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车企都非常困扰,许多原来已经预热了很久的新车扎堆上市,却因为小米汽车的突然官宣而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小米汽车转发了这则长文,并表示:“1000天,不负等待。”
1 定价,难以回避的话题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雷军的长文背后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此次发布会主要内容在技术,明确不会展示产品,网友们讨论最多的定价在此次发布会上大概率也不会透露。 然而众所周知,小米汽车自2021年3月正式立项开始就受到了业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消费者们最关注的其实就是定位,许多网友都认为小米进入汽车市场,应该延续其在手机市场的逻辑,主打“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因此对小米汽车对定价颇为关注,最早甚至还有“9.99万交个朋友”的说法。 最近,网络上关于小米SU7定价的讨论也越演越烈,从15.99万到18.99万不等,网友似乎已经固执地认为这款车型的定价一定会在20万以内。 我想,了解这款车型定位的业内人士也表示,这种期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根据11月工信部公示的信息,小米汽车已经申报了两个版本车型,车身尺寸为4997/1963/1455mm,轴距达到3000mm,定位于目前竞争最激烈的“523中大型纯电车”市场。 在这个市场内,有近期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极氪007、星途星纪元ES、智界S7、阿维塔12、银河E8等车型,也有已经在市场站稳脚跟的比亚迪汉 EV,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可以说是群狼环伺。 而种种信息透露,小米SU7有着不输给同级别车型的强大产品力。 首先是工信部的信息,小米SU7单电机后驱版车型将搭载73.6kWh的弗迪磷酸铁锂电池,续航为628km(20寸轮毂)或668km(19寸轮毂);双电机四驱版车型则将搭载101kWh的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续航为800km(19寸轮毂)或750km(20寸轮毂),还将提供包括侧面翼子板字标、ETC、外后视镜、天幕玻璃、激光雷达等选装项目。 然后是设计,小米SU7的设计由宝马iX的设计师李田原操刀,无论是工信部的公示图还是网友拍摄的无伪装实图,都有保时捷 Taycan的神韵,虽然是调侃, 但也侧面说明了对其设计的认可。 很多网友甚至笑言——不是保时捷买不起,而是小米汽车更有性价比。 再然后是生态和智能驾驶,关于这两项内容目前还没有官方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此前的信息来发现—— 车机生态方面,今年10月,小米宣布“澎湃 OS”打通了人车家生态,这意味着通过跨场景、跨生态软件底层的打通,小米汽车已经拿到了“跨终端跨场景体验”的底牌,能够直接挑战华为“X界”系车型、吉利Flyme AUTO车型在互联生态领域的地位。 智能驾驶方面,小米在2021年全资收购自动驾驶公司DeepMotion Tech Limited(深动科技),后者在高精定位、高精地图和3D场景重建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布局。今年8月11日,小米正式对外公布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采用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根据新车激光雷达顶配可以推测,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应该接近 L3 级。 拥有如此配置的车型,如果定价在20万以内,加上小米的招牌,很难不成为爆款。 当然,一旦这样定价,也意味着要舍弃利润,并同时做好品牌溢价能力降低的准备,毕竟首款产品的定位将直接觉得定位用户对这个品牌以及后续产品的预期。 而雷军对定价也很犹豫,他在接受《面对面》采访时表示,“对小米的首款车型肯定有预期,特别担心一上来不火,大家都不买;更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来买,这一等要等一两年,肯定会被骂惨了。”
2 热度,让所有车企羡慕的天赋 抛开产品和定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此前理想、蔚来、问界等新势力也都善于营销,懂得利用舆论借势,但能够做到像小米这样产品始终未亮相、从立项至今累计1000天依然能够保持在舆论头部、并且一公开发声就一呼百应的品牌可以说是目前汽车行业的独一份儿。 自带流量,是很多车企都羡慕的天赋,而小米汽车之所以自带流量,一方面是因为其创始人的威信,另一方面是因为小米集团13年的积淀和口碑,以及保持“神秘感”的营销手段。 雷军的创业经历几乎已经是街知巷闻,无论是一手创办小米集团,涉猎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及其他领域,将小米手机打造成全球手机行业Top3,还是先后投资虎牙直播、拉卡拉、乐讯科技、UC浏览器、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诸多企业,成为业内鼎鼎有名的天使投资人,都让他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偶像。 就在上月底,武汉大学校庆,雷军还以个人名义为母校捐赠了13亿人民币,这笔捐赠完全出自雷军个人,创造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最大额的捐赠记录,雷军一度还被网友称为“别人家的学长”,塑造了一个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形象,这会成为品牌最好的名片。 就技术和市场眼光而言,小米手机的成绩,已经为小米汽车做足铺垫,针并宣称投入了超过100亿元和3400名工程师,将技术和产品力拉满。 营销更一直是小米的强项,从手机到汽车,小米几乎已经实时把控了舆论的动向,从官宣造车到设计图泄漏、从工信部公示到雷军亲自发布,小米汽车虽然被保密地严丝合缝,但其动向却从未消失在网友的视野。 在频繁被“泄密”到被质疑“自导自演”的情况下,小米汽车又用堪称“大义灭亲”的打击力度自证了清白——先是状告了泄密合作供应商,后又开除三位泄密的在职员工,并让泄密媒体发布道歉声明。 外界很难判断其中的真伪,但可以肯定的是,尽管每一次都是“意外泄密”,但这种神秘感确实为小米营造出引人探究的欲望,而且官方诚恳的态度,也为小米博取了很好的路人缘。 当然,虽然小米已经得到了远超同行的关注,但能否真正创业成功,其实也还是未知数:一方面要看产品和定价能否得到用户真正的认可;另一方面,华为在车机生态领域已经先声夺人,小米后续如何创新生态体验,并将其落地到车型上,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