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外卖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方式。然而,外卖行业的繁荣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导致消费者、商户和平台之间陷入了一场复杂的博弈,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
首先,消费者普遍抱怨外卖越来越贵,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尽管外卖平台经常推出免配送费的活动,但实际上,这些费用早已被算进了商品的价格中。消费者使用的各种红包和神券,看似享受了优惠,但商家为了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承担相应的费用。这些费用最终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价格虚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于是,消费者只有在使用优惠券时才觉得价格合理,而没有优惠券时,价格显得过高,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不满。
与此同时,商户在外卖平台上的生存压力也巨大。平台的各种活动要求商户参与,否则就会失去流量,顾客根本看不到他们的店。这种情况下,商户不得不提高价格以覆盖活动成本和平台的抽佣比例。结果,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下降,商户的盈利能力也随之受损。为了在价格战中生存,许多商户甚至依赖预制菜和半预制菜,因为这些产品的成本较低,但这也意味着外卖品质的下降。
在这种规则之内,外卖平台自身也深陷矛盾的中心。
一方面,他们希望用户可以忠于平台而非商家,以便更好地控制市场;另一方面,平台必须在消费者、商户和骑手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随着市场格局逐渐稳定,美团和饿了么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垄断的后果随之浮现。平台不再依赖低价策略吸引用户,而是逐步通过增加收费来提升盈利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平台通过高额抽佣和各种活动费用来增加商户的经营成本。抽成比例从最初的18%上涨到如今的30%,迫使商户承担越来越高的费用。这些费用最终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外卖价格上升,消费者体验逐渐下降。这种转变虽然有助于平台自身的财务稳定,却加剧了商户的负担和消费者的不满,进一步加剧了外卖行业生态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外卖行业的各方——消费者、商户和平台——都在这场漫长的博弈中艰难前行。
被不断培养的消费者早已习惯了使用各种优惠券和补贴。为了维持用户的活跃度,外卖平台推出各种促销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的成本却由商户承担,商户只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来弥补。于是,当消费者没有优惠券时,价格显得虚高,导致他们只有在使用优惠券时才会购买。这种恶性循环让整个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健康。虽然这种补贴战和活动确实在短期内提升了平台和商户的曝光率和订单量,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不可持续。随着补贴减少和费用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加重,商户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外卖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更为严重的是,外卖平台逐渐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消费者对高价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不满也在增加。
曾经是方便快捷的代名词,如今却让人避之不及。许多人不再选择外卖,因为大量优质饭馆逐渐退出了外卖平台或停止参与外卖优惠。反而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大多是那些依靠低质量、低成本取胜的商家,外卖体验大不如前。
经常点外卖的王先生表示,他现在很少使用外卖平台了,因为他发现大多数还能在平台上活下来的店家,几乎都只剩下预制菜和半预制菜。他不理解,为了避免点到劣质商家,他每次都会精挑细选,但送过来的东西依旧很难吃,而且分量明显不足,这让他越来越失望。
与此同时,王先生还指出,现在点外卖已经变成了一种技术活,必须精打细算,才能避免被套路。配送费、包装费、小料费,满减以及收藏福利都要仔细查看,商家为了将损失降低,往往会在这些地方动手脚。套路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他们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
例如,有时候看着是收藏福利,其实不能与满减共享,或者是当你加入购物车后,总价会多出来几毛钱。这种隐性收费对于不敏感的消费者来说可能不会在意,但累计起来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或者把不能满减的菜品放在必点菜品里,或者提高价格,看似用了红包,其实只是得到一个心理安慰。这让人不禁想起了当年淘宝双11时那复杂的优惠方案。
比如,同事下班前点了一碗麻辣烫,点菜界面显示35元,红包减去8元,但付款界面却变成34.5元。细看详情,发现多了配送费、包装费,其中必点汤底还要另外收费,比原来只便宜了0.5元,但是在付款页面中显示已优惠25元。更荒谬的是,红包只有购买会员后才能使用,会员费用15元,白白浪费了半个多小时。
另一方面,外卖平台上的商家也有着自己的苦衷。某商家表示,自己也是被逼无奈,消费者总想薅羊毛,但哪有那么便宜的东西,说白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在外卖市场上盈利,许多餐饮店不得不降低食品和人工成本,这直接导致外卖餐品的质量越来越差,口感越来越糟糕。最初,外卖平台的抽成比例是18%,但如今已经上升到23%。更糟糕的是,各种优惠券的费用也由商家自己承担。如果商家不参与平台活动,就无法获得流量。因此,一些优质餐馆选择退出外卖平台,转而仅提供电话订餐和跑腿服务,因为他们无法接受外卖平台过高的抽成比例。对于这些优质餐馆来说,外卖平台的高成本和低利润使得继续合作变得不可行,他们更愿意专注于堂食,或者微信订餐、跑腿等。
可以说,优质的餐饮店仍然以堂食为主,外卖为辅,并且尽量避免依赖外卖平台。因为一旦过度依赖平台,就很难摆脱其束缚。当前,外卖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大多数外卖店实际上是不赚钱的。即使是那些专门做外卖的店铺,俗称纯外卖店铺,也早就过了红利期,每天有无数的店开业,有无数的店关门。为了获得平台的流量和订单,一些商家不得不迎合平台的规则,甚至采用低质量的食材和不规范的操作方式,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对外卖的信任,加剧了商家的生存困境。
