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西子的“发疯文学”,大家不再骂公关,都说花西子公关部已经“集体离职”。
发疯文学是创始人的宣泄,9月10日李佳琦怒怼网友,19日花西子发布“一封信”,26日发疯,如果换一种打法,会有更好的结果吗?
不知道,因为你不知道他要的结果是什么。
没有一个创业家会真正听劝,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回应做手机,很多人说李斌你怎么不听劝?
他说:“其实我掌握的信息比你多很多,做决策的参考不一样”。
假设我们相信那个传闻,花西子的公关跟创始人意见不合,我倒觉得,花西子公关很可能是对的。
有些很明显的事,比如不该发那个“一封信”,不该道什么歉,不该等那么多天之后才出手,不该把一个新锐品牌搞得像他们自己鄙视的那些传统企业那样笨拙。
公关本来应该是创始人/CEO最好的顾问,可是很少创始人真的听他们。
公关人要检讨自己,为什么他不听我的意见,我掌握的信息跟他差别在哪里,他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建立这种说服力,平时积累还是危机来临。
不少企业公关负责人对我说,您过来“教育教育”我们老板,让他知道公关重要。
我说无能为力,创始人对外部顾问彬彬有礼,决策的时候独断专行。
公关部和外部顾问的方案很少被全盘采用,企业一把手有自己的想法,在顾问提出的ABC方案中,他一般会选D。
美国公关业创始人之一爱德华·伯内斯曾直截了当地说:“公关人要明白,除非客户听从建议,否则自己存在毫无价值。”
公关人要醒醒,你平时自以为高大上的那些行活儿,关键时刻有没有用,“客户”会不会听从你的建议,如果不是,为什么?
从相反的角度,公关人也没必要怪自己无能,老板确实不了解当前的舆论。
即使他很熟悉在顺境中被追捧,也未必清楚如何从暴打中脱身。
在今天的舆论场,洁癖是找死,隐忍是功力。
如果你被人骂,选择用更强的嗓音盖过骂声,除了让自己感觉好些,别的没什鸟用。
在这个残酷竞争的世界中,总是高明的少数人笑到最后。
看懂大势的人会赢,跌倒之后能下意识求生的人最终会赢。
直觉是天生的,也是后天的。职业经理人靠专业生存,创业家以直觉制胜。
高明的人熟知批判性思维,不是单纯坚守自己的信念,而是完成复杂任务的坚持。别人看到下一步,他看到下一步的下一步。
高明的人是反套路的。 危机公关,套路的标志就是AI写的声明,AI根据网上别人的很多声明帮你照样写了一个。
我们终于找到一个AI对公关的价值,提供危机声明的反面教材。
很多“公关专家”也是套路化的,他们告诉你要快速回应,真诚回应,充分回应。
其实每个原则后面,都有无数的选项,比如谁来回应,回应什么,在何处回应。
仔细看“一封信”,它回应的是有人说花西子是日本品牌,强调的是花西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品牌”。
“一封信”从文字上来看,经过了各种纠结、修改、润色,试图天衣无缝,后来自己读起来也有问题,一把手狠了狠心,“发吧”。
很多决策都是这么做的,但是面对一个纠结的决策,有没有想过,也许方向就是错的。
当然我们不知道创始人面对的压力,如同李斌说的“我掌握的信息比你多得多”。
也许花西子的老板有政府、投资人、供应商、朋友等各方面的压力,真诚的粉丝希望品牌“出来说句话”。
不说行吗,说有什么好处,不是对我,对粉丝有什么好处,对政府有什么好处?
如果一定要说,用“致员工信”的内部沟通形式可以吗?
内部沟通当然还是要被截图传到网上,但是我跟团队交交心,唠唠嗑儿,你管得着吗?
或者,找一个熟悉的媒体,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抱歉、委屈、决心、恒心,更全面地展示给自己的支持者,如何?
剑桥大学尹一丁教授在《高势能品牌》中讲到品牌与受众的关系,从低到高是陌生人、熟人、朋友、伙伴、信众。
今天,华为的粉丝是品牌的信众,他们信奉华为的精神,并情愿一起承载这种精神。
花西子的创始人说过:“我们想把花西子做成一个长红品牌,一个有长期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品牌。”
说实话,这种长期主义的雄心现在让人失望。
更令人困惑的是,品牌溢价的逻辑似乎在改变,“消费降级”中鱼和熊掌兼得,像华为手机和茅台那样既卖高价,又有销量,前提是什么?
花西子从“一封信”到“发疯文学”,一直都在用力地回避价格争论。
对敏感问题,除了回避,还应该创造新的议题。
有效的议题能够通达人心、自发传播、维护品牌、赢得支持。
这是公关的价值,也是“花西子公关集体离职”造成的最大遗憾。
我们可以认同国潮品牌的流量打法,但是流量和长期主义,怎么说都是矛盾的。
能不能既要又要,能不能品效合一,品和效,品(牌)和销(售)哪个更重要,在不同时期谁更重要,没有答案。
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套路不灵,需要更聪明的人来解。
套路说,公关负责长效,公关就是不能挣钱。
但是今天的公关和昨天的公关不一样。 公关能做什么,没有边界。
互联网一代的公关,跟老一辈公关不一样。
公关不仅处理危机,也能创造增长。
公关人与创始人如何相处,是我们和他们都关心的问题。
没有什么“公关高人”、“公关高招”可以解决舆情危机,最终考验的是发自内心的决断,有技巧的表达。
有心思,不能有心机。
舆论挺可怕的,也没那么可怕。舆论今天在东城疾风暴雨,明天就到西城疾风暴雨。
对花西子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钟薛高走过来了,瑞星、阿里、海天酱油走过来了,花西子也会。
但是遇到大事,听劝与决断,也许没有那么对立。
想跟“愤然离职”的花西子公关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