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直播平台,董宇辉恰好完全符合,既有流量加身又有文学功底。让董宇辉访谈带货,既能带动销量,又不至于让《人民文学》沾上有失格调的标签。目前的确难以想象其他带货主播,谁能承载得起《人民文学》这本杂志的分量。

截至1月25日中午,《人民文学》杂志在与辉同行直播间显示已售出10.9万套 1月23日晚,《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和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两个多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895万,最高在线人数70万,上亿点赞;直播间同时挂出《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12期订阅链接,开播15分钟即售出2000套;截至1月24日16时,销售9.4万套,共计112.9万册,销售额2042万,销售码洋2269万。这一成绩,不仅创造一个新的销售纪录,也是《人民文学》主动拥抱新传播形式的重要时刻。1月24日,几乎一夜未眠的施战军主编接受了商报专访。 《人民文学》杂志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 一年前即开始接触 沟通十分顺畅 据施战军介绍,早在一年前,《人民文学》就和东方甄选直播间建立了联系,沟通一直都比较顺畅。东方甄选内部的调整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彼此的双向奔赴。这次直播的时间节点,其实也是双方选择了比较合适的时机,可谓一拍即合。 恰逢2024年杂志征订季,传统的邮局订阅可以提前两三个月开始,但直播带货是即时订阅,这为读者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杂志各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紧锣密鼓筹备这次直播。但让施战军欣慰的是,《人民文学》杂志社就是这样一个单位,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既要完成日常流程必须完成的事务还要组织各种活动。因为和直播平台的对接工作非常细琐,杂志社特别成立了专班。从前期和印厂的沟通,到和杂志一起寄给读者的信,各方面都作了细致充分的准备。但当晚直播火爆的场面还是超过了大家的预期。据悉,直播当晚,印厂就已经开足马力,以求尽快将新出炉的杂志送到读者手中。 事实上,著名作家走进董宇辉的直播间,此前已发生过多次。像当天出现在直播间的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就对董宇辉推介文学作品的能力赞不绝口,甚至在结束前还拉着小董的手“催婚”。尽管现场导播敏锐地切走了这一画面,还是给直播间的读者留下了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有了众多成功推广作家作品的先例,《人民文学》杂志选择与董宇辉合作,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在施战军看来,董宇辉的特点是有读书人的底色,对文学非常有悟性,语言表达能力非常突出,在文学观点的提炼、总结方面都非常有门道,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董宇辉成立新账号@与辉同行,用于推出特色农产品、名人访谈、书籍售卖及文旅宣传等,热度已经得到显现。这次直播是新账号《与辉对话》第二期。1月23日当晚创造了直播间的单品销售纪录后,“与辉同行”直播间的主播们立即开始复盘,一直到24日还在直播间分享与《人民文学》相关的故事,杂志的销售数字也在持续上涨。 人民阅卷 让新时代文学抵达读者 新时代文学如何让更多好作品出世,如何与广大读者产生更紧密的联系。这也是中国作协近年来不断思考的问题。当下的文学作品需要人民的检验和反馈。包括各级作协在内的各地文学机构,也不断努力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施战军表示,此次直播的成绩直接反映出,文学的读者“还在”,但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到他们,优秀文学作品也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被读者们看到。 施战军在直播中 在“与辉同行”直播间,施战军说:“我们主要是来‘寻亲’的,来寻找文学的好读者”。十年前他就跟编辑们提出要求,杂志刊发的稿子要大人小孩都能看,不能有少儿不宜的东西,让《人民文学》找到更多读者的同时,也让更多读者找到《人民文学》。 带货直播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杂志封二彩页栏目“人民阅卷”已经保持了一年多,刊登从网络平台选出的读者对《人民文学》所发表的作品的短评。杂志社2023年启动的“我与《人民文学》的情缘”征文和“寻找老读者”活动,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老读者”的热切回应。下一步还会从“老读者”中继续挖掘故事,巩固和大众读者之间的情感,进一步寻找新时代文学表达和大众需要的契合点,让更多的好作品抵达更广大的读者群。 一大波文学期刊在“寻亲”路上 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民文学》堪称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阵地,多年来一直是引领文学发展的风向标,见证并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众多经典文学作品的首发平台。此次《人民文学》杂志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是老牌文学期刊主动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的求新求变之举,展示了文学刊物积极拥抱新时代的开拓精神,显示出文学寻找读者的能力以及破圈的力度和决心,体现了文学刊物“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发展策略——既保持纸质刊物的稳定性,又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和新技术开展文化传播,拓宽了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活动也引发了国内文学界的极大关注,多位专业人士纷纷表示,这次直播活动,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尝试。一位媒体朋友感叹,直播间的热闹情景,仿佛回到了文学闪闪发光的八十年代。 柳青《在旷野里》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1期 随着5G、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未来的文学传播会呈现更加绚丽多彩的景象。在这壮阔画卷中,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勇气的作家和文学刊物,他们将为推动中国文学振兴和繁荣提供持久动力。 施战军在直播最后的感言中说道:“还有很多兄弟期刊,我们这伙人其实都在寻亲”。事实上在直播当晚,包括《花城》在内的众多文学名刊都已经纷纷展开行动。《人民文学》杂志的此次试水,无疑为其他文学刊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不难想象,未来纯文学期刊和编辑们,会更多利用新的传播形式,将自己手中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