而这也让人们更加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再点外卖。因为这并不是客户想要的外卖体验。
外卖平台将自身的盈利压力和市场竞争转嫁到了商家和消费者身上。消费者希望通过外卖平台获得便捷和实惠,但现实情况却是他们不得不面对越来越高的价格和越来越糟糕的服务。
如果说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打工人的午餐选择带来了极大便利,那么现在,这种便利正逐渐被高价格和低质量所取代。这种趋势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选择其他午餐解决方案。
据《2023-2024年中国外卖行业报告》显示,近70%的外卖用户对外卖价格和食品质量表示不满,尤其是频繁的配送费用和食品安全问题,导致许多人对外卖的依赖逐渐减少。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部分人热衷于寻找各种经济实惠的“穷鬼套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米村拌饭、老乡鸡等快餐店推出的特价套餐。这些特价套餐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具有一定的品牌保障,深受打工人的欢迎。此外,也有一部分人决定自己动手带饭上班,既健康又干净。根据某项调查数据显示,约有40%的白领选择自带午餐,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能更好地控制饮食质量和营养摄入。
自带午餐的趋势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时也表明对外卖食品安全和成本的担忧。
还有一些人选择了便利店作为午餐的解决方案。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监测报告》中指出,59.2%的中国消费者会到便利店购买休闲零食,而购买现制食品、现制饮品和面包蛋糕类商品的消费者超过一半。便利店以其便利性、性价比高以及多样化的食品选择,成为了打工人午餐的新宠。特别是便利店推出的预制菜和即时食品,可以满足人们对快捷用餐的需求。
报告中,59.2%的中国消费者到便利店购买休闲零食,而购买现制食品、现制饮品和面包蛋糕类商品的消费者也超过一半。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便利店不仅因为便利,还因为它们能够提供“吃得好又花得少”的解决方案。
像小李这样的年轻白领,每天中午都会走进楼下的便利店,花20元买一盒便当和一瓶果汁。她说:“点外卖的话,20来块也差不多能承受,不过需要等,没有便利店方便。”这样的顾客不在少数,他们发现便利店午餐既省时间,又不用支付额外的配送费,选择够多且营养搭配更丰富,已经成为工作日里快速填饱肚子的好选择,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首选。
外卖为忙碌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解决了许多用餐难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外卖行业当然会一直存在下去,但会一直这么庞大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或许前期大家没感觉,但久而久之,负面作用非常明显:费用越来越高,食物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差。
此外,骑手作为连接平台、商户和消费者的重要环节,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的收入取决于订单数量和配送费,但随着平台抽成的增加和订单减少,骑手的收入变得不稳定,工作条件也十分艰苦。这进一步影响了外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骑手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挣扎,收入不稳定,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要知道,平台、商户、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也直接影响到骑手的收入和工作满意度。
如今,再加上外卖平台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也开始瞄准了这块儿领域。有数据显示,美团与抖音的用户重合度高达81%,这意味着抖音有很大的潜力分流美团的用户。这种竞争压力迫使外卖平台不断调整策略,以保持市场份额。
然而,外卖行业会不会走上电商低价竞争的老路?目前的电商行业已经因为不断的价格战引起了大部分商家的不满。如果未来外卖也走低价、廉价这样的形式,会不会也引起全网商家的讨伐?这种廉价的背后,消费者能享受到什么样的服务?廉价策略可能会在短期内吸引大量用户,但长期来看,必然会影响到食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我们期望的健康的外卖模式能够存在吗?很难说。根据目前公开数据来看,超过一半的商家在外卖平台上并没有赚到钱,至少没赚到与劳动付出相等的合理收入。那些依赖平台的商家最终都成了平台的打工者,原因很简单,他们根本无法实现盈利。在频繁的折扣和活动之下,能够微微盈利或者是保本就已经算不错了。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目前所有商家都在经历的通病。
这一切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外卖平台通过要求商户让利来扩大规模和积累客户。当客户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平台便开始薅羊毛,剥夺商家利益。为了获得平台的流量,商家需要支付年费和佣金,实际上是购买平台流量。平台上的商家数以百计甚至上千,真正好吃的店铺由于流量分散,不一定能够吸引到足够的客人。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不得不让利,这便是平台规则的运作机制。
在这种背景下,商家必须想办法脱离对平台的过度依赖。与其一味地被动迎合,不如主动出击,经营自己的私域流量。利用平台的公域流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流量转化为自己的忠实顾客。这需要时间和耐心,通过持续积累和精心维护,才能让顾客形成习惯,成为回头客。对大大小小的商家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经营私域流量,不仅是生存之道,更是长远发展的关键。毕竟,只有拥有自己的忠实顾客,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转载自:电商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