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看到上面这张网图还是有点惊讶,全球十大反垄断罚款不是平均分布的。按企业来算,有八次是罚美国企业,剩下一次是欧洲企业,一次是中国企业。所以明摆着,科技权力是在美国企业手里的,欧洲和中国企业还不是对手。
按地区来算,有八次都在欧洲,两次在中国,没有一次在美国。也是明摆着,反垄断的主流是欧盟罚美国企业,相当于说欧盟没法直接跟美国干,罚款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我的地盘你还是收敛一点。而各国监管本国企业是两次,一次是欧盟罚戴姆勒,一次是我们罚阿里。
就想起另外一件事。人工智能之父,神经网络的奠基人辛顿,这个人前一段从谷歌辞职后就公开警告,人工智能太可怕,他为毕生所做感到恐惧。但有意思的是,几个月前有一个请愿要暂停人工智能研究六个月,一千多名人签名,可这个辛顿没签,理由是,“那不可行,因为社会的运作方式,也因为国家间的竞争,比如中国就不会暂停。”
辛顿是个科学家却不是书呆子,他知道科技还是为国家竞争服务的。这也是扎克伯格在国会听证会上反复暗示的,我不做,太平洋对面也会做,不要妨碍我们竞争。所以在科技巨头的大本营美国,他们开了很多罚单,但数额都比较小。虽然美国历史上拆分过标准石油和电话电报公司,但在信息革命里这一波里并没有拆分IBM和微软。
现在美国自然形成的几个人工智能联盟。微软加OpenAI,谷歌加deep mind,Meta加MetaAI,亚马逊加Anthropic,还有马斯克的特斯拉和推特加X AI。每个阵营都离不开巨头,因为巨头从巨大的民用市场里赚到钱,才可以绵绵不绝的投入研发,训练大模型的芯片和电费太贵。
科技跟市场这一对飞轮要转起来成一个永动机,巨头是枢纽。美苏争霸的教训是,苏联的天量研发没法转换成消费品,越投资越亏,纸面投入大,最终都是负担。美国却是科研和市场紧密关联。
所以对科技巨头的态度不能一边倒,反垄断和支持发展不矛盾,父母教训儿女也是为了他好。樊纲前一段在一个会上说,只要监管到位,合规了,就要鼓励科技企业做强做大,到国际上竞争。
可这个态度在一些群众那里还是很难理解,他们觉得“坏人”一定要打倒才好,墙倒众人推不是应该的吗,B站里不少“资本家挂路灯”的弹幕,看着让人担心。
转变观念其实是最难的。做媒体的人对群众心理相当了解,因为吃的就是这碗饭,这个东西像大海一样深,也一样汹涌。
2004年我进了《中国企业家》,这本杂志是当时商业媒体的少林武当,我们能见到柳传志、王石、张瑞敏、李东生,也能见到新生代的陈天桥、马云、马化腾。记得第一次被大名鼎鼎的社领导接见,他用两分钟高屋建瓴的给我传授了媒体的“立身之本”,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媒体跟所报道的大企业比起来就是小萝卜头,媒体一年收入几千万,几十号人,巨头上百亿,几万人,你不可能理解人家,也不可能平起平坐。但媒体是秤,用巨头秤巨头。对体量大的,你就拿速度快的跟他比。对速度快的,你就拿科技含金量高的跟他比。就怕货比货,一比总可以在某些尺度上拿捏住巨头。
是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企业跟婴儿一样,自己就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所以都不能拿来在某一个角度上对比,一比就是无视生命,就是盲人摸象。
但之所以媒体靠这个活,是因为根子上要满足群众的心理需求,他们好这口,媒体狐假虎威而已。人面对一个庞然大物,自然有不安全感,所以有意无意的需要一个更强的东西去平衡它,最好压倒他,拿张飞打岳飞,再拿蜘蛛侠打张飞,然后跟着踩两脚。人喜欢狐假虎威。
这两天看见几个京东的朋友都在转一条消息,法院判阿里因为二选一向京东赔10亿。
我问这个事情很重要吗。他们说当然重要。但我跟他们说,这个事对反垄断很重要,对公平很重要,但对一家想要打败淘宝和拼多多的企业不是最重要。
