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档,影视文艺作品的黑马当属《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开播首日7小时播放量即突破千万。该微短剧由北京广播电视局指导,并获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微短剧国庆档片单重磅推荐,是首部长征题材主旋律微短剧。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播出之前,在“微短剧+红色主旋律”的赛道中从未出现过真正的爆款。伴随着关注与热议,一些过度解读和指摘也随之出现。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陈晓达教授看完《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后,给十位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不要看评价,直接去抖音看《长征超市》的正片,看完后一起聊聊观后感,“一个小时后,十位学生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两位同学看哭了。”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以穿越等创新形式,给同类型的主旋律短剧打了个样。让创作者们看到此类内容形式也有极好的观众口碑,优异的市场成绩提高了行业天花板,是有行业意义的探索之作。对作品合理的批评自然允许,但不应过分苛责,理应鼓励。但同时要警惕市场借主旋律题材的热度进行拙劣的模仿‘创新’,生产出良莠不齐的作品,拉低行业下限。”
“红军”成主角,微短剧开始走出“霸总”舒适圈
出品方十月初五影视介绍,《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拍摄制作成本约为300万元,在全平台免费播出。
“今年是长征出发90周年。在这个档口,做一个长征主题的剧,再次回望那段千难万险却又豪迈壮阔的历史,感觉很有意义。”在分享创作初衷时,制作团队表示,“我们有一个目标,每年有20-30%的项目,是推动行业发展,提升微短剧格局的。”
补充一个题外话,在整个微短剧产业链上,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平台方。竞争激烈、制作成本不断攀升、平台投流费用高企及后期数据不透明等问题凸显,微短剧市场看似繁荣之下,数千家制作方、出品方生存环境狭窄也是事实。
目前微短剧这种依赖充值、依赖平台的商业模式,注定了制作方没有太多可发挥的空间。为了迎合受众,以及制造更大冲突和矛盾,更多争取到观众充值,行业多产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主题设定。微短剧市场看似群雄逐鹿、百花齐放,充分竞争之下,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在这种背景下,主旋律微短剧一直是个空白地带,除了《逃出大英博物馆》《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等几部剧外,此类微短剧寥寥无几。
在一众“霸总”“赘婿”“甜宠”“复仇”“闪婚”等题材中,《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出现足够特别,它用更加大众化的红色题材类型,将微短剧推到了更广阔的受众视野中,是微短剧走出舒适圈的一次有益创新。
该剧剧本改编自知乎热文《苏梅梅的超市》,以当代大学毕业生苏梅梅的视角,讲述了她为了找到参加长征的大爷爷苏忠国,穿越到长征途中,为红军送物资、见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苏梅梅的爷爷苏忠国是剧中的男主角,这在“含霸总量”极高的微短剧中,是一次可贵的尝试。
短短5集、每集仅10分钟的微短剧,没有前作可以借鉴,想将上述主题呈现好,谈何容易?这也是少有制作方涉及该题材的原因之一。
该剧出品制作方对此也有所斟酌和考量。据其表示,他们最终选择摒弃复杂和繁琐,而是着重在“真情实感”这一点上下功夫。具体在最终呈现上,就是借当代年轻人苏梅梅的视角,“看见”并“亲历”一个个长征故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本着敬畏历史、敬畏革命先辈的创作理念,剧情弱化了“送物资”所产生的影响,无论是“开超市”还是“送物资”,都只是故事的引子,而红军战士的革命事迹和长征精神,才是该剧着力呈现的重点。
为了做到剧情扎实,剧中的“九个炊事员,一口行军锅”“一个团打狙击,只为赢得生一个孩子的时间”“背着68公斤的发电机奔赴延安”等故事,都是根据长征中的真实故事改编。
“我本人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拍摄过多部微短剧作品的导演胡玉羽在谈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时直言,“这部短剧在剧情上非常新颖,演员表演、导演把控都非常好,情绪点和名场面都很打动人,是一个高质量的短剧作品。”
在乎年轻观众的观感,也是该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尤其重视的部分。据主创透露,《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有五位编剧,一共五集的体量创作周期却比此前的微短剧长了两到三倍。第一版初稿剧本出来之后,主创团队就将其发给了公司所有的00后成员观看,看看当中的一些细节是否能打动他们。
该剧的主创团队也提到,“我们预期受众希望以年轻受众为主,如果能引发更多年龄层喜欢,我们当然是非常荣幸,更大年龄的观众本就对长征有感觉,但是年轻观众更需要看看长征内容。”
水土不服的背后,红色主旋律+微短剧该走向何处?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选择少有人涉猎的红色主旋律题材,女主带超市穿越到了长征路上,这一新形式打破了微短剧类型单一、故事同质化、格调不够高等痛点,与此同时,这也是该剧热播后,出现热议并有一些不同声音的主要原因。
该剧有些情节,比如炊事员跟女主用青稞面换包子吃、孕妇临盆时红军形容分娩痛苦、战士阿宝为护136斤重手摇式发电机而插队抢走部分物资、红军苏忠国穿越到新中国后见亲弟弟等,也引发了一些脱离剧集内容语境的“审判”,甚至指责该剧有革命历史娱乐化之嫌。
在微短剧市场制作方、出品方缺乏话语权、深陷窘境的当下,该如何看待这部制作重投入的“首个吃螃蟹者”?
