 混动技术,也是双电机架构,后续又推出了 DM 2.0。2018 年 DM 技术发展到第三代的时候,真的差点就走不下去了,当时中国新能源车这个市场插电混动的份额很小,技术本身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突破,也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比亚迪在 2019 年之前销量一直没有更大起色
那时候很多车企陆续放弃了插电混动的研发,我们内部也有好多人提出来,要不就放弃,但我还是拍板要继续做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即使做错了,我也认。可以说所有可行的路线我们都试了一遍。
直到 2020 年,比亚迪在插混专用发动机、 EHS 电混系统、插混专用刀片电池三大核心技术迎来了突破和应用。我们把第一代 DM 的双链接架构,和突破的三大核心技术结合在一起,研发出了 DM-i 超级混动技术,在此之后,插混市场迎来了转机,因为有巨大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插混技术的研发,插电混动从非主流成为现代的主流。不管是技术路线的选择,还是研发费用的投入,在技术研发这一条长征路上,我们一直在坚持。
曾经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更怕对不起所有的员工,和一直支持我们的朋友。
谈到新能源车不易,王传福一度哽咽
截止到 2019 年底,比亚迪累计推出了 20 个车型,176 款不同型号的新能源车型。但遗憾的是,从 2010 年到 2019 年这四年期间,市场上看不到我们大的进展,一直原地踏步,停滞不起来。2019 年是比亚迪最艰难的一年,当时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背后的辛酸不易,只有我们自己更清楚。
这一条路实际上很难走,我们仍然坚持走了二十年。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输赢。
许多中国品牌都和比亚迪一样,也有不被认可、不被看好的经历。
2008 年是中国汽车行业失意的一年,产销规模未能如愿以偿达到千万,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更是下跌到 28%。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只是一个配角。
我印象很深刻,2014 年的时候,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在连续下滑,遭遇了史上最严苛的 12 连降。我们的产品不被认可,技术不被认可,服务也不被认可,许多中国品牌命悬一线。艰难的时刻我们都共同经历过,困难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想破、放弃,坚信属于中国品牌的时代比较到来,这不是终于迎来了春天。
新能源车改变了中国,给了中国汽车一个换道超车的可能,中国品牌开始成为主角。
新能源为中国汽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加速,从第一辆就用汽车到第 1000 万辆,中国用了 14 年。从 1000 万辆到第 2000 万辆,不到一年半。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早的参与者,我们有幸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迎来了这几年的高速。
为了这几年,我们准备了 20 年,我们的研发团队从成立之初的二三十个人增长了 2000 多倍。今年又有上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加入比亚迪,其中 81% 的从事研发工作,比亚迪现在已经有研发人员 9 万多人,拥有 11 大研究院。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比亚迪会递交 19 项专利申请,获得 15 项专利授权。这为我们的技术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因为这 20 年的技术积累,才有了今天的厚积薄发。今天,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企业,这是属于比亚迪的高光时刻,也是属于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
在此,我衷心的感谢 500 万台新能源用户的信赖,是你们的选择成就了今天的比亚迪。感谢政府和媒体的大力支持,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通力协作,60 万名比亚迪员工的辛勤付出,还要感谢同行携手向前,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中国品牌在产品、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提升,像一汽东风、上汽奇瑞、广汽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服务体验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新能源,让中国成为汽车强国
中国品牌的研发的汽车不仅性能更好、配置更高、科技感更强,而且在外观或内饰的设计上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同时,中国品牌在品质服务上全面提升,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中国品牌。只是因为所有中国品牌的共同努力,中国消费者才能以最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过去,中国汽车受益于全球化的浪潮,深度参与其中,实现了产销规模的领先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在燃油车技术上,我们一直在跟随、在追赶。中国品牌没有领先的技术,也没有成为市场的主导,无法成为汽车强国。如今,新能源车的加速变革正推动中国汽车从追赶走向超越,改写大而不强的历史。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 9 年的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创造了许多业界袭击中国汽车人用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证明了新能源汽车可以,中国汽车可以。燃油车时代,汽车强国主导了汽车产业格局,正在成为历史。
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在产业规模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过 60% 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 70%,全球有超过 60% 的 63% 的动力电池有中国供应。有了这一些,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如今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强国。
新能源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从 2005 年到 201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了 10 年市场渗透率才突破了 1%。从 2016 年到 2019 年,三年多的时间,渗透率提到了 5%。从 2020 年起,中国新能源的渗透率连续两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到今年的上半年,新能源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32. 4%。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估计到 2025 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增长到 60% 以上。
中国仍缺乏一个世界级汽车品牌,但是中国品牌已经崛起
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浪潮中,中国品牌大有可为。
去年,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了 50%,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跨越。中国品牌用了不到 3 年的时间,创造了过去十几年都无法实现的奇迹。在新能源与中国品牌的驱举起的双轮驱动下,我们预计三年内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将提升到 70%,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 20% 的份额的增加。400 万辆市场的增量属于我们所有的中国品牌。
不仅如此,中国品牌也正在以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去年,中国以 340 万辆汽车出口,首次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 214 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与此同时,像上汽、奇瑞、长安、长城、吉利、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出海过程中都取得了靓丽的成绩,向世界递出了中国制造的亮闪亮的名片。在这里,也请大家为所有的中国品牌致予最热烈的掌声。
中国还差一个世界品牌
拥有世界级品牌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个汽车强管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性的品牌,美国有通用、福特斯拉,德国有大众奔驰、宝马,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也有自己世界级的品牌,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世界级的品牌。
过去,中国汽车一直在苦苦追赶,这么庞大的汽车市场,却没有一个中国自己的世界级的品牌。但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强国,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汽车产业不再被卡脖子。
客观上,我们有创造世界级品牌的基础和实力,而主观上,我们也有打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情感的需求。70 年的造车历史,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输赢。
这 70 年里面有迷茫,有不甘,也有希望,更有感动。中国汽车注重了太多的个人的情感和期待,14 亿中国人在情感上需要中国自己的世界的汽车品牌。我相信属于中国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汽车必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品牌,我们都有机会成为利润真正的世界级的品牌。
世界汽车工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引进中国汽车的全新历史正在我们手中书写,让我们同心协力,以中国汽车这个名字,打破旧的格局,走向更辽阔的天地,成就世界的品牌,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变革注入中国汽车的全新力量。
我们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谢谢。
*鸣谢极客公园文字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