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腕儿联合鞭牛士报道,3月11日消息,今天21世纪商业评论撰写的文章《北京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引发了热议,但从行业角度看,文章里面存在多处错误信息和误导信息,新腕儿和鞭牛士本着传达相对准确的行业信息的原则,将文章里面一些有争议或错误的信息进行标注和说明,供行业内外参考。
2月23日,新腕儿已经撰写过一篇文章《辟谣帖!咪蒙两部剧收入过亿?《八零后妈》消耗破8亿?》,针对一些错误信息或有误导嫌疑的信息进行了说明。
针对本次《北京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文章,我们认为有如下内容值得商榷。
1、首先是标题有误导嫌疑。
《北京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进账会被外界误读为赚了4亿多。根据百度百科,进账意思是指财务上的收入或盈余,通常用于描述企业或个人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收入或收益。这个词语强调了财务状况的改善,表达了获得财富的积极意义。
在这里有双重意思,可以理解为收入,也可以理解为利润。但根据本文内文的描述,显然只是收入,而且文章很清楚引用了点众创始人陈瑞卿的话,毛利是10%,4个亿和4000万比起来,无论是理解为收入还是收益,10倍的差距。
2、摘要提到的「咪蒙合伙人,日均充值千万」,有夸大和误导嫌疑。
点众参与发行了咪蒙的短剧不假,但这也只是两家独立公司之间的合作,文章里使用了「咪蒙合伙人」,可能会被理解为双方有股权或在同一家公司供职的嫌疑。
根据百度百科,合伙人是指投资组成合伙企业、参与合伙经营的组织和个人。
按照通常理解,合伙人必须是同一家公司的重要股东,很显然,根据新腕儿对这两家公司的理解,仅仅是内容方和投流方的合作关系,如果非要强调其关联性,用咪蒙战略伙伴,更为准确。文章中也提到了「与咪蒙合作发行」,所以,上下文存在自相矛盾。
3、《八零后妈》后期投入8万元?
原文中说,《八零后妈》后期投入8万元,这句话交代得非常模糊。什么叫后期投入8万元?这个后期如何定义?是拍摄完成了再投入8万元,还是后期投流投入8万元?
很显然,这个8万元的出处来自上一次辟谣的谣言制作费用8万元,到本文中就变成了后期投入8万元。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新腕儿和《八零后妈》的导演沟通,该剧的制作成本在80多万,不知道为什么就离谱的被去掉了一个零。
无论这个8万是前期费用还是后期费用,在如今的短剧行业,都不可能。
使用8万元的成本对应进账4亿,确实很惊悚。
而且,错误信息再次发酵。
4、都是年入几十亿,为什么北京夫妇做短剧就火了?
新腕儿翻阅了21世纪商业评论的公众号文章,发现该媒体很喜欢使用《XX干XX,年入XX亿》的标题格式。
你看近期的:
温州老板开折扣店,一年卖货2000亿
北京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
杭州夫妇卖服装,年入50亿
北京小伙卖炸串,年入20个亿
潮汕父子卖珠宝,一年进账50亿
……
都是年入几十亿,为什么就北京夫妇搞短剧火了?
一会儿年入,一会年进账,一会儿月进账。确实起标题就比较飘忽。
新腕儿分析认为,确实是短剧话题热,而且还带上了咪蒙合伙人的错误联想。但是严格来说,这对北京夫妇做短剧不准确,会被外界理解为拍短剧,但实际上是公司主体点众在做短剧的经营和投流,而且这对夫妇公司共计持股56%,那不还有44%的份额不在北京夫妇手里吗?
而且,只提北京夫妇进账4亿,这对人家点众公司上千名员工也不公平吧?对其他持股44%的股东也不公平吧?
我们分析吧,可能是文章觉得提点众不会有人看,毕竟知名度有限,但是提北京夫妇了,那就是个全民都会看的话题。你作为北京人,你不看人家这对北京夫妇吗?你作为上海人,你不看这对北京夫妇怎么做的吗?
一个字,绝了。流量密码掌握得非常到位。
这么说也没啥大问题,但是总感觉怪怪的。
作为行业媒体和短剧从业者,也很希望看到外界对短剧的关注,但起码在报道时,应该尽可能准确,避免硬性错误和模棱两可的说法。
本文仅是新腕儿和鞭牛士作为行业媒体,对可能有错误或误导的信息进行的行业说明和辟谣,不代表「北京夫妇」授意或许可。
查看其他文章:辟谣帖!咪蒙两部剧收入过亿?《八零后妈》消耗破8亿?
如果有媒体想了解短剧行业信息,不放和新腕儿进行一些沟通,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帮助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