一个基本常识是,对于不同的内容形态,适用的是不同的审查标准,电影、剧集、微短剧均有所不同。因此,当观众以正剧、纪录片的要求去审视微短剧时,自然会有许多不满因素滋生。陈晓达教授提到,“当然,对该剧创作上的瑕疵,大家完全可以各抒己见发文商榷,见仁见智探讨批评一番,但上纲上线扣帽子、要求下架,以制造舆情的形式来攻击,目前这种杀气十足的影视批评风气,对于首次试图探索题材融合的尝试是不公平的。”
从观众的角度而言,实际上微短剧虽然近两年火爆,但受众群体一直都有圈层性,而圈外观众对微短剧是存在强烈刻板印象的。而这次《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出圈,让相当一部分过去并不接触微短剧的群体首次“触短”,一些观众可能会由于不适应短剧的快节奏或者对短剧一贯的偏见而对它产生误解。
业界普遍认为,短剧是长剧的补位。不同于长剧的长周期、慢节奏以及高大上的主角视角,短剧视角天生就是要足够下沉,要从“草根”的视角,从普罗大众的视角表达叙事。而年轻人视角与主旋律相结合,这也是《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尝试的点。
可以看到,该剧从当代一名普通大学生苏梅梅视角,实现链接历史和当下,从而产生两个时空的碰撞,让当下观众感知到历史的温度。业界甚至评价称,影视“新主流2.0”正被其孕育、构建。
节奏快亦是短剧需遵循的要义。由于微短剧时长限制,当红军在长征路上看到现代超市这一魔幻事物,并没有过多惊诧、不可思议的场景。为的是加快推进剧情进展,这也是正常的短剧创作方法。
有意思的是,与外界的“审视”不同,对短剧导演胡玉羽来说,他认为《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出圈为行业带来极大鼓舞。“我在一个几百人的微短剧行业交流群里,大家都认为主旋律微短剧未来会成为一个趋势。我也一直在想,我已经拍了三年的霸总、赘婿吧?不能一直拍吧,我为什么不能有更高的情操和艺术追求?为什么不能在短剧作品里表现我的家国情怀?”
而更令短剧制片人杜威高兴的,则是该剧1.4亿的播放量,过十亿的话题量,“之前常常担心拍主旋律微短剧能不能回本,这样一看,主旋律也有很多的人爱看。”
长剧《觉醒年代》是近年来主旋律知名代表作品,其热播现象背后,是其不再冷冰冰地、机械地呈现宏大叙事,从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幽默活泼,时而又绝望彻骨的人物故事情节中,让人感知历史的温度。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如今短剧正需要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标杆,走出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往常微短剧的赘婿、暗黑、复仇、战神等同质化题材,让人担忧,微短剧除了“奶头乐”之外,是不是没有别的价值和意义了。如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探索了新的市场风向,也受到了诸多观众的好评和热议,足以说明此类作品有着庞大的市场空间。
该剧的热播以及热议,未来或将带来一股更强劲的主旋律风潮。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精品之作与浑水摸鱼之作区分开来,不要以偏概全,污名化整个行业。(转载自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