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闻咨询》从多个渠道获悉,京东健康首任CEO辛利军已从京东集团正式离职。
辛利军在京东集团工作超过12年,历任京东商城生活服务事业群总裁、京东健康CEO、京东零售集团CEO等重要职务。2019年至2021年是辛利军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作为京东健康首任CEO,他从0到1地完成了公司组织架构的搭建和战略目标的确立,并于2020年成功带领京东健康在港股上市。上市首日,京东健康的市值就已超过阿里健康,此后在营收、净利润等多个关键指标上皆相继超越阿里健康。
2023年11月,辛利军从京东零售集团CEO的位置上离任。据接近辛利军的人士透露,过去一年,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京东集团考察项目,同时自己也做一些投资,“老辛比较关注的是创新药和中医,他自己投了一个创新药的项目,收益很好。”
辛利军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考察北京一家脑科学领域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他的老部下,原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事业部总经理肖建波。在该公司微信公众号所刊发的文章中,辛利军的头衔为“京东健康创始人”。
在辛利军从京东健康离任后的三年里,每年京东健康内部都会有关于他回归的传言。如今,尘埃落定,互联网医疗的江湖,再无辛利军。
2014年,江苏泰州市的领导约刘强东见面,希望和京东联合打造“医药城”项目。彼时,阿里巴巴刚刚完成对中信21世纪的收购,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医疗行业。作为追赶者的京东不想错过任何机会。
双方会面结束后,刘强东钦点时任京东商城开发平台部总经理的辛利军去实地考察。
这一考察就过去了三年。2017年8月,在双方的多轮谈判、磋商后,京东和泰州市政府签订了“健康泰州”战略合作协议。代表京东方面主导了这次合作的辛利军出席了签约仪式,此时他的职位已经是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商城居家生活事业部总裁。
后来,在泰州市官方的公开表述中,这个项目被定义为“京东健康”的起源。
它的合理性在于,在此之前,不管是将医疗健康业务作为独立类目进行运营,还是上线自营的京东大药房,京东始终把自己的触角蜷缩在医药电商的范围之内。而在“健康泰州”的战略框架里,京东不仅要建设处方流转平台,打造智慧医院,还需要和当地医保系统对接,完成医保账户的在线支付。
这是京东第一次从线上的药品零售走到线下的医疗场景,也是辛利军认知医疗行业的起点。这一时期,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问诊平台快速崛起,平安好医生完成了5亿美金的融资,老对手阿里巴巴也早已完成医疗健康业务的拆分,并在阿里健康APP里接入了新浪的问诊资源。
据媒体报道,2017年9月,刘强东和辛利军有一次餐叙,席间有人问辛利军,现在京东已经有了大药房,但还没有医生,要不要补上这个闭环。辛利军的回答是,这取决于我们将来是继续做零售,再捎带提供一些健康服务?还是利用零售的供应链优势,把健康服务做大做强。最后是刘强东拍了板,他告诉辛利军,干就要干得彻底,这事儿如果做好了,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2018年底,在刘强东的授意下,辛利军牵头完成了京东健康雏形的搭建。他从京东集团原有的业务单元里,拿出了医药零售、医药批发、互联网医疗和健康城市四个板块,重新做了整合归并。据参与京东健康创建的内部人士刘小东(化名)透露,当时从集团里拿出来的这些业务板块,单独看都是盈利的,这让一号位上的辛利军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最后老辛个人也投了很多钱进去,相当于是拿全部身家立军令状,去做了京东健康这个内部创业项目。”刘小东说。
2019年5月京东健康成立,7月辛利军的任命下达。当圈内众人对这家背靠巨头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还颇感陌生时,辛利军已经带领京东健康一路小跑起来。他在2020年接受《健闻咨询》时表示,接手公司的第一年里,他见了100多个院长,200多个医生,还包括大大小小的医疗公司创业者,每天的工作都要排到晚上10点半。
在京东健康横空出世的第一年里,有两件事让大家记住了它。
第一件是权威专家的品牌背书。2019年底,京东健康联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成立了“京东健康心脏中心”,此后,韩德民、林江涛等学科带头人也陆续加入了京东健康线上专科中心的建设。据相关人士透露,这些专家都是辛利军一个一个亲自拜访谈下来的,甚至在京东健康上市当天,韩德民院士还到现场敲了钟。
第二件是疫情期间的快速响应。刘小东告诉《健闻咨询》,在所有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中,京东健康对疫情的响应程度比较快——辛利军在除夕夜召集所有高层开了一个会,强调了应对这次疫情的重要性,这才有了大年初二京东健康上线的新冠肺炎免费问诊平台。10天后,京东健康宣布把免费问诊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急速问诊服务,在所有互联网医疗平台中尚属首家。