拼多多甚至还没资格被二选一,因为品牌一开始自己都不愿意给他供货,不愿意混在地摊货中间,不愿意价格体系被打乱。但拼多多从线下经销商手里拿货,自己补贴来卖,硬把口子撕开,最后品牌商怂了,都去拼多多建旗舰店。这里已经是一个战场,承认这个现实,与其让别人占领还不如我来占领。
你看,不管有没有二选一都阻止不了拼多多。
但反过来也一样。苏宁曾经告京东二选一,今天苏宁在哪里。天天快递曾经告京东不正当竞争,现在天天快递在哪里。神州电脑董事长亲自炮轰“京东五大酷刑”,今天他在哪里。
这个时候回味一下社领导当年的高见。当强者被摁倒,人会开心,会自我暗示,我的弱小不是我的原因,是强者踩我的原因,但这种幻觉会让弱者更弱。
阿里从2020年12月的最高点,30倍市盈率,8200亿美金,跌到现在10倍市盈率,不到2000亿美金,被《巴伦》周刊评为2024最便宜的科技股之一。阿里不是忽然变成弱鸡,阿里一直是那个阿里,这三年是经历了一场心理实验,在那之前做啥人都崇拜,在那之后做啥人都鄙视。
阿里之前做中台,人觉得这实在是妙棋,让前方足够灵活,而现在人觉得那实在太蠢了,损害前方的灵活。
之前说阿里有互联网里最强的战略布局,一代接一代,现在说阿里过度多元化,大本营反而没守住。
之前说论组织能力华为第一阿里第二,换岗制度能消灭山头,现在说阿里一刀切的文化对多元业务有害。
之前说淘天体系实现了买家卖家的平衡,现在说淘天败就败在没有一边倒的支持买家,没有把卖家当成耗材。
一个一直考80分的人,因为新出现了一个90分,这个80分在人眼里就不再是80分而是0分。这种一边倒的态度让我们眼睛模糊看不清。
京东告阿里,阿里也被收拾了,但从整体看京东同样应该感谢阿里。
先有蚂蚁金服再有京东金融,蚂蚁中止上市然后京东数科也中止上市。先有阿里云后有京东云,先有阿里健康后有京东健康。除了自建物流搬箱子,京东一直摸着阿里过河,学生的骨架长在老师的影子里。
阿里作为曾经中国互联网的两强之一,是不是对得起这个位置。
支付宝打通了资金流,建立了信任,是中国电商的基础设施,微信支付今天再牛也磨不掉这个历史。阿里云是最早做的,现在亚太第一。钉钉是今天在微信/QQ之外最大的社交网络。盒马是一个新物种。速卖通是第一个电商出海的模式。高德是中国唯二的移动地图基础设施。饿了么是中国唯二的城市点对点物流系统。
这两年最热是拼多多,媒体不厌其烦在“拼多多秘诀”上薅羊毛,迟早把拼多多薅秃了。无数文章讨论怎么做低价,低价又怎么征服所有人,但我怀疑,先不说其他人,就算淘宝和京东也很难从这些表面里学到真东西。
真以为“仅退款”一学就灵吗?那只是一个出口,底下那个精密系统你不可能全抄过来。如果你的大本营本来就是要省时间的人,那“仅退款”不但毫无价值还是一个灾难,我居然会在这里买到可以“仅退款”的东西,你不再值得信任。这可能是对高净值老用户的一场屠杀。
学今天的拼多多,跟十年前学马云的战略,五年前学张勇的中台一样,可能最终都一地鸡毛。时机不同,个人体质也不同。字节和多多都是移动互联网起来的,都是全球电商的搅局者,可一个用OKR管公司,一个用EXCEL,一个是context not control,一个是control not context。
干掉方便面的是美团外卖。遏制黑摩的是共享单车。让搜索紧张的是推荐,让推荐紧张的是ChatGPT。让机票跌成白菜价的是高铁。打败佳能的是iPhone。让小偷失业的不是电子眼而是手机支付。摁住拼多多的不会是另一个“仅退款”。
在商业的洪流里,你从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在人性的洪流里,我们从来都在同一条河流,甚至一直都没动过窝。
所以这两年令我领悟最多的倒是阿里,墙倒众人推,兵败如山倒,给自己刮骨疗伤一刀接一刀,但行业就是不买账,觉得你总是病急乱投医,就是一个惨字。这些连环踩踏背后就是一堂人生课,“人心如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