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的”“要的呀”“上链接”……10月12日,一则直播打工人日常工作的视频火了。出生于2001年的宁檬,是某主播的场控“氛围组”,也是直播间里的“资深捧哏”。短短几句话,让他收获了1600万次浏览和25.1万的点赞,还成功将“学会这两句走遍杭州都不怕”的话题带上了抖音热榜。
随着电商捧哏的话题不断发酵,坐在镜头外的捧哏们终于成了主角,他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接话日常”,绝对不让主播的话掉在地上。一时间,杭州取代天津,成为新一代“哏城”。还有人扒出了场控的工资水平,“三字真言,带你月入8000”,简单、高薪、有趣,电商捧哏成为了许多“快嘴青年”向往的工作。
老实说,新近被人追捧的电商捧哏,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和光鲜。随便接几句话,轻轻松松月入8000,只是人们看到的表象而已。实际上,想要在直播间将捧哏做到天衣无缝、恰到好处,非有一定的话术技巧不可。不仅如此,在直播镜头看不到的地方,很多捧哏高明接话之余,还在兼顾幕后运营,而不是简单地“鹦鹉学舌”,以这份工作的紧张辛苦程度,拿到8000元月薪,可算不上捡了便宜。
从消费心理学上讲,顾客买东西时,更加倾向于“人流涌动”“低价抢购”的地方。平常在市场卖个菜,在商场卖件衣服,有的店主会找几个人,搭帮着吆喝几声,弄点人气出来,这也是为了好做买卖。电商生意虽然平台不同,但道理同样如此,直播间主播拉了几个伙计,在一旁帮着吆喝卖货,本质上也是原有商业模式的“变体”。
电商捧哏的操作话术,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就像超市商场的商品摆放一样。比如重复“1、2、3,上链接”“大家把屏幕上的小红心点一点”“大家可以把左上角的福袋领一领”“左上角的关注大家点一点”等,都是给消费者的心理暗示,并没有破坏市场规则。不过,一些电商捧哏的极限“逼单”做法,可能已经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为了给观众制造一种很多人在抢、“手慢即无”的紧张感,电商捧哏们在给主播搭腔的同时,可能还要同时操作七八台手机,在主播说扣“1”,问“还有多少人没抢到”之类的问题时,他们就在评论区疯狂刷弹幕,而喊给屏幕前观众的数字,往往会掺上一点水分。严格来说,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根据消费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立法之所以如此规定,目的是防止消费者被蒙蔽,沦为待宰羔羊。
值得关注的是,在电商捧哏们的极限“逼单”下,不真实的“疯抢”氛围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使其作出不理性的选择。直播电商平均退货率为30%-50%,远高于传统电商退货率的10%-15%,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对商品服务的宣传,与实际情况还有距离,需要挤掉“水分”。
在电商经济的土壤中,新生的电商捧哏职业,在促进消费的同时,也存在法律风险和不合理之处。为长远发展考虑,各方应加强对电商捧哏的规范,遏制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行为,让电商产业得到更健康的发展。