2020年12月,京东健康在港交所上市,当日市值超过440亿美元,相比2019年A轮融资后70亿美元的估值,已经翻了5倍以上,辛利军也因此得名“辛百亿”。
资本市场对京东健康的认可,和辛利军本人的战略眼光密不可分。基于京东集团的资源禀赋,辛利军从一开始就提出要把京东健康打造成“以供应链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健康管理平台”。在这个包容万象的定语里,京东健康的业务几乎覆盖了互联网医疗2C/2B/2H的所有领域,甚至细分到了疾病专科。
在2020年年中,京东健康上市前的一次专访中,辛利军向《健闻咨询》袒露心声。他说他给了自己三年时间去探索,这三年的投入能够让用户拥有足够好的健康管理的心智,提高在京东健康上获取服务的黏性,“我有耐心,我做过测试,我有信心在三年之内,用户在我们平台上的健康管理投入,会大过我们这三年的支出。”
遗憾的是,辛利军并没能亲自兑现这个三年之约——2021年9月,他升任京东零售CEO。在京东健康CEO的职位上,他一共只待了780天。
如何平衡好药品销售和医疗服务,是辛利军在任时期的一大核心命题。据接近京东健康的内部人士表示,最早的时候,京东健康的业务架构被粗分为实物和服务两大板块,实物板块共有药品、器械、滋补和营养保健4个部门,被称为四大擎天柱。而服务板块涉及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消费医疗等。
“老辛本人认为,做好服务是关键,所以他会把很多精力和资源都放到服务这条线上。”上述人士表示。
辛利军对服务重要性的感知,和他的经历有关。在出任京东健康CEO前,他分管京东商城生活服务事业群,主要面向房产、汽车、旅游等领域。他不止一次说过,医疗服务本身可以不赚钱,但如果用户对我们的服务非常认可,就会把健康相关类目的采购放在京东健康上面。
2020年,在他的力推下,“京东家医”正式上线。在公司内部,他将家庭医生业务的重要性同等于“微信”之于“腾迅”,称其为京东健康的第一流量入口。此前在接受《健闻咨询》的专访中,他明确表示,多数互联网公司希望通过服务来获得收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我们的家医,主要通过服务来获取用户粘性,是用户对京东更有好感、更信赖,不仅仅是对京东健康。”
换言之,辛利军是站在整个京东集团的层面来布局医疗健康业务,这和基于药品销售的电商基因来切入医疗服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
据一位京东健康服务部门的高管回忆,2021年8月,就在辛利军离职前的一个月,平安好医生发布2021年上半年的财报,医疗服务的收入体量达到10个亿。为此,辛利军专门在内部有一个讲话,他和几个高管推心置腹地说,你们知道这10个亿有多么宝贵吗,如果京东健康能有10个亿的服务收入,会把我们的商品销售带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高度。
从企业发展经营的各项数据来看,辛利军的离任并没有给京东健康带来明显的“阵痛”。过去三年的财报信息显示,京东健康不管是在整体营收、净利润额,还是线上诊疗人次、日均在线问诊量方面,都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在微观的业务层面上,京东健康也在积极尝试服务模式的创新和迭代。
不久前举行的京东健康年度医生盛典活动上,来自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的呼吸内科医生田家伟分享了一个“到家快检”的真实案例。2024年底,他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接诊了一位有发烧症状的80岁老人,通过线上问诊,他为老人开出相关检查,安排护士上门采样。两小时后,田家伟拿到检测报告,老人被确诊为甲流,他立即为其开药,并直接配送到患者家中。
“京东健康没有所谓的2.0阶段,我们现在的使命愿景和辛总最早提出来的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前段时间,京东健康CEO金恩林在接受《健闻咨询》专访时表示,最近这些年,京东健康在医疗服务端都有持续稳定的投入,2024年,光在互联网医院这一个业务单项上就投入超过25亿元,技术专利达到800多项。
相比于阿里健康2023年底换帅后的战略收缩与纠偏,后辛利军时代的京东健康并没有在航向上出现偏移,依然在延续着辛利军时期的核心战略与业务逻辑往前继续探索,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依然道路漫长。
只是最近这些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留下了一些注脚。离开的不止是辛利军,还有于莺、马丁、徐琳等一批如雷贯耳的名字皆不知去向,微医集团在港交所的最新招股书里,创始人廖杰远也不知所踪。
曾经大家都风华正茂,再见却已是江湖故人。(转载自健闻咨询)
![](/images/app_dwonload_qrcod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